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程德红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程德红

-----以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为例

程德红

辽东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轻化工程专业 中国 丹东 118000

摘要: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问题、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现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专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等进行了说明。

引言

高等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院校在学学生总数达到3000多万人,共有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00多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按照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满足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尤其是1994年以来,扩大招生规模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大而强成为高校的发展目标。然而,随着教育体系的扩充,尤其是在规模和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现有教育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匹配。

2016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部长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导致失业,用人单位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是我国现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我们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地方高校是适应我们高等教育这种大众化的需求新设的、新升格的,因此他们要率先转型,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当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来适应我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转型的目的。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在一线能够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按照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提高我们适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质量。

一、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的大潮迅猛而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有待完善的教育模式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纺织染整市场的变化,决定着对人才的需求,而纺织染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地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要求轻化工程专业人才既有开阔的知识面又要有所专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既懂设计,又懂加工,还能通晓染整工艺流程及技术并能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要积极地探索并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轻化工程课程设置要与生产技术结构变化和社会当前及未来人才需求相适应。

我校轻化工程学科是以改变和改进纤维材料服用性能为主要目的,以化学化工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工程科学。辽东学院的轻化工程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轻化工程、化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染整工程和纺织应用化学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在染整工程等轻纺化工领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系统中的主体工作,人才培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安排是否得当,所以,作为纺织教育工作者,探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纺织创新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因此,轻化工程本着以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以为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本专业将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思路办学,以辽东学院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特色求发展。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与实际,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考取研究生,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以较高水平的科研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抓住机遇,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及实验室建设等的整体水平提高,培养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社会企业需求现状

目前,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各企业对纺织专业人才必要素质的要求首先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第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责任心、耐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知识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动态思维等综合能力,多数企业希望大学生应更多加强敬业与创新精神;第三,企业更多重视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第四,企业较重视本科毕业生的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企业希望拥有懂技术、懂生产、善管理、能经营、有创新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多数企业提出应提高专业课的实践比重;在专业课的讲授中适当增加新设备、新纤维、新技术内容的介绍。选修课中提议开设相关管理课程;此外,有部分丹东地方企业建议,可结合地方柞蚕丝资源优势开设相关特色课程。

四、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1、专业定位方面

轻化工程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化学与自然科学、纺织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染整工程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在纺织品染整等领域从事染整工艺设计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数学、化学、化工及纺织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轻化工程(染整工程方向)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工艺设计方法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纺织染整、纺织化学品及纺织贸易领域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管理、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方面,设置主干课程,以化学化工课程、纺织染整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减少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基础教学实验室和大学生实践基地结合,即突出理论实践课程的基础作用,又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创新作用。在学分设置方面,扩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周期。在特色培养方面,通过设置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候庆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09,3,43-45.

2.王雪芳,陈礼辉,黄六莲,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13,3,91-93.

3.邢铁玲,陈国强,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广东化工,2012,39,194-195.

论文作者:程德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程德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