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经费论文

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经费论文

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教育经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经费指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费用以及社会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

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根据用途不同,

教育经费可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教育经费管理包括教育经费来源、分配、

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活动。

一、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经费

可以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教育经费管理尤为重要。但在当前教育经费管

理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仍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

要。若不考虑物价影响,199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为1174.7亿元,比198

9年的503.9亿元增长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长26.6%。1995年国家财

政性教育支出又比1994年增长20.16%,达到1411.5亿元。预算内教育支

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1995年的16.05%

(《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和《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但是,我

国教育经费支出仍属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世界教

育报告》可知,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

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3.3%,中国仅为

2.3%。即使到199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只有2.4

6%。与此同时,物价上涨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实际效益降低,教育投入的实际增长率并不

高。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拖欠教师工资

,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等方面。

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从较为单一逐渐变为多样化,但是投资渠道之间的教育投入量的比

例不尽合理,来源尚不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学局面逐步形成。

但是,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仍存在不合理、不稳定的因素,表现在:(1)政府承担了绝

大部分教育费用,但国家财政拮据,无力增拨教育经费。199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

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59.38%,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

来源的主渠道。但是,国家财政状况不容乐观,1994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中央

和地方的总和)只有国民生产总值的11.6%和12.9%。即使公共教育经费只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2%,也属难能可贵。因此,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有大的增

长。(2)利用私资、外资不够。近几年来,国家虽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捐资办

学、助学,但由于放得不开,政策不配套,私人办学的数量不多,规模较小。在1980

~1989年间,接受外国教育投资仅为7亿美元,与经济项目吸引的外资相比,不免大

为逊色。(3)企、事业单位办学出现困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期

,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国有企业自身难

保,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想扔掉学校这个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了企业的“

弃儿”,事业单位更是难有余力负担高额的学校费用。由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学校在新

形势下步履维艰。此外,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近几年虽有所增加,但从总体看,家庭负担

的份额仍偏轻。

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在扩大地方教育决策统筹权和经费筹措多元化方面取得成效,

但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仍明显脱节,不利于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逐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相应由

各级政府筹措,财务管理分级负责。目前,基础教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政府投资责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

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国家拨款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经费

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办法,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

原则。这种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育财权和事权相分离,政府教育投资的

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使教育管理部门计划、预算、分配、监督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充分

行使。教育经费的“层层包干”“层层下放”,使得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宏观

调控职能相对削弱,学校间、地区间的余额难以调剂,地区间教育投入水平差异日趋扩大

从教育投资结构来看,我国财政教育拨款三级教育配置同国际相比基本类似,但大中

小学生均投入相差过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0年我国学前和

小学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2.7%,中学占34.4%,高等教育占18.6

%,这个数字与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居中等水平。但从教育内部结构看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根据《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

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265.

78元、492.04元、985.23元、5442.09元,小学、中学、大学生均

费用之比为1:2.28:20.47。而世界—般发展中国家为1:1.7:8,发达

国家为1:1.1:4.3。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部门内部分配不合理,影响教育系统的

整体协调功能。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教育投资也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地域

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教育投入也存在悬殊的

差异,从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看,1993年北京为628.23元

,广西为181.70元,甘肃为176.17元,贵州仅为129.56元。沿海发达地

区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远远高于贫困的中西部省区。我国本世纪

末实现“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

,而对义务教育投资差距的扩大加重了实现“双基”的难度。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的过程中,地区间教育的投入近几年又明显扩大。

教育经费管理不严,法规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一方面我国教育经费总

量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立法、监督等强制力来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缺乏可靠保障。“一

工交,二财贸,剩下用来办文教”。有些领导人急功近利,甚至挪用教育经费来发展经济

,使本来就少的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学校社会化问题严重,不少学校教职工超编,管

理水平不高,教职工素质低,现有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加上教育系统的规模、布局、层次

结构和专业比例不合理,又造成了教育经费的大量浪费,加剧了教育经费的供需矛盾。

二、解决我国教育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

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

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对教

育进行合理的投资。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键在于解决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新的、稳定的、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

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

事业的优先发展。

要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确保教育经费来源稳定和扩大。要树立教育先行的思想,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切实保证政府拨款的主渠道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

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当前应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规定的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为了使全国的教

育事业共同发展,国家应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财政支持,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教育专项

补助资金。要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引进外资,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

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通过“私立”、“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或“国有公办”等形

式,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欢迎港澳台同

胞、海外侨胞、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对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利用外资发展教育事业。要

进一步完善现有教育税种,开征新的教育税种,逐步建立一种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税制度。然后,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的社会服务,提高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有条件的学

校要利用智力密集的优势,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建立校办工厂、开展勤工

俭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尤其是高校,要加强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科

研、生产联合体。最后,还要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标准,增加家庭对教育的

(二)加强教育经费立法工作,尽早颁布《教育经费法》,并严格执法。长期以来,

我国对教育经费问题从未单独立过法,在教育法规中关于教育经费的论述对人的约束力不

强,教育经费的来源、增长及管理没有法律保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通常

受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影响,随意性较大,缺乏法律保证,来源不稳定,且各地

不平衡。纵观我国4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史,借鉴国外的经验,应有必要单独立法。通过

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经费来源、分配、使用的准则,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

来源和稳定增长,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职能,

对违法者严惩不贷。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理顺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首先可建立教育银行,开 办教育储蓄,发放奖、贷学金,并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融通资金。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聚财

、理财、生财的特殊功能,严格管理国家教育拨款、教育税收、社会集资、学校创收、学

生缴费等教育财源,形成以专门金融机构为轴心的教育资金运转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的健

康发展。其次,要加大教育财务改革的力度,建立有效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运行规

则。教育财务通过聚财、理财、用财、管财的全过程在教育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实现

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必须使教育财务与会计职能明确分工,建立审计制度。还必须制定

相应的教育财务运行规则,以规范教育财务的运行过程。

(四)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监督机构,以保证教育经费用在实处,发挥实效。要对

教育经费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

监督系统是构成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只有决策、执行两系统而没有监督

系统,必然会使决策缺乏科学论证,执行缺乏检查监督。在我国,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

监督系统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且监督系统隶属于决策和执行系统,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

各级监督机构设置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专职人员匮乏,使监督职能有名无实。这

就给教育经费的挪用、浪费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必须健全教育经费的监督机构,强化

监督职能,使教育经费财尽其用、物尽其功。

(五)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国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要解决这一难题,必

须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努力提高使用效益。首先要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合理的

教育经费分配构成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

力水平不高,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育上,也就是要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经费在教育经

费总额中的比重。其次,要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

织系统。我国高校数目虽多,但规模较小。1995年,全国有普通高校1054所,在

校平均学生数为2759人。规模过小,容易造成管理机构、专业的重复设置和低师生比

,进而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国家要作好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教育事业的

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避免结构性浪费。再次,要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

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不少学校重复购置设备、闲置仪器的现象很严重

。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严格财务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校物材的管理,使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最后,还要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新形势下的新情况。这些问题

迟迟不能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国家、

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关心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标签:;  ;  ;  

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