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声乐唱法中咬字技巧的运用论文_曹芳姿

浅析民族声乐唱法中咬字技巧的运用论文_曹芳姿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唱法的精髓,两者融会贯通结合而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会有它们独特的语言文化,通过对每一门民族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把握每一门民族语言的发音技巧,从民族声乐中歌曲演唱的咬字方面着手研究不同风格不同曲目的民族歌曲,在普通话,地方话,衬词等歌词在歌曲中的不同音乐效果。具体分析如何将歌词中的每一个字正确的咬好,准确的表现每一部作品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民族声乐;咬字技巧;民族唱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受我国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唱法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戏曲和曲艺演唱),同时又运用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西体中用,两者结合而成。而正因为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咬字”成为民族唱法演唱过程中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唱法与汉语言精妙的结合则更加的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绚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人们演唱民族作品是有借鉴学习的价值,从而能够深情并茂的演绎好一首民族作品,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一、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唱法” 是在中国文化环境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歌唱艺术和歌方法, 所以被称为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国民族声乐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唱法的精髓,两者融会贯通结合而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会有它们独特的语言文化,通过对每一门民族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把握每一门民族语言的发音技巧,而正因为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的民族唱法与汉语言精妙的结合则更加的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绚丽。

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

(一)民族声乐唱法是一门歌唱艺术,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歌唱就是发声去唱,只注重气息、能发出声就可以达到唱歌的目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在歌唱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个十分要的环节,就是咬字。在歌唱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咬字的特点,仅仅围绕发声、气息等问题,是不能够完全将作品演唱好的。例如:在上课时体现的咬字咬实、咬字要准;以字引领声音,发声时讲究字头、字符、字尾的变化过程,是出声、韵声、收声能够保持统一的位置,收声应当归韵明显,形成一个完美的咬字过程。

(二)其次以“气”为中心的发声理论。

(三)独特的“字韵声腔”特点。汉语言多样的咬字发声方法,是民族声乐唱法声腔及音色的基础。在演唱时需要调整不同的汉字,所以演唱时咬字时唇、舌、口腔会不断作出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体来说都需要注意咬字特点。归结为咬字咬实、咬字要准;以字引领声音,形成字韵所产生的多种声韵音色,从而构成明显的音色统一却韵色有变的声腔特点;发声将就字头、字符、字尾的变化过程,是出声、韵声、收声能够保持统一的位置,收声应当归韵明显,形成一个完美的咬字过程;注意字符的不断变化,使字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注意字韵音色与统一的歌唱音色的结合。形成“字段声不断,韵多而点不变”的声腔特色。

(四)音色灵巧高亢明亮。民族声乐唱法演唱的作品多为民族歌曲,民族歌曲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等特色也决定了民族唱法在演唱时声音要高亢、明亮、灵巧,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更好的表现民族歌曲想表达的民族特色,高亢的声音能够表达民族歌曲中抒发的情感;明亮的声音使整首歌曲更具穿透力;灵巧的声音则更能凸显民族唱法的风味。

三、以《洪湖赤卫队为例》具体阐释咬字技巧

“民族声乐语言应该以汉语普通话为发音的基础,对于学习民族声乐语言的演唱者来说,学好普通话语音室非常重要的,要先从语音的正确发音开始学起,需要对普通话语音的基本元素有所认知,然后利用这些基本元素在说得基础上进行演唱,下面将结合中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部分唱段进行分析,不同的咬字对于歌曲演唱中的演绎效果是不同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洪湖赤卫队》的背景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由梅少山(1926——)、张敬安(1925——)欧阳谦叔(1926——)于1959年根据1925年,洪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次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武装与豪绅地主“彭霸天”的统治,配合井冈山、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依托湖区与敌巧妙周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卓绝的战斗的故事,创作了歌剧《洪湖赤卫队》。“《洪湖赤卫队》这一歌剧中广泛吸收了戏曲元素、话剧以及西洋歌剧,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种种优点特长,因此在戏剧的整体音乐结构上非常有条理,经典的音乐的戏剧化的展开手法则运用了各种音乐元素介入了戏剧冲突,从而推进了情节的发展,而由音乐循序渐进的变换使剧情环环相扣,充分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且塑造了感人而生动的音乐戏剧形象,在音乐语言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气质相互结合使之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方面,在营造和追求歌剧艺术综合没得过程中,如何让各个构成因素在乐曲的整体结构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及均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歌剧唱段营造的“韩英”的人物形象

《洪湖赤卫队》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歌剧。题材上采用了革命斗争主旋律,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从歌剧的结构上来看,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由刘闯领唱、众人合唱。而这一切的结构排列,为的就是与剧情相互接应,互相推进,而为了塑造韩英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的反映她在敌人面前慷慨就义与英勇不屈,正需要和歌剧中的每一场曲目互相结合,贯穿剧情。

(三)咬字技巧与塑造人物的关系

第四场《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中的“砍头只当风吹帽”这句,来自于韩英的原型,刘绍南。1926年,她遭到叛徒的出卖,被绑到了刑场时激动地高喊着:“你们杀了我一人,好像明灯暂被狂风吹。”这无不体现了刘绍南为了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坚强性格,重点突出了人物的形象。而在一唱段,咬字要坚定,要注意抑扬顿挫,字字句句需要表达出自己的大无畏,无惧死亡、慷慨就义的精神。

韩英是渔家女出身,所以她的音乐形象从《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里就可以提现,并且这首歌曲也贯穿整场歌剧,给观众鲜明的人物印象,听到这首歌就可以想到韩英这个人物。《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在演唱的时候,需要声音婉转,明亮而柔情,歌曲中多出用倚音和波音来提现心情的愉悦,对家乡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韩英温柔的一面。所以咬字采用了拖腔,“ang”这个音作为押韵的韵母,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元素,来衬托洪湖的美以及韩英内心的愉悦。演唱时需要注意在归韵的时候,拖音不可以“拼字”,可以把字尾拖长,字头直接唱出来,比如“乡”字,“x—i—ang”的“xi”圆润的滑向“ang”结尾,可见咬字在歌剧中是十分点睛的。

结论

民族音乐是非常完美的学科,民族唱法是经得起考验的科学唱法,它符合人体的科学规律以及中国的嗓音特点而由不拘一格,并不影响民族语言的丰富性与个体性。可以结合多民族的地方元素,又可以结合中国戏曲元素多元化的唱腔,而咬字在民族唱法中又是最具重要性的一点,咬好字,咬顺字,不含糊演唱,是把一首歌曲演绎完美的最基本要求,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准确咬字、吐字精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等发声原则都体现着中国老一辈的歌唱家对于咬字的重视也是对词作者曲作者的尊重。我们的传统民族演唱艺术有许多宝贵的作品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中国民族艺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不断地探索改进,通过实践总结出民族艺术歌曲与西洋演唱技巧的相同点,结合其优点发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鼓励现代与古代艺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陶晶.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点[J].魅力中国,2013.(10)

[2]朱惠华.歌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探析及问题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3.(3)

论文作者:曹芳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浅析民族声乐唱法中咬字技巧的运用论文_曹芳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