哲学过程理论_生命动力论文

哲学过程理论_生命动力论文

哲学过程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1〕然而关于过程的内涵、特征、机制、 形态等在哲学史上鲜有人作为专题述之,即使在目前学术界对于过程哲学理论的研究也仅仅处于发端阶段。因此,挖掘、研究、总结这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基本思想就特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过程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过程就是事物由于内在矛盾所推动和外部条件所制约在空间、时间上的延续存在状态,是包含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于一身的集合体,标志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及种种路径。

过程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首先,过程范畴具有客观性。其次,过程范畴拥有广泛的普遍性。再次,过程范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最后,过程范畴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过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客观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一个过程,过程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过程的标示。根本说来过程是指物质的过程,过程是物质存在的最普遍状态,脱离了物质的过程和脱离了过程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也必然是客观的。过程依靠运动来说明,运动表现为过程,如果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那么过程就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的综合表征,因此,过程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之一。宇宙中的一切都表现为过程,也无不处于一定过程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动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亘古不息的运行过程之中。自然界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人类思维是一个过程,可以说过程无处不在,过程无时不有,过程无所不包。

2.动态性。从过程的内涵上看,过程包括了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反过来看,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过程动态性的三个基本标值:运动是一个过程,变化是一个过程,发展是一个过程。但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具有内在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范畴。第一,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就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过程都是运动;从狭义上看,运动是一定质点在时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已经包含了始点和终点的具体运动正好构成一个具体过程,显露出事物运动的轨迹、秩序、速度和方向。就物质运动的形式而言有低级和高级、简单与复杂的区别:机构运动是一个过程,物质运动是一个过程,化学运动是一个过程,生物运动是一个过程,社会运动是一个过程,思维运动是一个过程。从哲学的高度俯视,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的转化和联系统一为一体。第二,变化是对运动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各种运动过程的不同状态,如质的状态、量的状态、结构状态等等。第三,发展又是对变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就是事物旧质的消减、灭失,新质的产生、突现。发展比运动、变化范畴更包含有新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物质——过程通过运动、变化、发展来体现,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过程的基本内容或曰基本标值。过程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联系和发展,都可以在物质过程中得到最好的说明,故不难理解恩格斯为什么把过程辩证法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3.阶段性与连续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 〔2〕阶段性是过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或曰没有哪一过程不是划分为阶段的,人们也只有通过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来综合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如:人的生命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过程可以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可见不同事物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过程阶段,所谓阶段就是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质差的区域。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过程的联系并非单一的线性联系,而是各种联系纵横交错,彼此相干。过程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结果。阶段与阶段之间还往往存在着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前一阶段的痕迹,又有后一阶段的特征,如社会主义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阶段是过程总体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过程的子过程,而且阶段本身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迟早要过渡转化为另一个阶段,阶段与阶段又总是连续的,转化是这种连续的契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斗争,一方由小到大、由弱至强;另一方由大到小,由强至弱,导致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易位和事物原有规定、质、特性等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转化。“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3〕过程的转化是普遍的, 而过程转化采取何种形态、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是指对这一过程的存在和发展的各要素的总和,当条件不具备时急于使过程转化势必导致不良后果;当条件具备时就要不失时机地促使一阶段向另一阶段、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转化。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性就会犯右的或“左”的错误。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4.时间历史性。时间和空间是过程最一般存在形式,过程又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空间侧重于揭示事物过程各要素之间以及过程间的横向联系;时间侧重于揭示事物过程各要素的纵向联系。任何物体的运动都必须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的大小、位置和排列次序,同时又必须经历一定时间,时间就是标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标明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标明一事物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持续性的久暂。从总体上看过程更侧重于揭示物质运动的时间联系,标志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时间性与空间性相比最能体现出过程的特征。人们言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主要意向是指过程的阶段性和时间性,人们便根据事物过程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来决定其速度、规模、阶段的增减取舍。一切过程都拥有时间这个突出的特性,只是各具体过程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事物的过程转瞬即逝,有的事物的过程却需要亿万斯年才能完成。每一事物的具体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完全以事物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过程同外部环境的联系而定。就整个宇宙过程说其时间是无穷尽、不可确定的,但组成整个宇宙过程的具体过程其时间则是有限的、可以确定的,因此,过程的时间又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具体过程相对的时间确定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条件,人们也只能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才能认识事物,否则世界对人来说则是混沌一片。任何具体事物的过程都有确定的时间,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人们在认识过程时总赋予时间以最高法官的地位,生命作为一个过程有一个最终的时间界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认识包容了人类对人生时间有限性的无限慨叹与惋惜,也蕴含着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是伟大的,既然人无法使自己的生命长生不死,那么对有限时间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就会使生命不朽。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甚至“时间就是金钱”已然成为人们对人生过程的理性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价值观念都来源于对生命过程时间的反醒,它是有限与无限冲突统一的结果,评判人、人类社会唯一基本的价值尺度是时间。

二、过程的规律、概型及其机制

1.过程规律。过程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和外部条件所制约,一过程迟早要转化为另一过程;过程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过程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首先,过程规律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次,过程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总括规律,已经揭示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都综合于过程规律之中,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过程规律的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的存在转化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的发展道路和趋势。

2.过程概型。不同事物由于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不同,因而所呈现的具体过程状态不同,从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出过程的一般状态和规律则是哲学的任务。世界中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产生——发展——灭亡”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的一般概型,这个概型的意义在于:第一,万事万物的存亡过程都必须经过三个基本环节,反过来只要具备这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一个过程。第二,就事物“产生——发展——灭亡”而言,产生前的史前史是无限的,灭亡后的历史也是无限的,只有现实没有历史和未来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只有历史没有现实和未来的事物当然也是不可想象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灭的,因而物质永恒地是一个过程。灭亡不是无,而是旧过程的终结和新过程的开始。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从形式上看构成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从内容上看每一次周期的更替复始都包含有新质。

3.过程机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过程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过程的运动转化。从一定角度上可以把关于过程的矛盾分为两类:一类是过程内部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类是过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事物过程存演的内因,决定着过程的方向和性质,后者是某过程存演的外因,对事物的过程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一方面,过程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 〕机械运动过程的根本动力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生命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同化和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社会过程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另一方面,过程的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每一具体事物由于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以及同外部环境的矛盾不同,因而每一过程在其发展中所呈现的状态道路不同。

对立统一规律从一般意义上揭示了过程演化的机制,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则较为具体地证明了这种机制,为此有必要分析过程与系统的辩证关系。过程与系统是非常近似具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两个范畴,系统侧重通过事物的结构来推演事物的整体性,注重横向空间联系;过程侧重事物发展阶段前后相继的纵向时间联系。假定从静态上看事物是系统,研究其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假定从动态上看事物又是过程,研究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不表现为过程的系统,也没有不表现为系统的过程。二者都有组成要素,划分为层次。那么,过程作为系统,或系统作为过程是如何演化的?现代科学中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这一问题。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系统的自组织而实现的。世界发展的进程是由有序到无序还是相反?克劳修斯从物理学角度揭示了世界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由有序到无序的过程,而达尔文从生物学角度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自然界发展中的一对矛盾。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非平衡开放系统从外界吸收足够大的负熵流,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少,逐步从无序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说明了开放系统可以从无序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转化,把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还揭示:一方面,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负反馈循环等,经涨落或起伏,会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另一方面,有序运动的系统通过非平衡过程中的倍周期分岔等不同道路进入混沌。有序通过无序为自己开辟出发展的道路。

三、过程的分类及其意义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过程之中,依据客观世界的种种特性以及认识的不同角度可以把事物的过程区分为相应的类型。

1.从过程的层次关系上分析有总过程和具体过程。总过程是指世界的无限运动;具体过程是指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总过程包含具体过程,无数具体过程构成总过程。与之同理人们还可以把过程区别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母过程与子过程等。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时既要注重具体过程的解剖,又要注重过程整体的功能和作用。

2.从人类是否参与或参与的程度上分析可以区分为天然过程、人工过程和交叉过程。

(1)天然过程。指人类并没有改变其自然状态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没有人类加工、控制的痕迹,如天体的演化过程,大陆的漂移过程,地球自转过程等。天然过程包括宇宙中尚未被人了解的过程和已经被人了解而未被人控制的过程,从动力来看,天然过程的动力总表现为一种盲目自发的必然性推动。

(2)人工过程。 凡是纳入人类实践领域并经过人类参与改变了原有自然状态的过程叫人工过程。人类根据自身生存以及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创设某一过程,也可以复制某一自然过程。第一,人工过程是可逆的。相对于自然过程而言人工过程是可逆的,由于人为的因素完全可以使其过程重复多次,比如钟表的摆动,火车的运行,实验室的某些控制实验等。人们可以控制过程的运动、转化,根据需要加速或延缓过程运行的速度,控制过程的范围、规模、形态等,对过程的要素、阶段、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或者增加某些环节、步骤、阶段,或者减免某些不必要的环节、步骤、阶段。控制过程的方向为人们寻求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提供可能,如同汽车司机把握方向盘一样,人工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反馈调节来实现的,当自我行为偏离既定方向时就进行自觉调整。第二,人工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于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致使人工过程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过程做为一个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适应环境并指向一个终点,其机制就是过程的自组织,人工过程就是自组织性最强的过程,整个人工过程始终趋达既定目标,这就是人工过程的合目的性。通过过程的人工控制可以大大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使活动结果更符合人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人工过程的合目的性必须以合客观规律性为前提,人工过程是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要我们认识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我们就可以摸拟、复制某一过程。恩格斯指出,“只要把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弄清楚,化学就能着手制造活的蛋白质。”〔5〕1965 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牛胰岛素,此后其他国家又人工合成了脱氧核糖核酸等物质。

(3)交叉过程。指天然过程和人工过程的复合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参与了天然过程,使天然过程不断人工化。人工过程以天然过程为基础,天然过程进入人的实践领域,一经人为改造、控制就成为人工过程。

3.从宇宙进化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过程和人类思维过程。

(1)自然历史过程。 从广义上说自然历史过程指服从自然界运动规律的一切变化过程;从狭义上说自然过程是指区别于社会历史过程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6 〕自然过程一般地表现为……发生——发展——灭亡……的秩序,就整个自然过程而言,人们不可能找到它的最终原因和结果,自然历史过程的动力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无预期的目的。

(2)社会历史过程。指人类活动于其中的一切过程。 马克思主义首先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服从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但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机制。第一,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强烈的合目的性。自然过程相对而言是盲目的,而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则是自觉的,因为人们参与其中并“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7 〕人们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时已经加进了人的意志,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自然规律化为人的自由,使必然随人意而行,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第二,社会历史过程有自己内在的动力机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这个过程为: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适合……每一次新的适合都给生产力、经济基础带来新的内容。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表现的尤为明显,但是受社会历史发展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过程中会有某些阶段的倒退、复归,我们“从而承认,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也有下降的过程。”〔8〕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来看,这种倒退、复归、 下降是暂时的,前进的、上升的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历史就是通过这种曲折性、复杂性开辟出自我发展的道路。

(3)人类思维过程。即人类的认识过程。 不仅人类的意识产生是一个过程,而且人的认识本身也是一个过程。首先,思维过程的规律是对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人类思维过程有自己特殊的规律。认识是一个过程,包括真理是一个过程和谬误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9 〕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过程。每一个时代、一定条件下的人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中会包含有谬误,谬误的产生是一个过程,谬误通向真理也是一个过程。思维的规律即逻辑学和辩证法。

4.从过程所包含的矛盾上分析可分为简单过程和复杂过程。“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从另外特定角度上还可以把过程区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有机过程、无机过程等。

以上的区分决不是对过程所有可能的区分,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会有愈来愈多的过程被人们所认识、了解、控制和利用。

四、过程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1.过程的本体论意义。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对此有唯心主义过程论和唯物主义过程论的区别。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而表现为过程。20世纪60年代怀特海和哈特肖恩创立了过程哲学,主张用机体概念取代物质概念,认为过程就是机体各个因素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持续性的创造活动,表现为一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机体,因而整个世界就表现为一种活动过程。唯物主义过程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表现为过程,过程是指物质的过程,精神过程不过是物质过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2.过程的认识论意义。这里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立,过程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立,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把认识限制在感觉范围内,在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否认了认识的过程性,从而也就否认了世界的过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进来,实践成为主客观由此达彼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客观世界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过程。对唯心主义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而且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10〕通过认识、了解不同事物过程的本质、特点、规律,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把握其趋势,防患于未然,争取好的结果,以便制定出科学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第二,过程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过程论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包含着事物的联系、转化和发展,从而要求人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否认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11〕恩格斯利用当时的三大自然科学成果批判了形而上学,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日益证明着形而上学的破产。

3.过程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的学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过程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过程分析方法要求在分析事物时把事物当作一个过程,找出组成过程的要素,划分过程的阶段,区分过程的各种联系,考察过程的环境条件,从而决定过程的存续和转化。第一,坚持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的过程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把过程的各因素、阶段、环节有机统一起来,过程的联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认识只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看不到已经变化发展了的事物,就会犯右的错误。动态是开放中的动态,要想使一个过程稳定地存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吸收外界的质量和能量,社会主义建设如此,一切事物的发展莫不如此。另外还要把过程的动态性与平衡性结合起来。第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过程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如果急于超越过程发展的一定阶段,急躁冒进,就会犯“左”的错误,如历史上出现的“共产风”、“大跃进”就是急于超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势必会造成后续力量不足。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个别之中把握普遍,在暂时中把握永恒,在现实中把握未来。第三,坚持控制优化原则。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人们摸清了过程的运作规律,人们就可以控制过程的发展,利用过程为人类服务。实现目的有多条路径,人们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实验,选择出最佳途径,从而避免走弯路,提高工作绩效。第四,坚持自我完善原则。过程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过程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改革消除自身弊端而不断走向完善,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自我完善性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未来事物的信念。第五,坚持系统性原则。过程从一定角度上看又是系统,因此,系统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同样适用于过程分析。

注释:

〔1〕〔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240、241、243—244、213、212、221、224页。

〔2〕〔3〕〔4〕《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314、307、280页。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7页。

标签:;  ;  ;  ;  ;  

哲学过程理论_生命动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