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论文_阿呷留布

( 四川省甘洛县人民医院;四川甘洛61685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如何降低其发生率。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的800例产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预防对策,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本次所选80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75%;年龄、分娩方式、孕周、妊娠胎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宫缩乏力、妊娠合并症以及软产道损伤等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P<0.05);剖宫产、胎盘粘连、胎盘前置以及宫缩乏力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均为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产前宣教和孕期保健,积极预防高危因素,对于高危产妇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指导用药,有助于帮助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发生率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how to reduce its incidence of clinical study

A Ga-liu-bu (Ganlu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Ganluo 61685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discuss how to reduce the incidence.Methods: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o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was7.75% in 800 cases. Age, gestational age, pregnancy, childbirth way births,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conglutination, placental abruption, weakness of contractions,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r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P<0.05); Cesarean section, placental adhesion, placental preprecture and contractions were all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all were risk factors(P<0.05; OR > 1).Conclusion: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etes the prenatal education and prenatal care, active prevention risk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high risk to be effective, guide,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Key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产后出血主要是指由于胎盘剥离面发生大量出血或者产道损伤而引发的出血,属于产科并发症,病情较为严重,是导致孕产妇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1]。产妇在分娩之后阴道在24小时内流血超过500ml都可以算是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容易诱发孕妇感染,甚至会造成休克,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不能及时的止血,甚至会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娩方式、贫血状况、胎盘粘连、妊娠高血压病史、胎盘早剥、年龄、前置胎盘、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等方面会造成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不同。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约70%的均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并且全球范围内由于产后出血而发生死亡的孕妇所占比例约为25%[2]。本文特对我院4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分娩的800例产妇,收诊时间为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其中年龄最小为22岁,年龄最大为38岁,平均(27.20±2.41)岁,孕周35~41周,平均(38.48±1.60)周。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来对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和收集,包括年龄、孕周、产次、单胎或多胎妊娠、产后出血量、产程、妊娠合并症、新生儿体质量等情况。

1.2.2产后出血判断标准

胎儿分娩后2h内如果出血超过400ml,或者分娩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则判断为产后出血。

1.2.3产后出血的测量方法

若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则采用容积法来对出血量进行计算,胎儿分娩出之后即刻采用专用弯盘,将其放置在产妇臀下收集血液,2h后取出,对出血量进行记录。若为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则在手术过程中即通过负压瓶来对血液进行收集,读取所收集到的血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羊水量除去。待产妇回到病房后,24h内均给予会阴垫,以收集出血,之后称取辅料的质量差,计算血液含量。将2h内收集血量和24h内收集的血量相加即可得出产后出血总量。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原始数据均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中记录和计算,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和处理。单因素分析均采用描述性检验,其中计数资料采用(%)描述,然后行 检验,若结果中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若结果中P<0.05,则表示具有相关性,OR代表危险系数,OR>1表示危险因素,OR<1表示保护性因素。

2结果

2.1产后出血发生率

本次所选800例产妇中,共62例发生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75%(62/800)。

2.2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基本资料对比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由表1可知,年龄、分娩方式、孕周、妊娠胎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宫缩乏力、妊娠合并症以及软产道损伤等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P<0.05)。

3讨论

孕产妇产后出血作为女性在妊娠后所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一项重要因素。有相关研究指出,该症在临床上的发生率约在5-10%之间,对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尤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最高[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帮助产妇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剖宫产、胎盘粘连、胎盘前置以及宫缩乏力等都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从Logistic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剖宫产、胎盘粘连、胎盘前置以及宫缩乏力,不同因素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剖宫产作为现代临床分娩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分娩方式,在挽救有高分娩风险的孕妇与新生儿上有着重要意义。不过由于剖宫产具有创伤性,在分娩过程中多存在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会影响子宫收缩,并可能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进而继发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再加上剖宫产手术后会对产妇造成局部创伤,机体会发生应激反应,这些都会增加产后出血的危险[4]。本组800例产妇中,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其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可见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故而,在临床上分娩前应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仔细检查,掌握剖宫产指征,判断是否适合,并告知剖宫产的危害性,尽量使产妇选择自然分娩,以降低产后出血率。另外,研究还显示,胎盘粘连、胎盘前置以及宫缩乏力等都会显著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性。受孕时如果阴道存在炎症或者过早发生性生活等都会引发胎盘粘连,进而容易引发产后出血。故而应加强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宣传,在孕检中应加强对产妇的指导,并且在手术中要注意操作技巧。鉴于宫缩乏力也会导致产后出血,在临床上,阴道自然分娩产妇娩出胎儿肩部后及时使用缩宫素注射;而剖宫产产妇可在娩出胎儿时,将缩宫素直接注射在子宫肌壁内,并持续使用缩宫素滴注,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除此之外,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产妇心理状态表现为突出的焦虑、紧张,则会增加其机体的应激反应,另外,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胎盘因素等都会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导致产妇预后不佳。故而在产妇入院后,为其介绍医院环境与相关医护人员,放松其精神,同时做好术前准备与分娩配合工作。分娩期间通过语言和身体接触来缓解产妇的痛苦与恐惧,并给予其信心。另外,在术后应当仔细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并给予其心电监护,按压宫底,每隔15min便对子宫进行按摩,2h后即可改为1h按摩一次,为了减少产妇因子宫收缩乏力而造成的出血现象,在回到病房后,可采取常规宫缩素,在腹部伤口上利用砂袋压置6h,定期进行按摩子宫,能有效促进子宫宫缩剂压迫子宫血管进行止血,防止腹部的伤口渗血或裂开[5]。实际上,产后的2h是出血的高发阶段,在2h内对子宫收缩进行观察,出现异常时立刻采取措施能有效避免产妇出现大出血。另外,产妇的护理情况能促进护理人员充分重视产妇的意见,了解产妇的内心需求,进而完善自身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在产妇的早期孕检、分娩过程以及产后护理中,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其预防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加强预防措施,做好产前宣教和孕期保健,积极预防高危因素,尤其是对于高危产妇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并通过给药,以控制产后出血,这对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郭红薇,宋麦玲.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分析[J/OL].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5):121-122.

[2]周博,周宝琳.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8):120-121.

[3]陆欣艳.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2016,(20):18+21.

[4]黄凤莲.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4):277-278.

[5]雷红,赵凌,孙莉君.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08):1593-1594.

论文作者:阿呷留布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论文_阿呷留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