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问题_科学论文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问题_科学论文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科学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不合理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幼儿探究的成效。基于此,我们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科学活动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之现状

1.频率高,效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每次活动至少要提问23次,最多高达38次,平均每次活动提问次数多达30次。高密度的提问已经成为目前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特点。但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是幼儿都懂的,例如,有位教师在认识“孔雀”中这样提问:

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

幼儿:去过。

教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呀?

幼儿:好玩。

教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

幼儿:老虎。

教师:还有吗?

幼儿:狮子。

教师:还有没有?

幼儿;猴子。

教师:有一种动物尾巴象扇子,跳起舞来真美丽。

幼儿:仙鹤(稍作停顿),然后继续说:孔雀。

教师(迅速捕捉)说:对,就是孔雀。

然后呈现挂图,接着问:请小朋友说说孔雀长得什么样?身体后面有什么?它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呢?

如此高频率的提问和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冗长累赘,而且限制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他们发现、体验及探究的机会。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这样的提问难以构成对幼儿思维的挑战,容易流于形式。

2.应答机会不均,话语权不公平

当教师把问题抛出后,求知欲强的幼儿总是能把握课堂应答的话语权,他们用激昂的声调和激扬的情绪牢牢掌控应答的主动权;中等水平的幼儿偶尔能抢到一两次机会;发展缓慢的幼儿几乎没有回答的机会。而教师总是更多地在与求知欲强的幼儿进行着师幼双边的互动,其余的幼儿则只能当听众,被动地充当接收器。由此可见:教师的这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中、低水平孩子应答的积极性,忽视了幼儿能力之间的差异,使全体幼儿参与应答的机会不均等、不公平。

3.封闭问题多,开放问题少

在多次观察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现,教师偏向于封闭式问题,较少提开放式问题。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都是在封闭控制系统内进行,塑造的是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

4.待答时间短,不利于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这样不仅没有发挥提问应有的作用,而且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如在大班“测量身高”的活动中,教师出示纤维板、小棒、铅笔、棉签,让幼儿自由选择,然后问:“你们知道如何量自己的身高吗?”幼儿说:“用那些东西来量。”教师说:“你们等会儿要靠墙一字站开,如果自己测量不方便,就两个人合作测量。量的时候要用工具,从起点开始量,要记录测量到的长度……”由此可见,至于怎么测量,测量中应注意哪些因素,如何测量得更准确等教师没等幼儿在实践中尝试,就自己进行传授了。

5.回答方式简单,回应形式机械

在集体探究活动中,从观察到的提问情况来看,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的频次较多,“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后者几乎为零。我认为,“齐答”只适合有正确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大量地使用会导致幼儿思维的肤浅化和表面化;“个别回答”则无法照顾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而对于“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可以避免提问处于高控制的状态。

在回应中,很多教师采用的形式往往很单一,评价时往往是“很好”“不错”,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致使师幼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鉴于此,如何有效提高提问的成效,让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我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高之策略

1.问什么——指向活动内容

(1)紧扣教学目标

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点、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

比如,在活动“物体的沉浮”中,教师把积木、纸、铁块、橡皮泥等材料放在一块布的下面,问:“猜猜我为你们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幼儿开心地说:“是变形金刚”“是陀螺”……这些答案都被一一否定。看到幼儿实在猜不出,教师只好将材料全部呈现。然后问:“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呢?”幼儿答道:“橡皮泥会烂的”“纸会湿的”“铁块和积木会沉下去”……出人意料的发言,教师不知如何回应。就这样,两次猜想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以致后面的探究活动只能草草结束。

案例中,教师的第一次提问完全是天马行空,幼儿只能是不着边际地瞎猜。而第二次提问则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向,致使幼儿曲解了问题,回答当然无法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发展。与其这样绕来绕去,倒不如开门见山地直接导入活动,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然后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中,你们猜一猜是沉还是浮?”使得幼儿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实验中验证猜想,思考为什么。

(2)紧跟幼儿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及周边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这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征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专注力。

比如,在活动“让电线宝宝站起来”中,教师出示一条电线,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电线宝宝站起来?②怎样才能只借助一种材料,就能帮助电线宝宝站得稳、立得久?

案例中“让电线宝宝站起来”的情境,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在此情境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水平的问题,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

2.怎么问——关注提问的方法

(1)顺势追问——让幼儿体会“科学味”

追问能让幼儿积极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忽视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错过了介入的最佳时机,致使幼儿在困难无助中失去探究的兴趣。

比如,在活动“比较水的多少”中,教师出示了四个分别标着1、2、3、4数字标识的瓶子,其形状、大小不同,瓶内装的水量也不同。教师问:“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在幼儿准确迅速地说出3号瓶里的水最少后,教师又问:“在剩下的三个瓶中哪个瓶里的水最少呢?”幼儿分别将1和2、1和4、3和4两两进行比较,但无法准确说出哪个少,但教师仍不厌其烦地问“哪个最少?”幼儿原本高涨的探究热情因这种缺乏引导的提问降到了零点。

其实,当幼儿无法正确说出答案时,正是教师引领幼儿开展进一步探究的契机。这时的问题引领尤为重要。教师不妨顺势追问:“既然用眼睛无法比出瓶中水的多少,我们何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幼儿原有的关于测量的经验,又为幼儿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和目标。

(2)适时反问——让幼儿产生顿悟

适时有效的反问,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能将幼儿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促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例如,在活动“会翻跟头的胶囊”中,当幼儿得出了“在胶囊中放入重的会滚动的东西,才会使胶囊翻跟头”的结论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胶囊一定要在轨道上才能翻跟头吗?”一名幼儿自语:“不一定。”教师反问:“那你认为它可以在哪儿翻跟头呢?”“在木板上。”“还可以在钢琴上、地上翻跟头。”孩子们就这样又展开了猜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又一次的实验活动开始了。

案例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引导幼儿反问“胶囊一定要在轨道上翻跟头吗?”当个别幼儿有了怀疑后,马上再次通过提问引导,从而使“胶囊还能在哪里翻眼头?”这一问题明确为全体幼儿的共同问题。

3.谁来问——直击提问的主体

(1)提问转位,留给幼儿反问空间

我们常常为了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只允许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不愿与幼儿互动,使得幼儿不能有效发起提问。

比如,在观摩活动“磁铁”中,教师带来各种磁铁、铁制品和非铁制品,并采用一问一答式讲解磁铁的两极,什么是同性相斥,什么是异性相吸,幼儿的探究也在教师的指挥下亦步亦趋。观摩者问教师:“为什么不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呢?”教师回答说:“这节活动要教给幼儿的知识点很多,让幼儿去慢慢发现,浪费时间,活动任务肯定完成不了。”

案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牺牲幼儿的提问权为代价。长此以往,幼儿会丧失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探究发现学习,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假设和实验,这是一个发现空白、探究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当刻意创设探究中的“空白”,提供幼儿提问的机会。

(2)提倡质疑,提问权交给幼儿

鼓励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比如,在活动“沉浮的秘密”中,教师拿出来两杯水(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和两个鸡蛋,让幼儿猜:这两个鸡蛋放在杯子里会沉还是会浮?幼儿猜到两个鸡蛋会沉下去,但结果是: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了下去。当教师将两个鸡蛋交换了杯子后,幼儿又发现:原来沉下去的蛋在另一个杯子里却浮了起来,而原来浮起来的那个蛋却沉了下去。这时,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也就油然而生:为什么蛋在这个杯子里就会浮起来呢?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吗?

在科学探究活动面前,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所创没的活动情境中隐含并折射出的“科学问题”,不应该由教师一个人直接提出,而应给予机会让幼儿尝试着提出。教师不失时机地放手,适时地挑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幼儿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对探究活动充满期待和兴奋,使学习的内在动力获得有效激发,这也是教师有效引导之目的所在。

《原标题为《有多少“提问”可以重来——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

标签:;  ;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问题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