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技击,弘扬文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与反思论文

回归技击,弘扬文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与反思论文

回归技击,弘扬文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与反思

吉洪林1,赵光圣2*

摘 要: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关键词: 武术;技击;教学内容;学校武术;改革

武术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走近学生,深耕于校园,实现武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夯实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根基。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1],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教学内容也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与学生喜欢的、期望的武术内容严重不符[2],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致使学校武术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整个系统中的关键与纽带,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必将决定学校武术发展的全局,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让学生不仅喜欢武术,而且喜欢武术课,这才能有效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近年来,为了解决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武术教育界虽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3]到“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4],再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2],都在探寻着武术教育的内容选择问题。而时至今日,这些改革的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许多观点存在差异,甚至意见相左,不能达成共识,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见解,为武术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前期试验确定的适宜条件,蔗糖添加量6%,黄精浸提液添加量0.5%,发酵温度42℃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发酵时间,分别发酵5,6,7,8,9 h,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黄精酸奶品质的影响。

1 武术教学改革:回归技击,弘扬文化

选择合适的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而多年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呈现出“唯套路化”的现状[5]。但是武术套路动作复杂,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大[6-7],学习者缺乏兴趣性。经常教师上面教,学生下面看,只有少部分跟着教师一起学习[8]。而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喜欢武术,只是不喜欢学校武术课所教授的内容,因为课堂教授的武术与学生心中的武术相差甚远[2],才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3]。其实,学生喜欢武术,除了武术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武术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9-10],这是学生在武术课上的首要需求[11]。而多年来,学校武术一直将没有防身价值的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认为武术只是花拳绣腿,对实际生活没有一点作用,这才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PDCD4在EOC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远处转移、FIGO分期、原发灶部位、月经情况及腹水情况等无关;PDCD4阳性表达的EO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优于PDCD4阴性表达者,PDCD4表达可以作为E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动机心理学可知,需求可以给予人一种行为推动力,甚至是某种行为方向[12]。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武术的“技击价值”,充分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改变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达到“弘扬文化”的目的。没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教学内容,不仅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被认为武术就如同没有“技击价值”的广播操,只剩下花架子[13]。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才是武术的魅力所在,武术教学应该是以技击技术掌握为外显,以传统文化为内隐的“内外合一”的教育过程。所以,根据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使武术教学呈现攻防特征,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回归学校武术的“技击属性”,已成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共识[14-17]

基于以上原因,武术教育界启动了武术教学内容“回归技击,弘扬文化”的教学改革,提出需要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遵循“提倡攻防”的原则,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念作为学校武术改革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武术套路的攻防方法,以攻防技击为练习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3,18];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应该以“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为基本原则[4],内容应该“由操返拳”[19],强化“拳种意识”[20],采用单练、对打、拆招的教学模式[21],使功、套、用形成有机的整体[4],以此教学方式与内容来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实现武术“弘扬文化”的效能。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成立后,提出了更加新颖的改革思路。首先,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应该采用“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改革思路,选用“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操作思路,最终达到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2]。其次,指出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技击,强调武术格斗的重要性[22-23],回归武术的本真,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最终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

2 意见相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

2.1 “打练结合”与“打练并进”: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

由于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吸引学生学习武术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武术教育回归其技击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武术教育界开始探析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有些专家认为,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打”和“练”不能有效结合,是学校武术教学的最大弊端[11],在多年的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竞技武术套路的影响,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出现“操化”现象,武术套路固有的攻防特点逐渐被忽视[21],使学校武术教学只讲套路,不讲技击方法,以“套路始”,以“套路终”[19],呈现武术教学只有“练”,而没有“打”。甚至近些年,国家推出了学校武术操,使原本已经失去攻防特点的武术套路,更加消解了其技击表征的意义[24]。基于此,为了凸显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打(套路之打)练结合”原则[1],由“操”返“拳”,让学生知其法、明其理,通过“递招”“喂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与领悟武术套路的攻防意义,以此实现学校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

“打练结合”是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理念,一般从单式、拆招、喂手、散练等几个步骤,可以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特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理念得到启示,认为学校武术也同样或必须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创编对打技术[25],在创编过程中,选择武术拳种的精华部分,及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技术,编成短小套路,使套路既简单易学,又体现武术教学的“练与打”的有机结合[18]。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将武术套路、搏斗、功法三者结合,体现武术“功套用”一体的特征[4],教学内容以“踢、打、摔、靠、拿”为基本元素[26],按照“打练结合”的原则,将武术套路、格斗与功法进行融合[1],以此实现武术教学的“打练结合”。

虽然武术(套路)可以呈现“打练结合”的特征,但学校武术是否应该采用“打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或者采用这种方式能否彻底化解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困局,武术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存不同的见解,提出:为了保持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同时符合现代武术的发展特征,学校武术应该呈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两种运动形态,其教学应该采用“打(散打)练(套路)并进”的模式,通过“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的改革思路,培养能练(套路)会打(散打)的习武者。这样的改革思路不仅能保证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也能利用武术散打的格斗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防身需求[27],这更符合现代社会武术发展的方向与时代特征,而且武术散打与武术套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形式,很难进行结合[28]。武术散打体现的是现场操作性技能,实战时体现“随机性、瞬变性、不可控制性”等格斗项目的典型特征,这些都不是以套路为基础的“打练结合”所能完成的。而武术套路的最显著功能是艺术表演性,虽然按照 “打练结合”的模式进行武术教学,从套路——拆招——喂招——散练的传统武术习练模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武术技术动作的攻防原理,增加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和学习趣味性[29],但与现场操作性技能的武术散打仍然存在本质性区别[28],要实现武术教学内容“防身自卫”功能的回归,选择“打练并进”更为合适。

既然“打练并进”更为合适,为什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打练结合”的改革思路?其实,主要是他们探讨的视角不同而导致的结果,此处的“打练结合”是以武术套路或传统武术为基础,其更应该称之为“套路之打”,主要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与技击价值,而“打练并进”是以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对抗)为基础进行分析,拟利用武术格斗的主要呈现形式——武术散打,解决学生“防身自卫”的诉求,武术套路仍主要突出艺术演练性特征,故出现了“打练结合”和“打练并进”之辩。

中国武术与其他国家搏击术相比具有 “同质异构”的特征,“同质”指同样的格斗功能,“异构”指不同的演练特色,异构特征使武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目前,武术的格斗功能主要呈现形式为“武术散打”,其根据设定的规则,要求在一定的场域和时间内战胜对手,以打到、击倒对手为直接目的。为了保证比赛的胜利,不仅要“速度快、反应快”,还要“力量大、预兆小”,任何多余的动作都可能是致命的,这是武术散打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国家搏击术的基本特征。“技击性”是武术散打的本质特征,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而武术套路可以通过节奏、劲力等的变化,展现武术特有的精气神,将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地展现出来,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它们都应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完全不同运动风格的体育项目,它们不可以“结合”,只能“并进”。

2.2 “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教学定位之争

当“淡化套路”提出之后,有些学者、专家针对“淡化套路”存在异议,认为武术套路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部分,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不宜“淡化或淡出”,应该采用“功套用”为一体的原则,进行“整合拳种,优化套路”[4],认为“淡化套路”的提法不妥,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注重“套路、功法和格斗”3种运动形式的交融,进一步“优化套路”[1]。而在2013年,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提出:武术套路教学应该以“强化套路”为基础,认为“淡化套路,提倡攻防”的教改理念虽然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但是削弱了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2],同时减弱了教师、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意识,存在很多武术经典套路不能较好传承的问题[14]。所以学校武术套路教学不应该“淡化”,而应该“强化”。但“强化套路”与“优化套路”虽然字面意思很接近,但是它们深层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异。“优化套路”主要指将枯燥、无味的纯记忆式套路教学,上升到“功套用”一体的教学方式。而“强化套路”是指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武术套路学好、练精,但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套”的武术套路,而是学精一套,甚至可以是一套简单的套路,充分展现武术套路的演练功能。

虽然“表演性”是武术套路的突出特征,但武术套路的每一个招式都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意义,使武术套路的“表演性”和武术套路的“攻防性”进行充分的融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的“打练结合”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趣味性。当然,此处的“打练结合”是以武术套路或传统武术为基础,其更应该是“套路之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趣,还能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特征,更可以“活态”传承我国许多优秀典型的拳种。所以,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的“打练结合”是非常可行的,也是武术套路中所需要的教学形式。

在学校武术回归“防身自卫”功能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如何修订,才能更符合学校教学的要求,其成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故有了“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说。“淡化套路”指学校武术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重视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选择简单易学、攻防特征显著的武术技法进行学校武术教学[3]。“淡化套路”不是不要套路,而是选择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拳种,从其中再选出能反映该拳种的精华内容,以实用、易学的动作组合,组建新的武术套路[30]。其实,专家、学者提出的“淡化套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强调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简化武术套路的枯燥、复杂的动作,增加拆招、喂手、实战的武术套路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优化套路”[31]。这样的武术套路教学,与以前枯燥的、复杂的记忆式教学相比,充分挖掘了武术套路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趣。

武术套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武术非常重要的呈现形式,在武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但是在武术教学回归“防身自卫”功能的教改思路下,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如何定位,如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出现“淡化”“优化”“强化”套路之争,主要因为武术套路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不能达成共识。前两种思路拟挖掘武术套路的“技击”功能,突出武术套路的攻防实用性,而第三种改革思路与前两种不同,重点强调武术套路的艺术演练特征。但不管如何争论,用于普及推广的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必须改变 “枯燥性”,提高“趣味性”,这才能有效化解武术套路教学的现实困境。

3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

3.1 “打练并进”:实现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共同发展模式

虽然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只能“并进”,不能“结合”,但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但是,这里所说的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融合,并不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而是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学校武术健康发展,它们应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武术“打(散打)练(套路)并进”的发展模式。将武术散打引入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在学校实现“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武术散打教学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防身自卫”的要求,武术套路则主要培养学生的武术演练水平,让喜欢武术的学生“能演(套路)会打(散打)”,这样更符合当下武术发展的方向,也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对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建议所有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尽早使用[1]。免疫调节剂输注时护理人员需谨慎给药。丙种球蛋白属于高张液体,静脉滴注时,需先确保静脉通路安全通畅。由于大剂量使用该药可增加心室前负荷,加重心力衰竭,所以必须在24小时内缓慢输注[3]。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输液血管状况,发现液体外渗、过敏及心力衰竭症状加重时,立即处理。使用大量甲泼尼龙可能引起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骨质疏松及精神神经异常,水电解质失衡,建议每日检查血电解质[6],遵医嘱使用护胃抑酸药物,且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症状[3]。

套路和散打是武术的主要呈现形式,两者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同为武术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应该缺席,而应通过化解争议,进行合理规划与融合,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共同推进学校武术的健康发展。

3.2 “打练结合”: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

关于教育改革中的“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争,其实,无论提法如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清楚武术套路教学是学校武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缺少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学校武术,将不再是学校武术。同时,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化解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无趣性”的特征,武术套路的“打练结合”方式将是其必然的选择。基于此,为了化解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更好地推动学校武术改革的进程,武术套路需要将“表演性和攻防性”进行合理的融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打与练”的结合。

最后,减掉分拨整件分货场地。根据测算,我们的分拣传送带的作业量是可以达到,半小时分拣1000件的货物量。我们日常量达到15000件,这个整件的场地完全可以剔除掉,减少人员,提高人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其特定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始终以“竞技武术套路简单化”为主线,多年的实践证明,现存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竞技化”痕迹严重,动作枯燥无味,教学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为了化解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需要重新规划和安排,尽可能排除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重视武术套路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改变目前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现实困局。

3.3 禁止重击:保障“武术技击”教学的安全性

武术散打是现场操作性技能,体现“即时性、瞬变性、不可预见性”等格斗特征,具有很强的“技击”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而且武术散打基本技术特点简单、易学、易教。例如,其主要技术为冲拳、贯拳、抄拳、弹踢、蹬踢、踹踢及相应的摔法技术,非常简单实用。即便是初学者的第一次课程,都可以通过拳法及相应的攻防教学,充分呈现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但是,按照当前武术散打的技术标准,在校园中开展相关教学及活动,难度很大,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武术散打教学活动,必须针对当下的武术散打技术标准进行合理修订。

固液比为2∶1(g∶ml),培养温度31 ℃,接种量1.5%,基础营养盐液pH值7,冬凌草与麸皮比(g∶g)分别为1∶2、1∶3、1∶4、1∶5、1∶6,每组3个重复。

按照现行的武术散打规则,要求全力、全速击打目标或对手,以重击,甚至以击倒对手为最终目标,这样的技术标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家长和学校很难接受这样的体育项目,显然不适合中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学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感受格斗的乐趣与魅力,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 “一技必杀”的能力[32]。所以,在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武术散打活动,必须能够充分地保障教学活动的安全性,避免重力性击打,才可能顺利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由于兴趣、收入、生活习惯、文化层次、价值理念的不同,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根据前来霍童古镇旅游的人群消费的档次不同,应该制定不同的价格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尽量使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虽然,避免“重力性击打”与现行的武术散打规则差异很大,但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性,让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接受武术散打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技术修订势在必行。而且,采用“禁止重击”的格斗技术要求,有现实的案例可循,如赛法斗、空手道等格斗项目,都是采用了“禁止重击”的技术要求,在各自的国家很受欢迎,推广面大。其实,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武林中人为了切磋技艺,不伤害对手,常常“点到为止”,这些都给学校武术散打教学技术修订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学校开展的武术散打教学活动,应该根据“禁止重击,提倡轻击”的理念,采用“击而寸止,触而控制,摔而保护”的方法[16],弱化武术散打的击打力,保障学生的安全性,才可以更好推进学校武术中的散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已形成价值共识: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回归技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也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武术,夯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33],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但是,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 “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之辩,也出现了“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争。究其原因,主要是探讨“回归技击”的武术教学改革时,各自的分析基础和视角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一边以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对抗)为基础进行讨论,而另一边以武术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虽然武术套路可以通过 “打练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其攻防特点,能够改善其教学的枯燥性,但“武术套路之打”与“现场操作性技能”的武术散打存在着本质差异,只有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因此,“打练并进”更符合学校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3]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5.

[4]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105.

[5]杨亮斌,郭玉成.课改背景下武术课程改革的成效、挑战与构想[J].体育学刊,2018,25(3):91-96.

[6]杨建英,杨建营,徐亚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7):125-131.

[7]徐泽.上海市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486-488.

[8]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48-51.

[9]杨建营,邱丕相.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现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73-76.

[10]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68.

[11]石华毕,翟少红.学校武术的教育性与开展形式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66-370.

[12]Robert E.F.人类动机[M].郭本禹,崔光辉,朱晓红,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3.

[13]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92-94.

[14]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77-80.

[15]李本一,姚丹.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审视与路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128-132.

[16]张峰.学校武化教育的实施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630-636.

[17]吉洪林,赵光圣,张峰.“禁止重击”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研究[J].体育学刊,2017,24(3):110-114.

[18]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68.

[19]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20]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17(4):95-98.

[21]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579-583.

[22]王海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4):460-464.

[23]张峰,王柏利,石萌,等.学校武术教育实践原点的路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3):213-218.

[24]李源,赵连文,梁勤超.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与文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110-115.

[25]吉灿忠,韩东.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27-129.

[26]洪浩,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52-58.

[27]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91-97.

[28]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29]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98-102.

[30]王晓晨.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7-202.

[31]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5-12.

[32]吉洪林,李烁.武术教育改革视角下学校武术竞赛路径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3):108-113.

[33]王登峰.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2):71-74.

Returning to Combat Tactics and Promoting Culture:Controversy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Content

JI Honglin1,ZHAO Guangshe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41,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long been the contradiction in schools that students don't like wushu classes but they do like wushu.In order to resolve such dilemma of wushu teaching,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wushu teaching cont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pointing out that returning to combat tactics and promoting culture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but there exists a debate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chool wushu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combat and performance,and there is also a controversy on teaching orientation of"desalinating","optimizing"or"strengthening"wushu routines(taolu).It is suggested that:(1)"Combing combat with performance",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school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can help remove the sense of dullness in wushu routine (taolu)teaching;(2)Only by introducing wushu sanda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combining"wushu routine(taolu)with wushu sanda",can the return of"wushu fighting value"be realized.(3)Wushu"combat"teaching needs an all-round guarantee for the"safe"implementation,and therefore should be"technically"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heavy blow prohibited".

Key Words: wushu;combat;teaching content;school wushu;reform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1207(2019)06-0022-05

DOI: 10.12064/ssr.20190604

收稿日期: 2019-06-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7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A89003)。

第一作者简介: 吉洪林,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教育与文化。E-mail:jihonglin@shn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 赵光圣,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教育教学。E-mail:zhaoguangsheng@sina.com。

作者单位: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市体育局,上海 200041。

(责任编辑:晏慧)

标签:;  ;  ;  ;  ;  ;  ;  

回归技击,弘扬文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