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钻孔灌注桩是在地面、水面以下施工,施工过程中不能事先预知的事故常有发生,本文对施工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处理方法;探讨
钻孔灌注桩是民用和工业建筑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具有适应性强、施工操作简单、施工噪音低、无挤压无振动、设备投入不大等多种优点。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是在地面以下进行,其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直接开挖验收,所以它又是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一种基础形式。本文主要浅析了钻孔桩钻孔过程及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出了一些处理方法。
1钻孔灌注桩特征
钻孔灌注桩具有适应性强、施工容易等优点。施工时对环境和周边建筑物影响小;钻孔灌注桩可成桩直径大、入土深;对于桩穿透的地层可作原位测试;钻孔灌注桩布桩间距大,群桩规模小:利用“挤扩支盘”钻孔灌注桩能提高桩的承受力;可以穿越各种土层,甚至基岩:施工设备简单轻便,可在较低的净空条件下设桩:因钻孔灌注桩承受力很高等因素,桩受力、变形及破坏原理目前还没有被完全掌握。
2钻孔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1桩孔偏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钻机安装时,支撑不好、桩孔地质构造不均匀等因素引起钻机整体或钻头在钻孔过程中发生偏斜,导致出现偏孔。
(a)因钻机倾斜造成的应先移开钻机,检查钻孔壁情况,如果钻孔壁比较稳定,则应加固施工范围内的地基或加大钻机的支撑面积,而后,重新安装钻机恢复施工;钻孔壁随时有坍塌可能的,应将钻孔回填至原地面,待地层静置稳定后重新开始钻孔。在施工中对作业面打了200厚C15垫层砼,从而避免了钻机站位不稳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了偏斜孔情况的发生。(b)地质构造不均匀引起的,先分析清楚岩层的走向,而后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回填材料一般为片石加黏土、纯碱、锯末等组成的混合物)将钻孔回填至计算确定的高程处,静置一段时间后恢复施工。孔中心偏差小于20cm的,静置1—2h后可以继续钻孔。孔中心偏差大于20cm的,应根据情况静置2h甚至更长的时间待地层沉积稳定后恢复钻孔施工。穿过倾斜岩层过程中。可投入20—40mm碎石,略高于偏斜处。冲击密实后用平底合金钻头、牙轮滚刀钻头或平底钢粒钻头纠偏。
2.2桩底沉渣量多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桩底沉渣量过多是成孔后桩孔出现孔底沉渣过多,清理不干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中的违规操作而造成的,因此,保持桩孔的清洁与对桩孔进行二次清理至关重要;当使用的泥浆比重太小或者泥浆注入量严重不足时,会导致桩底的沉渣很难飘起来,促使其桩底堆积大量的沉渣;在钢筋笼吊放的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或者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造成泥浆沉积。
如果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当对桩孔进行复查,必要时应当进行二次清理。可以采用导管二次清孔,冲孔时间以导管内侧量的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要求为准;提高混凝土初灌时对孔底的冲击力;冲孔完毕时应立即迅速灌注混凝土;导管低端据孔底控制在30~50cm,利用混凝土具有较大冲击力的特点,将其孔底的沉渣去除,以达到对孔底的沉渣进行彻底清除的效果。
2.3卡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卡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初次灌注时,隔水栓堵管,致使混凝土和易性与流动性较差,因而出现离析的现象,当混凝土中所含带的粗骨料粒径太大时,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等问题,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使其浇筑不够连续,最终因在导管中滞留时间过长而造成卡管。
在混凝土进行浇筑的同时,还需要适当的延长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对于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小,更需要适当的控制。为了对混凝土的缓凝与和易性进行良好的完善,对于混凝土在水下进行施工作业时,应当适量的掺加外加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导管的连接部位具有极高的密封性,在导管正是使用之前,应当进行试拼装、试压、试用等,在试水压时,应当仔细的查看水压压力的大小,是否在规定的O.6-1.0MPa之间,尽量避免导管进水的现象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当中,倒入漏斗的混凝土应当尽可能的做到缓慢流入导管,以免造成导管的内部形成较高的气压。
2.4桩径缩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缩孔是在饱和性粘土、淤泥质粘土,特别是处于流塑性状态的土层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此类地层含水高、塑性大,钻头经过后钻孔壁回缩,从而导致钻孔的直径小于设计的桩直径。针对发生缩孔的原因,采取块、卵石土回填,而后用重量较大的冲击钻冲击,挤紧钻孔孔壁的办法处理。
2.5钢筋笼上浮、变形、散架原因及处理方法
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的浮力会使钢筋笼升高上浮,易使钢筋压曲变形,甚至散架,从而导致孔壁坍塌,影响成桩质量。处理方法:加强钢筋笼制作质量,钢筋笼应捍接牢固,使用规格合适的加强箍,如钢筋笼主筋数量较多,应增大加强箍的规格。当桩的直径较大,而钢筋笼相对较短时,可用钢管套住主筋,固定钢筋笼顶端。灌注砼时,当上升的砼面接近于钢筋笼底端时,一方面应放慢速度,另一方面应控制适当的导管埋置深度,使钢筋笼底端被逐步埋入砼。提高灌注速度,保证接触钢筋笼底端的砼有良好的流动性,减少埋人阻力,当钢筋笼有三分之一长被埋人砼中时,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2.6导管进水原因及处理方法
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流动等质量事故,在桩身留下致命的质量隐患。处理方法:在浇注混泥土过程中,由于过量上提导管,使接头部分产生漏水等情况。浇注混泥土之前,若发现导管口出现漏水现象时,应立即提起导管进行检查,对漏水部位进行严格的防水处理后,在重新放人桩孔中,浇注混泥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可能的将导管底部深深的埋在混凝土中,当发现导管上期明显过量时,应迅速将导管插到混凝中,利用小型水泵或小口径的抽水设备,将导管中的水抽出之后,再继续浇注混凝土。
2.7断桩原因及处理方法
灌注中提升导管失误、混凝土供应中断或导管渗水等原因导致已灌注的混凝土与导管中的混凝土隔断,无法继续灌注的现象通称为断桩。
(a)断桩层如果能够提出钢筋笼,可迅速将其提出孔外,然后用冲击钻重新钻孔,清孔后下钢筋笼,再重新灌注砼。(b)若断桩位置处于距地表10m以下处,且砼已终凝,可使用直径略小于钢筋笼内径的冲击钻在原桩位冲击钻孔至钢筋笼底口以下1m处,然后往孔内投适当炸药,待钢筋松动后整体吊出或一根根拔出,然后再进行二次扩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灌注砼。(c)若断桩位置处于距地表5m以内且地质条件良好时,可用人工挖出,砂浆或同标号砼护壁至断桩位置,将泥浆或掺杂泥浆的砼全部清除,露出良好的砼并凿毛,将钢筋上的泥浆清除干净后浇筑砼。(d)若断桩位置在地表5m以下,10m以内时,且距地表5m以内地质条件不良时(如渗水等),可在桩基周围采取井点降水的方法,将此桩径略大的砼管或钢管一节节接起,直到沉到断桩位置以下0.5m-1m处。清除泥浆及掺杂泥浆的砼,露出良好的砼面并凿毛。
3结束语
钻孔桩问题处理的方法很多,难度也较大,无论怎样处理都将对工程进度、质量及施工单位的信誉带来影响。因此,每个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杜绝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高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松良.钻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J].山西建筑,2004(19):67—68.
[2]蒋建平.灌注桩施工事故实例及综合分析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6,(1).
[3]孙伟.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2).
[4]李长娥.钻孔灌注桩断桩预防及处理方法.《学问•下半月》2009第二期
论文作者:陈华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钻孔论文; 导管论文; 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沉渣论文; 方法论文; 泥浆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