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论文_郑欢欢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论文_郑欢欢

贵州省贵阳白云区粑粑坳东升学校 郑欢欢

在学校中,学生得到系统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利用化学特点,从开始培养学生兴趣

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了兴趣,那就有了巨大的求知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及相关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等等。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复习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去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呢?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回答应该是:只有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好接纳新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利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已拥有的知识层面出发,来探寻对新知识的构建之路,既完成“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当讲述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密度、溶解性时,应该将其与氧气和氢气的性质相比较起来讲解,尤其是要对两者之间的密度和溶解性进行比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二氧化碳的那些物理性质,然后再把这些性质与后面所要讲的二氧化碳的收集、用途等联系起来,且故意在教学中埋下些伏笔,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破绽(增强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全面理解。由此而推,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也要如法炮制。这样既可以来激发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合理运用合作学习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四、在化学实验中拓展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极积意义是无庸置疑的。新课程对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探究性的实验予以更多地关注和开发性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搞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对实验结果及过程提出大胆的假设和预测,同时要进行大胆的求证,便可以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验证过程,变成了能够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探究过程。

例如:新教材的第八章中在讲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时候,由于没有明显的宏观现象,课本中又没有现成的答案,那么又如何来证明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反应呢?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第五章做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以及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自行设计出一套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都是二氧化碳与碱之间的反应,实验的结果都生成碳酸盐和水,学生通过分析对比这二者具有相似性的化学反应来佐以观察验证实验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同学想到通过观察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和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来证明,设计出把二氧化碳收集到集气瓶中加上橡皮塞,然后用注射器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经过振荡使其充分反应,由于瓶内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瓶内压强降低,使得瓶口上的橡皮塞很难被取出来,这时再用注射器向瓶内注入稀盐酸,当瓶内产生大量的气泡时,橡皮塞就会被轻而易举的取下,通过观察取瓶塞难易的宏观现象便可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发生。还有的同学利用气球和熟鸡蛋等材料来设计相应的实验过程,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发生。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同时,也促成学生自主开展分析、推论、归纳、综合整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一个学生认为“枯躁”的纳知过程变成了一个趣味昂然的“游戏”过程,寓教于乐,其乐陶然。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

论文作者:郑欢欢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论文_郑欢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