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论文_周燕梅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361002)

【摘要】目的: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不同送管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且需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另予以观察组患儿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观察比较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可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极低出生体重儿;颈内导管异位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031-01

作为长期输液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当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超过1500g时则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本研究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不同送管方法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需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别26例,出身胎龄25+6~36+2(30.1±3.0)周,出身体重750~1485(1213.4±184.9)g,导管留置时间2~40(22.9±15.1)d。对照组男32例,女别28例,出身胎龄26+1~36+4(30.3±4.9)周,出身体重520~1495(1233.6±171.4)g,导管留置时间2~45(25±12.1)d。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家长讲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价值,目的,优点注意事项与并发症,减轻家长思想负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均采用1.9Fr 单腔PICC导管进行。患儿去枕平卧位,置管手臂外展(90o),测量穿刺点至胸锁关节,下至第 2肋间的长度 ,暴露穿刺静脉贵要静脉。患儿置于预热完毕的远红外辐射台,安抚,采用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另予以观察组患儿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回抽回血通畅后将导入鞘撤出,按压穿刺点,清洁皮肤,纱布压于穿刺点,采用无菌胶布固定圆盘,同时用透明敷贴固定外部暴露的导管。

1.3评价指标

导管位置采用 X 线摄片证实。导管异位标准[2]:(1)导管在下腔静脉时,当导管末端位于膈肌之上或下腔静脉内,患儿心影外1cm处(T8~T10);(2)导管在上腔静脉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T3~T5)。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用 x2检验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0%,对照组极低出生体重儿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0%,即观察组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个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根据实际情况需不同时间的静脉输入新生儿发育所需营养液和刺激性药物。作为新生儿静脉开放最佳途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3]。但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会产生颈内导管异位并发症,导致液体渗漏,穿刺点疼痛肿胀,严重甚至引发堵管、静脉炎、后颅神经损伤、血栓等症状[4],进而未能继续治疗或重新插管治疗,不仅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让极低出生体重儿承受更多分插管痛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不同的静脉,其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也不同。例如虽然头静脉弹性好、便于穿刺,但静脉瓣多、静脉管径小,有小分支与锁骨下静相连,因此容易发生颈内导管异位。而贵要静脉静脉瓣少、粗、直;躯干与手臂形成直角时是最直接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途径,因而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的方式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时,可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降低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谭静.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导管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12(76):151-153.

[2]]Gnannt R,Connolly BL, Parra DA,et al.Variables decreasing tip mov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pediatric patients.Pediatr Radiol,2016,46(11):1532-1538.

[3]余卓文,顾莺,张玉侠,等.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02):100-105.

[4]李于凡,陈丽萍,崔其亮.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05):37-39.

论文作者:周燕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  ;  ;  ;  ;  ;  ;  ;  

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论文_周燕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