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刊工程--跨世纪出版业经济支柱的构建_经营利润论文

社会期刊工程--跨世纪出版业经济支柱的构建_经营利润论文

社刊工程——构建跨世纪出版产业经济支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柱论文,跨世纪论文,产业论文,工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刊工程”这四个字如今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成了出版界的热门话题。社刊工程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也不是赶时髦的新名词,而是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表明着社办期刊已从出版社的企业行为,转化为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世纪之交重点实施的战略举措,转化为国家发展出版产业的重要政策导向,从而为社办期刊的发展从层次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说,过去是否办期刊还是出版社的选择,如今进一步加强社办期刊,已成为发展壮大出版产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困难与机遇并存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办期刊的现状可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社办期刊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即在办刊政策上不断得到倾斜。一些出版社的社办期刊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业内人士从中看到了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一些出版社中,社办期刊已成为出版社的重要经济支柱,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3000万元年利润中,《读者》杂志占了一半;《足球俱乐部》半月刊和《微型小说选刊》半月刊所创造的利润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80%以上,成了增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经济实力举足轻重的因素;《新华文摘》月刊创造的300万元年利润, 使负担不轻的老牌人民出版社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而《故事会》月刊2000多万元的年利润不断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注入新的“血液”。江西省出版系统更是从发展社办期刊中尝到了甜头,该省局所属出版社的期刊去年创利1000多万元,利润超过本版书的创利。且不论这样的书刊利润结构是否合理,但社办期刊群落崛起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忧的是,我们在为一些社办期刊叫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是从整体上说,全国社办期刊尚未形成良好的势头。首先是数量较少,在全国564家出版社中,只有164家出版社办了期刊,到去年年底,全国社办期刊总数只有350种(今年可能会增加一些)。 这些社办期刊尚不到全国社科期刊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样的数量很难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其次是社办期刊的整体效益不理想。据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的一项调查,现有的350种社办期刊中,盈利的只占三分之一, 有近三分之二的社办期刊处于亏损或基本持平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潜力还未得到发挥。再次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社办期刊的管理部门等同于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室,缺乏必要的经营自主权,缺乏必要的成本核算,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这种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抑制了社办期刊办刊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据说,有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该刊主编要请作者吃饭,事先需经分管副社长批准。统的结果只能是越统越死。因此,改革社办期刊管理体制,赋予社办期刊的法人或二级法人的身份,使其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成了当前发展社办期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上述问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因此要在深化出版改革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今年以来,一些省市在社刊工程建设中又推出新的举措。江西省出版总社报请新闻出版署批准,将原来由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的工作指导类刊物《新闻出版天地》改名为《双休日》。读者对象由面向本行业改变为面向全社会;经营形式由原来的统收统支(吃大锅饭)改变为在三年之内实现自负盈亏;主管单位由原来的局主管改为由出版总社主管,成了一份名符其实、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社办期刊。出版总社将此举作为开发新的出版效益增长点的途径,体现了新的发展出版产业思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也推出引人注目的新举措。该局直属的百家出版社将原由市社科院主管的亏损刊物《买卖世界》接管过来,变为百家出版社主办的期刊,并承担了该杂志所欠的40余万元的债务。目前该社正在对《买卖世界》进行改版,力争将别人的“包袱”变为自己的“财富”。江苏出版总社主办的《书与人》杂志,今年也与总社签订了协议,走上了自负盈亏的发展新路。这些情况表明,社办期刊正面临着大发展和大突破的势头。

优势这边独有

期刊与图书虽然都是知识、信息的载体,都具有传播功能,但期刊与图书相比,在投入与产出中,有着更可观的比率,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期刊能比图书取得更多的市场回报,取得更佳的投资效益。国外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如日本的讲谈社等,其期刊与图书的利润比例都是七比三。这并非是这些出版社不重视对图书的投入,而恰恰证明期刊具有可观的市场回报率。这种回报率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效益持久。一本书的发行量再大,大多是一次性收益,而且不可能在短时期一再重印,再版也要间隔一段时间。就读者而言,读者如果喜欢一本书,充其量只能买一本,而读者看中一份期刊,则有可能成为期刊永久的读者,也就是说,同是一种畅销书和畅销期刊,读者花在畅销期刊上的钱,可说是畅销书的无数倍。也就是说,同样的读者群,期刊拥有的市场,远比图书大得多。原因也是显见的,这并不是说期刊比图书更有吸引力,而在于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只要读者需要,刊期可一直延续下去。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图书比作是单发单中的枪,而期刊则是连发连中,只要子弹有“冲击力”,可以连续“射击”。

二是广告收入丰厚。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只能在销售中实现价值。图书卖给了读者,就得到了市场回报。期刊获取利润的方式比图书复杂,期刊在达到一定发行量的情况下,是以高于甚至平于成本的定价吸引读者订阅,尔后以期刊所拥有的可观的读者群吸引广告客户,以广告收入弥补发行收入。期刊的发行量与广告量成正比,期刊发行量越大对广告客户吸引力越大,广告价值也越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因此,一些发行量达几十万、几百万份的期刊,客户要求刊登广告一般都要求着登。这就形成了期刊广告的“马太效应”,即期发数越多,广告越多,期发数越少,越难吸引广告。因此可见,在读者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期刊比图书有大得多的利用系数。读者购买了图书,对图书而言,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读者购买了期刊,在读者群达到相当数量的情况下,读者还能为期刊“招徕”广告,给期刊带来新的效益。

三是活动空间广阔。图书只是一种以书号为标志的出版物,图书只能在销售中实现利润,图书本身并不能进入经营领域。而期刊则不同,期刊社在具有法人资格,拥有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下,可以期刊的名义,充分发挥期刊的社会中介作用,开展经营活动,将刊载优势向新的经营领域延伸,将“蛋糕”做大,获得更可观的市场回报。如江西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农村百事通》杂志,利用杂志在广大农民读者中的信誉,举办了科学种养函授学校,利用杂志所联系的一批农科专家,为读者提供函授服务。这样既扩大了服务范围,为农村读者办了实事,又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该刊还设立了邮购服务部,代农民读者邮购良种、农药等。由于该刊信誉好,农民认为靠得住,纷纷委托该刊选购良种等农业生产资料,使该刊的经营天地越来越广阔。 去年该刊利润达100多万元, 其中多种经营利润占三分之二,形成了合理的利润结构。《农村百事通》的成功事例表明,社办期刊的经营领域比图书领域广阔得多。图书的页码再多,印刷周期再短,其登载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而社办期刊的经营领域则是无限的。只要抓准读者需求,在期刊优势与读者优势需求的结合点上,可以策划出好多精彩的“节目”。所以,图书因受自身特点的局限,不可能像期刊那样在经营领域驰骋纵横,社办期刊的优势及潜在的市场效应也由此可见。

上面所说的期刊的三个优势的发挥,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是赋予期刊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使期刊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灵活的经营机制,严格的成本核算,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多渠道的发行机制、使期刊在国有资产增值中不断加大投入,壮大经济实力。也可以这么说,社办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到位之日,才是我国社办期刊发展腾飞之时,从目前出版改革进程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社办期刊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标签:;  ;  ;  

社会期刊工程--跨世纪出版业经济支柱的构建_经营利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