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青年的价值取向_社会学专业论文

当代俄罗斯青年的价值取向_社会学专业论文

俄罗斯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当代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年人对现实生活、人生战略和未来计划与志向的态度。对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社会哲学分析有助于弄清年轻人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他们的创新潜质。

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当代青年面临着传统价值走向衰落、新的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规范正在形成的复杂环境。这使得青年人的理想价值观体系千差万别。俄罗斯学者В.Т.利索夫斯基为我们列出了一组现代青年人的理想价值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人生活在过去,喜欢听老年人讲述那个所有事情好像都能迎刃而解的“美好年代”;

第二种人则相反,他们消极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批判一切,仇视一切”,寻找可以将万恶之源转嫁其身的“敌人”;

第三种人悲观绝望,不知该向何处去,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酒鬼或吸毒客;

第四种人致力于探索“通往天堂之路”,参加各类宗教团体,沉迷于仙道和法术;

第五种人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取得人生成就,他们客观分析新情况和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价值取向与人的需求紧密相关。而人的需求一般分为作为自然生物体的人所产生的生物内生性需求和人类在社会文化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内生性需求。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内生性需求和满足这一需求的社会文化媒介息息相关。为便于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律的价值取向复合体做一个较为合理的构思分析,我们不妨将之看作是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等级体系:高级——人生意义倾向,或者叫做原则性倾向;中级——目的性倾向;低级——获取手段性倾向。这几个层次由完全不同的决定形式和人生意义取向所组成。

这种分类法常常被用于社会心理和社会理论研究,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动机。例如,德国社会学家马·韦伯在对社会行为动机的分析中就采用了各种动机分析法。根据韦

伯的理论,社会行为可以分为:(1)目的合理型,此类行为的基础是期望别人做出某种行为,并利用这一期望作为达到理性目的的条件或手段。(2)价值合理型,它建立在对某种行为本身绝对崇高价值的信仰之上,包括美学、宗教或其他价值,不论这一行为导致何种后果。(3)激动型,首先是情绪化的行为,即由于个体在情绪冲动或激动状态下产生的行为。(4)传统型,即以长期习惯为基础的行为。

同样,价值体系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整合价值和细分价值,即那些将属于某种社会共性的主体集合起来的价值和那些将主体区分开来的价值。(2)人生意义价值;活力价值,即保证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安全和舒适的价值;互动价值,包括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交往的价值;社会化价值,即确定个性建立过程的价值。(3)社会认可价值和社会反感价值。

哈萨克斯坦学者Г.С.巴季谢夫对人类价值—世界观取向的等级体系做过一个哲学分析。Г.С.巴季谢夫指出,在等级体系的低层次中存在一些人生态度要素,它们取决于近期的社会状况。这个层次的组成内容包括价值取向的即时环境、个体将自身的目标定向和行为动机屈从于战术目标和社会角色作用等。在第二个层次上,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不受即时环境影响的一面,以及个体和个性中的人生战略。每个人都在制定自身的战略内容,这种战略可以超越社会和即时环境,深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层面。在这一层次上,在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人不仅从自身,而且从高于社会角色,高于国家、民族、职业、宗教等属性的角度,即以世界历史进程和全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对比。最后是高等级的层次,它完全由世界观原则和永久价值组成①。人站在这一层次上对“人与世界”关系体系中自身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做出定位,即纯粹以世界观原则为基础。

社会学家的调查一般都会显示受访者问答的数量比例,问题会涉及这样或那样一些具体和明确的价值观概念。例如,在人生意义倾向方面,社会学家可以举出不同的个性典型模式供选择:利他主义者、随大流者、利己主义者。他们认为,通过选择可以对个人进行测试,从而达到分析判断的目的,并确定个人价值观的倾向性。此观点是建立在“个性倾向”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基础之上的,据此可以得出一个人对于自身和社会态度的基本判断。社会心理学有一种公设,即“人的个性特征(需求、性格特点、志向、心情等)的建立均取决于刺激他的因素,即个人的兴趣动机,或与他人利益相关的动机”②。社会学家可通过受访者就个性倾向社会心理学测试的数量比例,制出一幅大学生价值观分层社会学图表。

但问题在于,尽管判定价值取向的各种社会心理学特征很重要,但由此得出的结论仍不能作为世界观的基本理想价值组成(要素)。

第一,个性倾向概念的世界观释义与社会心理学解释相比,基础不同。社会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个体人生态度倾向矢量是否符合价值调节项目等级表。Г.С.巴季谢夫称,如即时倾向从属于超即时因素,且个体人生的整体战术面从属于战略面,同时,人生战略从属于最高等级原则和绝对价值,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以及他的全部行为和决定就是“原则化的人生,纯粹的人—主体的人生”。但是,如果个体将自身全部的目标和价值等级体系颠倒过来,“如果最低级的对于他来说是一切,而最高级的只是最低级的一种修饰和表现”③,那么,我们从这个个体当中看到的不只是无原则性,而且是反原则性。

第二,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动机不能无条件地被视为行为的主要动机,也远不能包含行为价值基础和整个人生道路选择的所有替代情况。哈萨克斯坦学者С.Л.弗兰克写道:“久远以来,个人的全部动机,包括正面和负面的道德价值,一般被分为两种基本情感:爱自己和爱周围的人,即利己和利他。第一种情感在道德上总体被认为是负面的,而第二种则是正面的。这种划分被认为是唯一可行和绝对全面的。从一般的道德认知来看,利己和利他在人们心中的理解,与善和恶这样根深蒂固和约定俗成的概念没什么分别。”④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动因或动机,它们既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也不是为了亲朋好友的利益,但仍具有无可争辩的道德价值和精神意义。例如,画家、诗人、作曲家终其一生追求“美”,以及哲学家和科学家终生追求真理的动机。个人利益动机和与他人利益相关联的动机,与艺术创作、探索科学真理以及遵循绝对准则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将此类动机和以此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即以回答“cui prodest”(对谁有利)这个问题作为所有道德精神问题的解决方式,掺杂入善(道德义务)、真、美、正义、良知、尊严、自由等最高价值的判定基础,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巴季谢夫所描述的个体精神世界价值等级体系颠倒的情况,看到价值取向屈从于利益取向,高等级屈从于低等级。因此,С.Л.弗兰克认为尼采奇怪而令人震惊的命题——“超越对人类的爱,我更珍视对实物和幽灵的爱”就是克服功利主义道德的原则。的确存在一些利己和利他、爱自己和爱别人范畴之外的客观行为动机。它们作为一种人类发展最强大动力的动机,就是“努力达到众所周知的一种客观状况,不为谋取某种好处或某种愉悦”⑤。

此外,一些理想价值取向被当事人看做是其人生态度、信仰、信念的基础,而实际上,它们往往不会成为本人世界观最终和真实的构成。这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大堆共有的、模式化的社会角色及其相应的行为标准,他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在自身的行为和观念中遵循这些准则,恪守着一切在别人看来都是正确无误和顺理成章的东西,而不去考虑他所持世界观的真实内容,以及这一世界观是否包含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的原则,或者说,他的人生道路有无偏离原则之处。

正如几乎所有社会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后苏联空间的青年中间出现并不断蔓延着一种趋势,即接受高等教育动机阶梯表当中“取得人生成就”一栏的优势得到明显巩固。社会学家指出,人生成就的倾向与其说正在形成,不如说已经成为大学生和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青年人的“主要人生战略”、“新的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新的价值体系”(新是针对于原来的、苏联时代的价值体系而言)。

根据俄罗斯学者社会调查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拥有人生战略的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他们将高等教育首先视为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必要条件,而从事专业工作可以带来物质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换句话讲,获得物质保障和争取较高社会地位已经成为当今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另一项调查显示,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动机是获得良好劳动报酬。位居第二的是提高职业素质,而工作权威性⑥和创造力的自我实现、自我证明只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综合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动机,可以总结为“争取得到可以获得高收入工作机会的职业技能”⑦。2002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对于73%的莫斯科大学经济系高年级学生来说,物质保障是其学习的主要动机⑧。

另据对下诺夫哥罗德市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志向的调查结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或目的分为五组,受访者在各组的人数比例分别为:仕途谋求者13%;工作人员32%;管理人士16%;专业人士25%;创造型人士11%⑨。

这几组人数虽然有限,但社会学家认为,它仍然反映出年轻人人生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文章作者对他们所列的几组类别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创造型人士对高校的选择,说明他们希望继续深化自己的知识,在所选择的职业中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将知识视作自我价值,而不是升迁的手段或社会地位的证明。

仕途谋求者希望得到高收入的职位,因此他们将接受高等教育和自己对大学的选择首先与未来职业的体面与否相联系。

专业人士在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选择大学问题上最为实际。与创造型人士不同,他们并不把知识当作自我价值。而与仕途谋求者不同的是,社会奢求在专业人士的人生志向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

管理人士的特点是社会奢求较高,同时,他们将这些奢求与遵守职业使命以及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联系在一起。

工作人员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一组。“很奇怪,但的确让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1/3的中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理想无定,举止慌乱,行为幼稚。”⑩考大学对他们来说就像惯性运动,选择大学和未来职业对于他们几乎没什么区别,而高等教育证书对他们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因为这是“正式进入社会”的一个凭证。

社会学家的数据说明,正是这些由Г.С.巴季谢夫所提醒过的关于反原则性、颠倒价值等级体系的现象,正在成为青年人人生战略的主导情况。俄罗斯学者О.И.卡尔普欣指出:“近年来进行的多项社会调查显示,青年人正在普遍地面临价值危机和行为规范危机。”(11)人生战略屈从于即时动机、低等级价值占据了价值等级体系的首位。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更有甚者,教育制度也积极加入到产生此类社会文化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进程中来。为弄清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社会学家对莫斯科大学的一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物质方面的价值重视度在大学学习期间呈上升之势(12)。

肖连·克耶尔克戈尔建议设想一个类似多层房屋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等级体系,“可能会觉得可笑和遗憾,然而大部分人难道不喜欢在这样的房子里给自己找一间地下室吗?”(13)。有人愿意住在地下室,尽管高层的屋子是空的,但他还是会认为,整个房子是属于他的,他有权选择住在他喜欢和感觉舒适的地方。这种捍卫本人权利,不愿沿个人内心世界阶梯攀至精神领域高层次的情况,反映出Г.С.巴季谢夫所称的狡黠逻辑,即“致使相对复杂和高级的实际事物,包括所有工具与手段的总和,屈从于较低级和较卑微的目的或功用。狡黠之处在于,在目的卑微和不纯的情况下以各种手段成功进行伪装。同时,狡黠总等同于歪曲或颠倒生活的正常等级体系”(14)。

根据Г.С.巴季谢夫的理论,进入当今时代,狡黠逻辑具有特殊的力量,它存在于文明本身。每当个体在不经内心或灵魂加工,毫无掩饰地攫取文明的好处,以及利用先辈们历经艰险磨难、挣扎斗争和热情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时,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这个逻辑的意义。根据这个逻辑,高级世界观的真理和价值发生了蜕变,转向工具实物的实用性层面。远古时代,严峻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排斥了狡黠,使个人的世界认知非常现实,每个人都随时准备并明确遵循族群制定的规则和价值,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点上,Г.C.巴季谢夫与С.克耶尔克戈尔的理论也非常相似。后者指出,哪怕是完成一些相当复杂的社会角色,文明也会将其归于简单的、无须个人花费很大努力加于克服的法则。“古代时期通向尽善之路狭窄而孤单。游移其间常常会迷失方向,遭遇罪恶的突袭以及历史之箭的追击,其危险程度绝不逊色于斯基泰人军队所放的飞箭。现在可以坐着火车,三五成群地通向尽善之路,你还没来得及听他就此问题说一句话,他已经到站了。”(15)

因此,过去数十年中,中学毕业生选择大学教育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才干、事业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有意义和有成效等。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它已让位于劳动回报、获取高收入和权位等考虑了。近10年中出现了一类新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意识中,教育同仕途、权力、财富、奢侈舒适的生活融为一体。社会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对此议论纷纷,指出青年人缺乏人生目标、人生战略和人生理想;他们漠然对待精神价值观、价值取向向物质利益倾斜、追求财富和个人成功,即职位升迁和与此相联系的金钱收入。О.И.卡尔普欣就此写道:“我们想大胆做出一个推断:近年来,由于国家采取的不成熟的青年政策,导致青年一代排斥疏离了我国人民一直赖以生存并遵循的历史文化价值。”(16)

这一论断只有部分可取之处。并不是青年政策,而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道德精神基础的急剧转型,导致俄罗斯社会传统的世界观取向发生根本改变。例如,反对资产阶级曾是原苏联民族心理中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特征,而在市场万能的现代社会关系中它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

总体来说,俄罗斯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基础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积极主动、敬业进取、独立、不被动等待、依靠自身实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创造潜力。他们的价值取向向实用主义倾斜完全可以理解。青年一代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在制定人生战略的同时,表现出理性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调查显示,青年人对当代国家和政权体制完全持现实主义的态度。

注释:

①[哈]Г.C.巴季谢夫:《人类世界观的无限养成》,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②[俄]А.В.索科洛夫、И.О.谢尔巴科娃:《后苏联时期文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http://ihtik.lib.ru

③[哈]Г.C.巴季谢夫:《人类世界观的无限养成》,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④[哈]C.Л.弗兰克:《尼采与“致爱远方”伦理学》,莫斯科真理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5页。

⑤同②,第36页。

⑥[俄]С.В.斯库特涅娃:《青年在人生自我定位方面的性别解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⑦[俄]Т.В.斯塔罗斯季娜:《教育服务市场中的高校》,《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⑧[俄]Н.Д.索罗金娜:《教育领域的变化和大学生的人生战略动态》,《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⑨[俄]Т.Т.卡拉切娃、Л.В.阿布罗西莫娃:《中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志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⑩同③。

(11)[俄]О.И.卡尔普欣:《俄罗斯青年:社会化与自我定位的特点》,《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2)同②。

(13)[俄]C.克耶尔克戈尔:《恐惧和颤抖》,莫斯科共和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14)[哈]Г.C.巴季谢夫:《人类世界观的无限养成》,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15)[俄]C.克耶尔克戈尔:《恐惧和颤抖》,莫斯科共和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16)[俄]О.И.卡尔普欣:《俄罗斯青年:社会化与自我定位的特点》,《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标签:;  ;  ;  

当代俄罗斯青年的价值取向_社会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