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研究论文_杨宗利

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研究论文_杨宗利

身份证号:6403231988****0031

摘要:目前,合理控制农村管网漏损,能够很好地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增加水费收入、节约水资源、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强身固本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题中的应有之义,亟待引起行业管理部门和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供水;管网漏损;巩固提升;长效运行

1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的主要原因

1.1管材质量和施工质量存在隐患

由于管材市场监管不严,一些地方执行招投标制度追求低价中标,一些厂商以劣质的低价产品搞恶性竞争,造成一些工程所用的管材质量不高,运行抗压等级不一。在施工安装时,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埋深不足、管道沟槽未严格平整、未采用细沙回填压实、未按规定设置支墩镇墩、穿越路桥的保护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使得部分供水管网“先天不足”埋下隐患。

1.2供水水压管控不严

实测资料表明,管网漏损水量与管网运行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管网水压偏高将导致管道漏水面积和漏水量大幅增加。如某村村内管道的水压达0.4MPa,管网末端水压逼近管材承压上限,虽然满足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2004)中“供水干线末端压力不宜低于0.12MPa,边远或条件较差地区用户水压不应低于0.05MPa”的要求,但是管道经常在接近压力上限的工况下运行,增加了管网漏水量、也增加了爆管发生几率及水泵能耗。

1.3部分工程管网老化破损较为严重

正在运行的供水工程中,有不小的比例建设年代相对较早,当时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发展理念落后,规划不尽合理,管材多样,建设标准不高,经多年运行,破损老化严重,漏损率较高。有的工程因竣工验收未做好资料整理和技术交接,导致管线不清、埋深不明。一些工程的主管网虽在近年得到改造,但是分支管网因资金所限,改造进程滞后,普遍带病运行,漏损严重。

1.4对管网检漏的重视不够

目前,仅少数地区有农村供水管网检漏维修专业机构队伍,大多数地区管网检漏尚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当前我国70万km的农村供水管网规模及管网漏损率偏高的现状极不适应。一些供水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强,忽视产销计量管理,管网漏损情况不明,应对措施不力;管网检漏维修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减少管网漏损的主要技术措施

2.1定期开展管网检漏

经验表明,有约八成的管网漏损水量出自破损较大的漏点,相对于小的漏点来说,大的漏点更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处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定期开展管网巡查工作,检漏人员应全面掌握包括管道的位置、埋深、管径、水压、周边土壤类型、地下水位以及管道使用年限和维修等情况,沿途检查管线埋设地表是否有积水或湿痕,检查阀门、排气阀、排水阀、检查井等有无埋压损坏,查看管网末端水压和用户用水量等情况,及时处置漏损及存在的隐患。与此同时,应逐步加大主动检漏工作力度。独立分区计量是主动检漏的基础环节,即将管网划分为若干层级的多个片区,安装多级水表和阀门,实施层层计量和控制,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日常供水和夜间最小流量供水的水量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管网漏损状况,为漏点定位缩小范围、框定区域,以制定管网更新改造计划。也可同时采取听音检漏等方法查找漏点。

2.2统筹管网更新改造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管网建设与更新改造,应综合考虑解决供水保障、系统安全、水质稳定、服务水压、管网漏损和节能降耗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精心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根据管网漏损现状及工程运行状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管网更新改造标准,并在管网检漏的基础上,制定管网更新改造计划。有条件的应尽可能采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水力模型、漏损计量检测等方法,开展管网漏损状况评估,为管网更新改造计划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对管网实施更新改造,需测算新增投资与减少管网漏损带来的经济收益之间投入产出关系,讲求经济效益。

2.3完善水量计量装置

应加强村镇供水工程规范化设计与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配装原水、回用水、出厂水、供水片区(受益村)、用户等多级水量计量装置。同时,要加强对水表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综合考虑水表购置成本与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科学水表选型,优化更换周期。

2.4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是提高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效率、降低管网漏损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水厂生产过程中取水、输水、净水、配水全套生产环节实行自动监控,全面掌握管网运行状态,实现漏损计量远程获取,水压管理远程控制,及时处置爆管等大流量突发漏损事故。此外,可在建模的基础上,开展情景设定模拟研究,不断优化管网运行水压调度,完善工程运行操作规程,提高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1]。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已具备信息化、自动化的水厂做进一步升级,推动村镇智慧水厂建设,开展更多有关供水安全保障和工程运行节水节能降耗的研究。

3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的建议

3.1建立健全供水单位内部管网漏损管控激励机制

应将减少管网漏损以及管控水厂自用水量等节能降耗指标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将节能降耗创造的经济收益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实行经济奖惩,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要加强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使各岗位人员对管网漏损管控等节水节能降耗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充实完善管网漏损管控技术标准

已有农村供水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中,虽有一些涉及管网漏损管控的内容,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建立健全管材质检标准,应加强相关技术的科研攻关,重点解决如降低检漏成本,提高漏点定位精度,开发信息化管网监测,提升管网漏损管控效率等技术难题[2]。

3.3探索创建管网漏损管控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入农村供水市场,拓展管网漏损管控咨询业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服务于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和管网检漏的准公益性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3]。

3.4将减少管网漏损纳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责任制考核内容

优化当前以工程建设进度、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等建设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应将包括管网漏损率、计量设施配套率、水费回收率等管理指标纳入其中,按照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强化责任约束,督促各地提高重视程度,并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倒逼供水单位积极行动,有所作为[4]。

3.5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引进企业参与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管控

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管控初期效益明显、收益丰厚,应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杠杆和市场规律,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在农村供水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的激励机制,鼓励节水服务机构等专业企业与农村供水单位签订管理合同,提供管网漏损管控等节能降耗的技术诊断、融资、改造服务,以分享节能降耗经济效益的方式获得合理收益。

结束语

供水管网是农村供水工程的重要内容,控制其漏损情况,对于农村供水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供水管网漏损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了应对。

参考文献

[1]薛峰.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分区计量管理[J].节能,2018,37(12):102-104.

[2]张振亚,张猛,谢陈磊,张兆祥,方潜生.建筑二次供水管网的漏损定位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7,47(04):336-341.

[3]舒诗湖.全国城镇制定“水十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分析[J].给水排水,2016,52(11):114-118.

[4]肖翊.供水管网漏损率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2014(03):66-71.

论文作者:杨宗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  ;  ;  ;  ;  ;  ;  ;  

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研究论文_杨宗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