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论文

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论文

编者按: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如何发挥中部地区合力,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促进中部地区良性发展;如何整合中部地区资源,构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如何处理好中部地区崛起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期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建言献策。

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部地区崛起;协调发展;对外开放

协调区域发展政策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举措

范和生

200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 年中部地区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10 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举措是中部地区不断协调区域发展政策。

本文是在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课程基础上,实施OBE工程教育模式的经验总结。基于OBE教学模式定义软件工程课程目标,学生学习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规范和流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家四大区域发展政策下的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定位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逐渐显现,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形成。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也在“三基地、一枢纽”(即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一中心、四区”(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中部地区在推动国家发展上发挥着核心作用。中部地区由支持东部地区发展到发挥核心作用,其区域政策协调转变显得格外重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梯度发展的格局,要统筹四大区域发展、实现中国发展均衡化,需要国家加强政策统筹。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情况不同,需要国家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从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来看,国家针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力度还有待提高,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二传手”功能还有待开发。因此,为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5月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作出重要部署,这有利于中部地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地区积极对接这些国家战略,推动与相关区域协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湖北要积极支持武汉建设世界设计之都和区域金融中心,支持宜昌建设仿制药生产基地,支持十堰建设现代汽车城。努力发挥重大平台的牵引作用,把武汉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襄阳、宜昌建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快武汉光谷等国家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

三、中部地区内部发展政策的协调

中部6 省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之间竞争性较强,协调性较弱。湖南、江西是泛珠合作机制的重要成员,奉行南向发展战略;山西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奉行北向发展战略;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奉行东向发展战略;河南、湖北则是多向发展,奉行多向发展战略。中部6 省内部的发展战略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战略损耗较大,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中部6 省产业结构相似,支柱产业重叠性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是纺织、塑料、化纤、建材等产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政策协调亟待施行。中部6 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了一种刚性约束,产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悖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中部6 省地方政府竞争进行政策协调,引导中部6 省从行政区经济向中部经济区经济转变。

四、协调区域发展政策的机制化建设

中部地区协调区域发展政策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做出努力。

从当前农田残膜回收中实际应用的各类残膜回收机械设备种类来看,受到残膜基本特性以及农作物种类影响,实际应用成熟的回收机械主要是以棉花残膜回收为主,当前不能有效解决玉米、瓜果等诸多作物残膜回收问题。加上目前应用的残膜回收机械自身造价加高,技术应用体系不够完善,各项技术标准未能全面推广,机械设备型号等不能进行统一,实际应用中资金投入较大,在农机购置补贴中难以将其有效录入,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收回其应用成本,导致广大农民购置应用积极性逐步降低。

首先,推进中部地区一体化机制建设。一是建立中部6 省行政协调机制。中部6 省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协调沟通,强化中部地区区域合作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行政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二是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中部地区产业同质性高,内部竞争严重,但也为产业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中部地区要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做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重组,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三是建立中部经济区一体化机制,真正将中部地区建成国内市场密集区、对外开放拓展区、创新驱动示范区、“四化”协调先行区和生态文明核心区,使中部地区区域主体功能更加清晰。

与胡汉民、汪精卫相比,蒋介石是以军事起家而进入国民党高层,在意识形态上倾向于保守和集权,尤其仰赖暴力机器的力量去达到政治目的。胡汉民、汪精卫从晚清始就是激进革命者,通过舆论宣传和党务工作获得国民党内的领袖地位。胡汉民的主张或更接近孙中山遗教的真意,汪精卫的建国主张则更具现代色彩。然而,在后孙中山时代,国民党内的党统之争,却以背离孙中山遗教程度最大的蒋介石胜出而终结,亦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悖论,但此种悖论由中国共产党终结,恰又重回意识形态竞争的固有逻辑。〔本文受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度“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科研基金资助〕

其次,构建一体化利益补偿机制。中部6省在一体化过程中,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必要的互利共赢的制度安排,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供给补偿制度。尤其是针对中部地区的农民工输出、农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国家要推动设立中部地区一体化利益补偿机制。

创设情境,增加幼儿情感体验 逼真的生活场景能够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好吃的馕”一节,教师首先为幼儿准备好馕的图片及馕的制作视频,并提前准备好实物馕,为课堂活动准备好馕的课件和橡皮泥。幼儿首先看馕的制作视频,为幼儿提供实践材料,组织幼儿模仿制作馕,让幼儿动手“搓成圆球、压扁、扎花纹”,在趣味教学活动中实践,并进行互动交流,展示作品,增强情感体验,从羞涩不语到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丰富的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幼儿的初步认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能明显增强。

三是基层政工干部对工作缺乏认同感,组织不够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工作载体和方法还比较简单、落后,没有形成计划、安排、检查、考评、保障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一些从事基层思想工作的同志感到工作不受重视、不被认可,缺乏热情、动力,认为政工出不了效益,“有你不多,没你不少”。更有甚者,认为政工干部没事找事,小题大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干行政,有前途;跑业务,多收入;搞技术,有后路;搞政工,白忙乎”的误区。

最后,建立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建设协调机制。中部地区崛起离不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2010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功能在于探索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2015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大作用,主要功能在于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2016 年,中原城市群建设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功能在于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与此相适应,合肥都市圈、太原城市群等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可以在《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建设协调发展机制,以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该方案的缺点为:将车站结构和高架桥基础作为整体结构考虑,其受力较复杂,车站相对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对桥梁产生不利影响,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较少。

①外寒内热:《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鼻之窒者,或冷风乘肺,或肺经壅热。冷热同异,其塞则一,皆肺脏不和,气不宜通故也。治塞者,当审其冷热”。这告诉我们,在治本病时,应对寒热和虚实,要有准确的辨证。

作者简介: 范和生,男,安徽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 230039)。

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四大着力点

朱翔

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部地区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首先,中部地区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长势头。2018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湖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河南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5 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7.7%,山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5%,江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2%。其次,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结构逐渐优化,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再次,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如湖南以长沙为核心区域的工程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和以株洲、湘潭为核心区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湖北的武汉电子信息和激光产业集群,安徽的芜湖船舶装备产业集群,河南的洛阳动力谷和中原电气谷产业集群,山西依托太重集团形成的锻造产业集群以及江西在航空、虚拟现实、数字经济、物联网等领域形成的产业集群。

一、推进中部地区开放发展

这本规程对于规范和加强外保温工程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技术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其贯彻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止了外保温施工期火灾频发的现象,也可供其他省市借鉴和参考。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内河运输通道,途径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 个省份,向西直达成渝经济带,向东直抵长三角经济区,是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做大做强宜昌、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 大港口城市,注重打造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以及岳阳—长株潭、九江—南昌、芜湖—合肥等城市带,依托长江发展江海联运,通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出海,促进中部地区开放发展。湖南、江西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主要是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商贸对接、文旅对接和科教对接,积极承接来自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现阶段,湖南、江西重点对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香港等城市的产业转移。河南、山西要依托陇海铁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欧和西欧的商贸联系。河南、山西还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北京、天津开展科技攻关,加速国际化进程。

二、推动中部地区产业提升

中部地区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服装、化工、冶金等部门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园区,主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郑州、合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武汉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长沙、南昌以新材料、智能机械为重点,太原以新能源为重点。三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大对中部地区煤炭、电力、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原材料精深加工、矿山采掘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为重点。提升山西的煤炭发电能力,提升湖北、湖南、江西的水利发电能力。四是提升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重点推进中部地区农业的绿色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加工转型,把郑州建成国内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把长沙、南昌、合肥建成绿色农产品加工中心。五是积极承接来自海内外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以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服装、制鞋、家居产品、食品等为重点。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改善中部地区生态环境

结合中部地区发展实际,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重点解决好长江、黄河、湘江、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流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从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山西、河南重点整治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城镇水体污染,严格控制散烧燃煤污染,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山西应从严控制煤炭生产规模,对工矿废弃地、煤炭采空区加大整治力度。河南应从严控制重化工业规模,尤其是传统建材、煤炭的生产规模。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抓紧实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启动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突出整治非法码头和采砂场,保护饮用水源地,“关改搬”沿江化工企业。实施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工程,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结合“十四五”规划,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相关工作,建立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培育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中部地区各个省份要依托各自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山西要创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差异化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提高太原都市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大同—太原(晋中)发展轴心。完善多式联运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运行机制。

安徽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以合肥为核心,以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两大城市群为两翼,打造长三角重要支撑带。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创新升级。创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江西要建设好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中心、鹰潭科技专项转化试点、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创建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抓好赣江新区建设和昌九、昌抚一体化发展。

河南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郑汴一体化、郑许一体化和郑新、郑焦深度融合,加快郑州国际化大都市区建设。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为重点,构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产业集群。

再次,构建中部地区内联外引机制。中部6 省不沿边、不靠海,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区域共同追求。一是区域内部相互开放,二是协调各省对外开放政策。协调中部6省北向发展、南向发展、东向发展、多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的政策走向,减少区域内开放政策的恶性竞争,通过内联外引机制建设,强化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应依托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航道等交通通道,构建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运输方式合作,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构建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京广铁路、京港高铁、京港澳高速和107 国道等南北大通道纵贯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3 个省份,连接郑州、武汉、长沙3大中心城市,形成了中部地区崛起的中轴地带。该中轴地带北连环渤海经济圈,使中部地区能够快速地对接京津冀地区;南通珠江三角洲,使中部地区能够快速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提升各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大顶层设计,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东西双向全面开放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解决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对中部地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牵引作用。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是中部地区发挥“二传手”功能的关键抓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全面提升粤港澳区域经贸合作层次,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高标准、广覆盖、均等化,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优质生活圈,建设世界一流的以湾区为特色的资源高效整合、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高端集聚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牵引作用,既要当好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二传手”,又要做好南北方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湖南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长沙、株洲、湘潭要共建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预警应急系统,整合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支持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实施高新技术引领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大都市。

作者简介: 朱翔,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81)。

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

黄永明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作出重要部署,这为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指明了方向。中部地区要遵循绿色发展的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水平、完善民生工作为基石,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因此,中部地区要准确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科学分析其制约瓶颈,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寻找制造业发展的突破路径,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内容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位置适中,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笔者从开放发展、产业提升、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增长极等4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当前,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制造业增速回落、新动能发展不足等一系列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问题,原有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地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中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极具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对I→V进行模糊变换,变换结果为B∶B=A∘R,记B={b1,b2,…,bm},其中bj(j=1,2,…,m)为第j种评判Vj对应模糊集合B的隶属度。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目标评价等级。

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二、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

第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地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重要抓手。2016 年12 月,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在继承原有“三基地、一枢纽”(即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中心、四区”(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的战略定位。至此,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迎来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中部地区工业基础好,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近10 年来,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这对于中部地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具有重要作用。

坡改梯、果木林、水保林等工程措施的实施及水利工程的配套完善,促进了林下经济、地埂经济、池园经济和庭园经济发展,形成了柑橘、油桃、梨等果品产业,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木材蓄积量,彰显巨大的经济活力。项目区人均增加经果林0.03hm2,人均增加用材林0.06 hm2。2010年,周家沟小流域油桃园丰收,人均增收达500元。

第一,制造业产业结构仍待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一方面,中部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多数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中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但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瓶颈。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产能、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是中部地区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目前,中部地区实施的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与国际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安全水平等方面也有所滞后。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困难。中部地区在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主体以及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方面存在一定约束,需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部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区域性技术研发平台。中部地区跨省级、跨部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制造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转换以及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二是制造业创新企业支持体系不完善。鼓励中小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政策、商业性金融政策和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存在一定缺陷。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生态尚不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产权、股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不到位,难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活力。

第三,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中部6 省之间合作机制欠缺。一方面,中部地区覆盖地域广,气候、生活习惯、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中部6 省更注重省域内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圈为尺度的小区域综合协调和资源流动。目前,中部地区有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等多个省域范围内的城市圈。因此,受各自利益驱使,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普遍,产业之间互补性不强,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尤其是,中部6 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如何进一步强化中部6省的经济联动与产业合作,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通和配置,以开放促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中部6省建立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的重要战略目标。

子宫内膜的细胞想要保持其结构的正常,最重要的就是细胞能够自发性的进行凋亡[4]。随着AM与细胞异常凋亡之间所具有的关系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虽然不能将其作为AM发病的准确机制,但却可以作为治疗AM的新方向。

三、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构建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在“破、立、降、改”上下功夫,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坚定不移去产能,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利用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

第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提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中部速度向中部质量转变。以质量和品牌为抓手,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中部制造的品牌效应,促进中部制造向中部创造转变,提升中部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一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走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围绕“万亿产业+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打造中部制造知名品牌。三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大园区规划引领,制定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协作关联企业(项目)向专业化园区集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第四,促进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一是发展智能制造。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二是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三是推进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支持现代供应链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

作者简介: 黄永明,男,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产业发展与区域竞争力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66(2019)05-0082-07

收稿日期: 2019-07-26

(责任编辑:张 子)

标签:;  ;  ;  ;  ;  ;  ;  ;  

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