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_美学论文

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_美学论文

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美学论文,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在多学科综合基础上将一般美学原理向具体领域的实用性转化。但是由于审美现象的特殊复杂性和美学学科理论的不成熟性,使得技术美学的研究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多学科的相互联系中进行原理性开拓,另方面在与实践工作者的交流中进行理论的实用化和操作化。

在当前技术美学研究中,与整个美学研究状况相类同,存在着两种相互背离的倾向,影响这一学科的研究活力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其一是囿于哲学又背离哲学的倾向,其二是脱离实际又脱离理论的倾向。所谓囿于哲学,是指研究方法停滞在哲学层面,满足于哲学思辨和理论玄想,没有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相关技术科学的介入下逐步向科学化和实证化方向迈进,它限制了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展开。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背离哲学的倾向,特别是在美的本体论、本质论等问题上,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简单否定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而单纯从求适本能、生理快感、生命冲动层次去进行探索。所谓脱离实际,是指存在背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线,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作名词更替的话语游戏,使研究成为在书斋中的自言自语。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脱离理论的倾向。什么是理论呢?“理论就是一些系统地联系在一起的命题,包括在经验上可检验的某些规律似的概括。”〔1 〕脱离理论表现在割断事物间的系统的有机联系,使理论失去了整体性和概括性的把握能力。

本文所谈的几个理论问题,是指对于技术美学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影响的,也都是与哲学美学直接相关的问题。然而,对它们的展开和深化,却不能单纯依靠哲学思辨。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两种倾向,寻求一种研究的思路。

一、实践何以构成技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

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相关论述为基础形成的实践美学观,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中引申出了美的本质规定。它指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因此,从这种意义上人们把美的根源归结为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当前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挑战,其中既包括深化探索的努力,也包括大量的误解和偏颇。这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理论的积极意义还没有为广大美学工作者充分理解,另方面作为哲学美学它所存在的笼统和抽象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理论要求。但是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对峙和困扰中,不是从一端滑向另一端就能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于充分揭示两者相互联系的中介。在这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用还原论的方法把审美归结为生物求适本能、生理快感或生命冲动显然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审美经验中的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是高度意识化的产物,包含有大量的社会的文化内涵。

实践所以构成技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正是在于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特征,是形成主客体关系和物质——精神相互作用的根本。在人与物质实践的成果——产品之间,包含了审美关系的全部规定。

其实,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对于动物来说,它自身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然而人与动物不同,人不是单纯地占有自然物,而是通过生产实践主动地改造自然物,这就使生产劳动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也使人成为具有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主客体关系的产生,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关系是通过物质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过程实现的。对象化标志着人类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它使人的本质的和能动的力量通过活动的形式向物质存在的形式转化。与对象化过程同时也存在非对象化过程,即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从而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进入到主体活动的形式中。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正是通过人的物质实践的对象化活动才取得的。

上述对象化过程中,主体活动的物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活动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结构,即从感觉运动方面向意识和思维转化,产生出人的感官和意识;另方面外化为客观外在的物质产品,即按一定目的改造了的客体的存在形式,构成了人的对象世界。所谓自然的人化,既包括了人的感官和心理的人化(文化化),也包括了外在自然的人化。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形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有了意识和思维,才能把自己同外在事物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同时,生产活动作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手段,使人的满足需要的过程失去了动物生命活动所固有的那种直接性。这就为改变和发展人的需要提供了前提。劳动生产了需要的对象,由此也生产出新的需要本身。这是因为活动的对象性,不仅产生了心理映象的对象性,而且也产生了需要、情绪和情感的对象性。需要的对象化,就是需要不断取得满足自身所需对象的过程,从而也由周围世界中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来充实和丰富了这种需要。所以,需要的发展也是以其对象内容的发展这一形式进行的。这是理解为什么人的需要会超越生理和功利的需求,而产生出审美需要的根本原理。对于审美需要和动机的研究已经进入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领域。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表明,审美活动由物质生产中形成的前提是,生产改善了人的物质条件,使人能摆脱日常生活对生存需要被迫作出的直接反应,而在主体方面由此便掌握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感受能力。审美感受经历了从运动到静观的过程。审美意识的形成以及分化依靠了至少两种因素的中介作用:一种是节奏、比例、对称等形式因素给人带来的劳动轻松化和愉悦感,另一种则是巫术活动用符号化的生活映象代替了现实本身,使人与对象之间产生了实在关系的距离化。而当巫术观念逐渐失去效力以后,符号化的映象(即事物的外观而非实在)便取得了独立的审美功能。

审美由实践中的形成以及分化出来构成独立的艺术活动,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这里所关注的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反映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艺术活动的培育和强化以后,又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来。正如卢卡契所指出的,“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审美)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它们互相区别并相应地构成了它们特定的目标,取得了具有纯粹形式的——源于社会生活需要的——特性,通过它们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而重新注入日常生活的长河。这条长河不断地用人类精神的最高成果丰富着,并使这些成果适应于人的日常实际需要,再由这种需要出发作为问题和要求形成了更高的对象化形式分流出来。”〔2〕

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功利性和感性直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是以实践态度为主导的,以一定功利目标为取向。日常思维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即把因果关系直接化,不注意事物背后的复杂中介关系,而以类比的方法看待事物。当人们摆脱了现实反应的紧迫性,处于良好的心境状态下,环境中出现新异的感官刺激时,人们便会中断日常思维而转向审美态度。这时人们的知觉方式突破了日常惯例,专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思维超越了直接功利的束缚,借助想象力由有限的形式感受中获取了无限的生活联想和价值体验,由此使人进入具有超越性和情感性的精神自由状态。这就是日常审美感受的基本过程,它是以实践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为起点的,并随现实生活的进程而中断。

技术美学应该研究审美意识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机制和对人的价值观、社会习俗、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是技术美学研究的理论归宿。

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可以使美学直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是当代对于产品和环境设计的一个突出要求。对于产品功能的分析,把我们带入了产品的结构——形式——功能的微观系统和产品——人——环境的宏观系统。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整合,它要把社会经济的、科技的和文化的进步综合在一起,纳入到产品的功能系统之中。审美价值的创造,也必须以社会的、科技的和人文的知识的综合作为参照系。因此技术美学的研究,只能在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完成。

二、技术美与艺术美的不同形态特质,为确立技术美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依据

众所周知,传统的美学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黑格尔把他的《美学》一书称为艺术哲学。纯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观念性即意识形态性特征。因为艺术(如油画)是通过一定物质媒介(如油彩和画布)对于社会生活形象的模写塑造艺术形象的。不论是抽象绘画或具象绘画,它总有一定再现的内容,否则是无法为别人所理解的。被模写的对象(真实的人物)与艺术形象(即画中人物)之间,并不具有同一的性质,但却具有某种结构或形式上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具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由艺术媒介构成的艺术品只具有一种符号的功能,所以在艺术品与受众之间构成一种观念上的联系。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美是一种观念形式的审美存在,即反映美。

然而与艺术美不同,技术美却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审美存在。现代生活中各种供人直接使用的产品,不论是服装用品还是建筑设施,都既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人工设计的成果。它们不仅具有实用的物质功能,也具有审美的精神功能。产品审美功能的发挥,是依靠产品自身的形象实现的。而产品实体还发挥着实用功能。在这里,产品形象与产品实体两者是同一的,或者说它们具有同质同构的关系。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品与受众之间不仅存在观念上的联系,即产品形象作为符号发挥着审美功能;而且产品直接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环境,即产品作为实体发挥着物质功能。所以产品美(即技术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艺术美具有本质的不同,它是现实美。

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其载体是实体存在与符号存在的不同上,而且表现在它们与使用目的的关系上。产品是以一定的使用目的或物质功能为存在前提的。服装不能穿用便不成其为服装,日用品不能使用就不成其为日用品。同时产品的审美功能又必须以其使用目的为导向。背离了使用目的,它的审美功能便难以为人所接受。这一点并不排斥某些产品可能存在审美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的情况,这要视使用要求和产品档次品位而定。

基于上述性质的差异,使得技术美学与艺术美学不仅研究对象不同,而且研究方法也不同。艺术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主导的地位,不论艺术内容的深刻性还是艺术形式的完美性,都与艺术的审美表现直接相关。艺术创作具有非预期性,它不是理智逻辑的产物。艺术形态和风格的变化只是艺术媒介与技巧不同造成的。然而技术美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却具有从属的地位。产品形态和风格的变化是产品的功能定位、结构原理、材料物质形态和工艺过程的产物,它是设计预期的结果。从这两种审美形态的主导性和具有的自由度看来,可以称艺术美为自由美、技术美为依从美。这与康德的规定意义有所不同。技术美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独特性正是在于,它必须从生态文化观念出发,在产品功能的复合性和多层次性中找到审美的定位。它要从产品的实用、认知和审美三种功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中,揭示出产品发挥审美功能的规律。

以现实的生活环境为例。室内外的各种设施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产品系统,它与人之间具有密切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联系。不同的空间大小、形体、开阔度、质地、色彩、明暗和光影都会产生各异的感官刺激,调节着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使人获得不同的方位、取向、场所、处境的识别和认知,形成不同的审美氛围和文化导向,激发起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正是在这些多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中,产品作为物质环境才实现了它对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然而,在同一产品的实用与审美功能之间又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是说,产品的适用并不是产品的美,技术美仍然是对产品形式的观照,包括动态的形式。

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始性的审美形态。对技术美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史上审美意识形成的机制,从而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人的活动的动态工具结构,它不仅传递着人类的经验,而且塑造着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样态。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不论人的审美趣味还是艺术形态的更迭,都会受到科技和物质生产水准的重大影响。因此,对当代审美形态的研究,不能不考虑到科技因素的作用。第三,技术美作为工业技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克服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目的性特征。因此,强调产品的技术美,便是为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文的导向。第四,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于技术美的倡导,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沟通以及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结合。第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作用。它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调剂作用,对活动的暗示和引导作用进而发挥对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作用。由此,把外在环境的美内化为人的个性意识和心理,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第六,技术美是工业产品发挥审美功能的要素,也是构成产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既是产品使用价值的组成,又是使用价值的展示和承诺。由此可以提高产品的交换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这对我国企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对产品审美感受的整体性和多层次性,使技术美学的研究注重对功能美的探索

在现有应用美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套用一般的美学范畴体系,在分析产品或环境的审美构成时,或者把对象的美分割成色彩美、质地美、造型美等,肢解了审美感受的整体统一性质;或者将产品的美简单地归结为形式美,从而否定了审美内涵的多层次性。

功能美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克服了对产品审美内涵分析上的单纯形式观点,具体地说明了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的外在表现。功能美与技术美两者是从不同层次提出的概念,前者侧重在美的效用形态上,后者侧重在美的结构形态(即构成根源)上。按隶属关系可以说,技术美是类型的大概念,而功能美是从属于具体产品的小概念。功能美这一范畴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和黑格尔。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的性质作了分析。他指出,在快适、美和善“这三种愉快里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并进一步将“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3 〕作为对于审美判断的中心规定,由此使四个方面的规定相互钩联在一起。

这里所谓“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首先说明审美判断所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对象的实际存在或实在的目的本身。因此审美判断与实践态度不同,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其次从对象与目的的关系来看,审美对象并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或客观的目的性,而只具有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使我们能在对象身上知觉到目的的存在。这里通过晦涩的语言说明,对目的的审美观照既不同于对适用性的享用也不同于对完满性的认识。总之,美在形式,但又不只在于形式,美在形式的合目的性。

黑格尔在分析建筑时把这一点说得更加明确:“这种建筑的美就在于这种符合目的性本身。”“尽管是应用的,它却结合成一个本身完备的整体,通过它所有的形式使它的目的显得一目了然,而在它的这些关系的和谐配合中,就把单纯的符合目的性提高到美。”〔4 〕黑格尔在对实用艺术的分析中,把美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具体化为了以和谐的形式对于目的性的表现。

功能美的概念在当代分别由中外美学家所提出。李泽厚先生在分析工艺品时指出:“附着于实用品身上的工艺美,也就必然地趋向简单明了,爽快活泼,而注意功能美便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5 〕这里已经提出了功能美,并且还指出了把功能当作美是错误的,背离功能去追求美也是错误的。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也曾指出: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而在生态盎然的形态中表象出来,它作为充实而有光辉的东西为人体验时,就相当于艺术品的内容。在这个内容和把它外在化的形象的水乳交融的统一上就构成了技术的特有的美。他把这种美界定为功能美。

这里把功能与内容完全等同起来是否恰当,还值得研究。因为内容与形式作为反映事物构成要素的范畴,相当于事物构成要素的总和及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对应。产品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功能,还包括材料、结构等。因此产品的美不仅包括功能美,还包括形式美及装饰性艺术美,它们也是材料与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

众所周知,形式美是指对象形式要素的组合形态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对形式美的观照中,对形式的知觉抽象往往摆脱了物象的实在性内容,而侧重于形式要素自身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意蕴。在产品的审美构成中,形式美无疑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它却不能构成中心内容。对功能美的揭示便成为展现产品美的整体性和多层次性的关键。功能美在人的形式感受、价值体验、意义领悟和审美氛围及意境的获得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并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功能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目标的直观化和符号化,成为人们对科技进步所取得的自由在形式层面的感性占有。2.具有功能美的产品构成了人的适应性系统,它以物的组合秩序表现了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和谐。3.产品设计在生态和心理上的定位,使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风格和个性表现的表征。4.人们通过人与产品的关系体验,进而感受到社会习俗美和人间亲情。因此功能美成为社会美的重要内容。5.功能美可以成为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展示和承诺,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功能美把产品的社会功利性的意义和价值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这里又回到了李泽厚先生所提出的“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何以能够成立的问题,即美感的主观直觉性与客观功利性两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康德把想象力与悟性的协调一致,看作是一种先验的直观机能,与此相反,我们把这种感性直观看作是在社会文化薰陶下个体经验的历史结果。由此使产品的造型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它可以把产品的功能目的性,即社会功利性含义,转化为产品的形式。形式含义的获得,是一种符号化过程,也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因此对功能美的探索,把我们带入了符号学的研究领域。

符号是一种用来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东西,可以为人们所理解或解释,从而对人们具有一定意义。皮尔斯把符号分解为三种构成要素,即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它们分别反映了三种不同质的存在。媒介与感觉质(色彩、形式)相关;指涉对象与经验相关,它是不同知觉相比较的产物;解释是意识活动。三者相互关联。由符号构成的三角形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符号化涉及到人的实践过程和意识过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象能引发人的事实体验和价值体验的东西,通过符号的置换作用再现于媒介的形式中,从而形成符号形式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对应和同构。产品造型符号意义的研究,对于提高产品外观质量和审美价值以及制定造型规范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释:

〔1〕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页。

〔2〕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46、47页,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

〔4〕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1页。

〔5〕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94页。

标签:;  ;  ;  ;  ;  

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