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的五年计划--访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芙蓉_董辅礽论文

如何看待新的五年计划--访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芙蓉_董辅礽论文

如何看待新的五年计划——访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辅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委员会论文,全国政协论文,五年论文,副主任论文,如何看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同时正在编制“十五计划”。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计划呢?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辅礽教授。

实行市场经济,中国仍有编制计划的必要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要实行市场经济,“计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董辅礽(以下简称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计划来配置资源,实际上是由政府来配置资源。计划具有指令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要制定计划呢?从市场经济各国的实践来看,有的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如法国、日本,有的国家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如美国。可见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的模式,政府的功能在有的国家较强,在有的国家较弱。但就连美国,近来政府调节经济的功能也在加强,虽然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还是有对市场的干预,甚至制定类似的产业政策,如提出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可见,虽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计划,但也不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应制定计划。

在我国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它的必要性。不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需要计划,即使过渡完成后也有编制计划的必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制定计划,实施某种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措施,实现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加强某些部门的发展和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适合本国情况的战略有助于加强和加快经济的发展,避免或减少发展中的曲折。当我们选定了合适的战略,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并在计划中体现。

计划是需要的,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出阶段性的目标,使社会有了奋斗的方向,从而起到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来保障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市场经济下的计划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

现在我们编制的计划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后者具有指令性,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必须完成。这种计划在今天已经没有存在的依据了,因为,第一,市场已经基本上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第二,已经不可能下达计划指标由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去执行。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以利润为目标,要承担盈亏的责任,因此必须根据市场变化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指令性计划不能、也不可能对它们有约束力了,指令性计划已经没有了实施的主体。

与计划经济中的计划相比,目前正在制定的计划的性质和功能都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它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指导性计划。政府不再向各级政府和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并要求必须实现,而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作出指导和引导,使企业、个人和各级政府减少由于信息不充分不正确带来的判断失误、盲目性等。

二、它具有预测性。国家通过制定计划,让各市场主体了解世界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增长速度、市场的变化等,以便知道如何适应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它具有战略性,即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确定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四、它具有政策性。它不是作为指令,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实施,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来促使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它具有协调性。市场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彼此会发生利益的冲突,并损害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因此需要通过计划加以协调,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资源的损失。同时,市场也会发生失败,需要通过计划纠正市场的失败,特别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政府定位决定计划定位

记: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保证各级政府在编计划时能减少好大喜功恶性攀比?

董:各个地方想比自己的过去、比别的地方发展得快一些,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各种体制的原因,这种冲动缺乏制约,决策者不承担风险,结果易于变成恶性攀比。之所以能够恶性攀比,一是因为政府还配置着本应由市场配置的一部分资源,或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如果政府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它能配置的资源所占比例很小,就不可能去乱攀比。二是与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有关系。三是由于干部体制的原因,容易出现“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要解决各级政府在编制计划时出现恶性攀比的问题,不很容易。在现在的条件下,还很难完全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记:“计划就是法律”的历史留给我们许多教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您认为政府应如何给自己定位?又有什么办法来保证它不犯规不越位?

董: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应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计划要由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还存在着容易走老路的惯性,出现借宏观调控之名,行行政干预之实的情况。好在现在的大环境已经是想走老路也走不了啦。因为政府的职能正在转变,政府的机构正在改革,政府财政的投资只占社会总投资很小的比例。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政府通过审批权来控制资源配置的问题。现行审批制度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因为它不但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极易导致腐败。以后,审批只应限制在非常小的领域里。政府想限制和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应通过法律和政策来调节,而不是通过审批来解决。

计划的制定要增加公开性透明性

记:如何实现和保证计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董:“十五计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就要求在计划的性质和制定的方式上作根本的改变,即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预测性计划转变。现在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计划已不可能由政府关起门来制定,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也不能这样做。关起门来制定计划往往导致失误,因为不能获得较充分的、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在获得信息中往往遇到来自各方面对自身利益考虑的障碍,而且计划编制者虽然能干,但知识总是有限的,还会有个人偏好对制定计划的干扰等等,也都可能导致失误。在现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各方面对利益的考虑更多了,利用不合法、不正当的公关来影响决策的可能性比过去更大更多了。

因此,要制定指导性预测性的计划就要求计划的制定有公开性和透明性,要有更大的公众参与度,从而保证指导性预测性计划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必须告诉公众在计划期内将确定什么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如何确定的,这样企业才能尽可能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不能像过去那样,计划全是保密的。如果不公开不透明,群众和计划就是脱节的,人们连政府打算干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接受计划的指导,适应和实施计划呢?倘若公众对计划内容都不清楚,计划的指导性又从何谈起呢?只有通过计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企业和个人才可能利用计划所提供的信息。

为了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计划在制定前、制定中和制定后具有必要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以便吸纳社会的广泛参与。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要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就必须集思广益。而要做到集思广益,就必须有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独立自由的讨论。为了使政府在拟定计划时能集思广益,还应使社会公众在平时就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畅所欲言。这样,通过各方面的专家、企业、社会公众的参与,就可能给政府提供意想不到的有益的意见。实际上,各个市场主体就在市场里,对市场的变化有自己的了解和判断,有些信息政府并不一定知道,只有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政府才能获得更充分更准确的信息,使计划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并主动配合,指导性计划也才可能真正具有指导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增加计划编制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社会参与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理解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迅速的今天,很难说计划制定出来了就一定万无一失。政府的某项决策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或不完全对。因此,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计划制定后仍然必须保持计划的公开性和吸社会公众参与。如果专家、企业和普通公众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判断,对计划的实施情况畅所欲言,就能使政府得到比较准确的反馈,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应对。这实际上也是动员全社会参与实施计划的过程。只有大家积极参与,计划也才更有指导意义。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对制定出来的计划有不同的看法而影响计划的实施。为了实现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就必须克服这种思维误区。

“十五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已经注意到提高计划制定中的社会参与度,增强公开性、透明性,这正是体现了在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预测性计划转变中制定计划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应该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专家、企业和公众参与进来。

标签:;  ;  ;  ;  ;  ;  

如何看待新的五年计划--访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芙蓉_董辅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