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ICU患者感染的目标监测与对策论文_何巧兰 韩夕红 郑金芳

何巧兰 韩夕红 郑金芳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213200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由于基础疾病重、并发症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等原因,导致ICU感染发生率是普通病房的4-5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的耐药率不断升高,出现多重性耐药和泛耐药细菌[1]。引起ICU患者发生下院内感染的原因有医源性因素,也有患者自身因素。笔者选择2014年01月-2014年12月ICU553例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ICU收治的全部患者共553人, 转出ICU患者由专人到相应科室随诊48h。其中脑血管病128例,占23.1%;心脏疾病53例,占9.6%;消化器官恶性肿瘤32例,占5.8%;呼吸和胸腔器官恶性肿瘤30例,占5.4%;颅内损伤及颅骨骨折201例,占36.3%;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46例,占8.3%;其他63例,占11.4%。

1.2方法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日到ICU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查阅病例资料和填写自行设计的《ICU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病程记录、侵入性操作和各种导管留置时间、医院感染部位、检验报告单、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项目。

1.3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为下呼吸道感染。

1.4数据分析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将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输入电脑,利用系统的统计功能,对ICU 医院感染的监测相关指标进行统计[2]。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 调查期间在ICU住院患者共553人,发生医院感染18人,18例次,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均为是3.2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次千日感染发生率12.0‰,中心静脉插管导管相关血流日感染率为4.1‰,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日发生率1.7‰;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和导尿管使用率分别是32.9%、29.4%、88.9%。详见表1。

表1 三种侵入性操作的使用及日感染情况

3讨论

3.1提升自身防御能力 有资料显示从ICU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9.68%,其大多为条件致病菌[3],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80%。主要是患者病情危重,自身防御功能破坏,基础病患者药物使用时间长、抗菌药物起点高、更换频繁导致微生态失衡使得耐药菌株的产生。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要求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做病原学送检及药敏试验,将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控制考核中,这样才能缩短用药时间,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3.2患者本身因素 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呈正相关。随着老龄化进展,机体生理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减退,口腔菌丛有所改变,革兰阴性菌比例增加,同时老年患者多病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是易感人群[4]。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对长期卧床患者,要经常协助其翻身,叩背。充分排痰,操作前后要注意洗手,每个病床旁配备1瓶快速手消毒剂,便于手消毒,并对病房内快速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反馈使用率,有效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

3.3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 手卫生是阻断因医护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是医院感染管理中最关注的焦点[5]。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应充分意识到洗手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进行无菌操作前,坚持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每个患者前后或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应认真洗手[6]。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或者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应洗手并用手消毒处理。

3.4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其护理,积极设法促进患者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气管造成感染。在给患者喂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的发生。应保持ICU室内洁静和空气新鲜, 坚持通风,加强病房管理。

3.5避免二次感染 医院药事专家委员会,应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通常情况下,ICU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都容易造成其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是呼吸道,所以应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定期检测其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产生。

3.6持续质量改进 院感科应将持续质量改进的完成明确任务,设计方案,选定提高和评估的重点,确定指标,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通过感染过程的实施、观察和监测发现问题采取新的控制措施,实现感染控制过程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7]。

总之,强化病房管理、保证环境卫生、杜绝交叉感染、确保抗生素使用合理、减少侵袭性诊治手段及有效护理等措施能够严格预防并有效控制ICU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田美,董晓勤,余道军,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0):1293-1295

[2]任南,吴安化,文细毛.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数据直报系统的研究与使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17-172

[3]张敏,朱小燕,徐荣,等.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5):510-511

[4]李少茵,何礼贤,胡必杰,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内源性感染途径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 (2) : 121-125

[5]邵卫东,李艳娟,魏慧.行政干预在提高手卫生执行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17

[6]鲁菊英,顾萍.ICU医院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20-521

[7]朱士俊.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医院,2006, 10(5):1-4

论文作者:何巧兰 韩夕红 郑金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9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  ;  ;  ;  ;  ;  ;  ;  

综合性ICU患者感染的目标监测与对策论文_何巧兰 韩夕红 郑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