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457家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_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基于价值链之上的企业竞争力———项对457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企业论文,价值链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家中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有的国家是以企业的产值或者销售收入来划分,有的是以企业的人数来划分。而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也会随着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目前的企业划分标准是1988年颁布的《大中小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由于制定的年代已久,已经不能准确描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没有机械地沿用上述标准,而是采用了当地经济管理部门对各企业的划分原则。

1.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

我们选择了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苏州市作为代表性地区,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工业行业的中小型企业。调查于2001年11 月结束。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12份,实际回收461份,经过初步筛选,剔除了4份(其中,2份是由于企业的经济指标已经超出中小企业的定义)。因此,调查的实际有效样本数是457个。

从表1可以看出,76%的企业的资产额在5000万元以下。从表2也可以看出,以销售额计,82%的企业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无论按资产额还是销售额计算,只有10%的企业大于1亿元。 这些样本基本上符合中小企业的特征。

表1 457家企业资产分布(2000年)

资产总额(元)

1000万以下

1000万~5000万

5000万~1亿 1亿~5亿5亿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 39.0 37.4 9.0 9.02.0 3.6

表2 457家企业销售额分布(2000年)

销售额(元) 1000万以下

1000万~5000万

5000万~1亿

1亿~5亿 5亿以上 未获得数据

比重(%) 32.0 39.812.0

8.3 1.36.6

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纺织、轻工业和机械等进入壁垒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从表3中不难发现,有55.58%的被调查企业是在纺织、轻工业和机械等3个行业中。 这也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分布相吻合。

表3 457家企业行业分布

行业纺织轻工业机械化学电子冶金其他未获得数据

比重(%) 20.618.4 16.610.75.3 5.021.9

1.5

如表4所示, 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要类型,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占了所有调查企业的近60%。经过改制,苏南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已成为私营企业。在我们的样本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达77.8%。因此,从规模、行业和类型来看,所选中小企业的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表4 457家企业的类型

企业类型 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联营外商投资其他未获得数据

比重(%) 17.1

49.7 1.5

2.4

20.1

9.2

2.调查内容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很多,有的文献从国家层次出发,研究各国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竞争力,如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编制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 每年根据他们独立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全球各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衡量和排位,其中的指标较为全面,且多为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进行评估。从产业层次角度分析的有《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金碚等,1997),该研究分析了我国传统优势工业、比较优势不强等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还有城市层次的,如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将城市竞争力划分成了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基础建设、城市环境与治安、市民素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城市金融、政府与管理竞争力和城市文化竞争力等若干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加权综合评价。

图1 企业的价值链(Porter,1985)

在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有的以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应该是稀缺的、有价值的、不易模仿的(Barney,1986和Heeley,1997),企业应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Wernefelt,1984);有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应围绕能带来附加价值的独特技术和技能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Prahalad & Hamel,1990);波特从产业环境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Porter,1980);有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波特(Porter,1985)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这些活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但在实际运用时,资源基础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所提倡的能力往往难以量化和测量,产业环境竞争论强调了竞争中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更适用于分析某个特定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相关竞争力量。

本文主要以企业价值链为理论框架,兼顾调研的可行性和指标的可获得性。细化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如下(详见表5):(1)内外部后勤,主要考察企业的及时供货率;(2)生产作业,主要测量产品生产周期,变更品种所需时间和生产能力利用率;(3)销售和服务, 主要考查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水平和售后服务网点;(4)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分析员工素质,员工培训和员工流动性;(5)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技术开发的目标,技术开发的方式,研发和技改投入及新产品的试制周期;(6)企业基础设施,在波特教授的研究框架中, 企业基础设施除了企业的各种物质设备(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外,还有企业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

表5 中小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 可测量的细化指标

内外部后勤 (1)及时供货率

生产作业

(1)产品生产周期,(2)变更品种所需时间,(3)生产能力利用率

销售和服务 (1)质量管理,(2)产品质量水平,(3)售后服务网点

人力资源管理

(1)总经理年龄与文化水平,(2)总经理培训状况,

(3)员工文化水平及培训状况,(4)员工流动性

技术开发

(1)技术开发的目标,(2)技术开发的方式,

(3)研发和技改投入,(4)新产品的试制周期

企业基础设施

(1)信息基础设施,(2)获取资金的能力

二、价值链与竞争力的分析

本部分在上述价值链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对苏州市457 家中小企业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内外部后勤

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及时供货率。从表6可以发现, 履约率在80%的企业占了总样本数的80%以上,履约率在50 %以下的只有不到1%。这表明中小企业对合同的重视程度较高,诚信程度较高。事实上,这是中小企业能和大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供货的履约率

按期交货率50%以下

50%~80%80%以上 未获得数据

比重(%)0.76.884.0 8.5

2.生产作业

(1)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表7可以观察到,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周期在10天之内的中小企业占了50.6%,11~20天的占了20.8%,21~30天的占了13.1%,而在31天以上的只有8.8%。 不同的行业有所不同。冶金、化学、建材、轻工、电子等生产周期较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加工工序相对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组织水平。

表7 产品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10天之内

11~20天

21~30天

31天以上

未获得数据

平均比重(%) 50.6

20.8

13.1

8.8 6.7

冶金行业56.5

21.7

17.4

4.4 0

化学行业67.4

10.2

10.2

4.1 8.2

机械行业32.9

26.3

17.1 21.1 2.6

建材行业53.3

13.3

20.0

0 13.3

轻工行业56.0

23.8

11.9

6.0 2.4

纺织行业46.8

27.7

11.7 11.7 2.1

电子行业58.3

20.8

16.7

0

4.2

医药行业42.9

14.8

42.9

0

0

其他行业55.2

15.4

14.1

9.0 6.4

表8 变更品种所需时间

所需时间 5天之内

6~10天

11~30天

30~60天 60~90天90天以上未获得数据

平均比重(%) 29.8

16.9

16.2

9.0

5.0 12.5

10.6

冶金行业 13.0

34.8

21.7

13.0 8.7 08.8

化学行业 28.6

20.4

12.28.2 6.1

14.3 10.2

机械行业 13.2

13.2

15.8

21.0 11.8

18.4

6.6

建材行业 46.06.7

20.000 6.6 20.0

轻工行业 31.0

17.9

16.7

10.7 6.0

11.9

5.8

纺织行业 42.6

19.2

19.23.2 1.19.6

5.0

电子行业 29.2

29.2

12.5

16.7

0 4.2

8.2

医药行业 0 28.5

28.6014.3

28.6

0

其他行业 30.7

11.5

16.73.9

5.1

14.1 18.0

(2)变更品种所需时间。 变更品种所需时间可以反映企业生产准备、设备转换、组织调整的快捷程度。从总体上来看,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变更生产的时间结构较为理想,10天以内的占了有效样本总数的近45%,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在生产调整上的优势。按行业来分,纺织企业的生产转换时间相对较短,这与纺织企业产品差异度不大,设备调整度不大有关。比较而言,机械、化学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的调整速度较慢。

(3)生产能力利用率。从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 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80%比较理想,在这种利用区间内,企业既保证了一定的生产使用能力,又有一定的剩余允许对设备和生产组织进行休整。具有过高和过低的能力利用率对企业都是不利的,因为过低的利用率表明企业生产能力有较高的浪费,使得设备闲置、人员富余;而过高的利用率也预示着企业的设备和生产人员储备不足,或者是设备老化,不能满足企业现有的需要,或者是新设备添置不足,造成已有设备满负荷运转。从表9的统计结果中可以观察到, 多数的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高于50%,高于80%的也只有近1/3的企业,我们认为这样的利用率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

表9 生产能力利用率状况

生产能力利用率50%以下50%~80%80%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1999年)(%)6.1 25.0 33.9 35.0

比重(2000年)(%)6.8 25.0 37.2 31.0

3.销售和服务

(1)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情况。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 全面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占了样本总数的77.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42.5%的企业拥有ISO9000 体系认证,51%的企业没有ISO9000体系认证。

表10 全面质量管理状况

全面质量管理 好 较好一般 差

未获得数据

比重(%) 30.646.8 17.10.4

1.3 3.8

(2)产品质量水平。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分布见表11。 从表中可以看出,具有较高质量水准的企业占了38.3%,质量水平一般的企业占了57.8%。中小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是较为理想的。

表11 产品质量状况

产品质量

国优

省优

出口免检合格差未获得数据

比重(%)12.7

19.7 5.9

57.80.2 3.7

具有较高质量管理水平的企业其产品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表12的结果验证了这种看法。在全面质量管理执行得好的企业中,产品达到国优、省优和出口免检水准的企业比例有52.8%,在全面质量管理执行得较好的企业中,产品达到较高水平的企业比例有39.3%,都高于全面质量管理执行一般或较差的企业中的比例。

表12 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单位:%

全面质量管理国优

省优出口免检合格常有退货

未获得数据

好 25.7

21.4 5.745.7 0 1.5

较好 9.4

23.8 6.159.4 0 1.4

一般 1.3

10.3 5.182.1 1.3

0

差 50.00

00

0 50.0

无0 0 16.716.7 66.6 0

(3)企业售后服务网点的数量。表13显示,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小企业在售后服务水平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身规模的限制,其产品地理覆盖面不广。

表13 售后服务网点状况

售后服务网点 0 1~5 6~10 11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25.625.0

4.2

10.3

35.1

4.人力资源管理

(1)总经理(厂长)的年龄与文化程度。根据调查结果, 总经理的年龄以36~55岁居多,占80%以上。考虑到中国论资排辈的国情,这一结构尚可接受。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小企业中许多为白手起家,总经理的年龄结构有些偏大。从未来看,总经理年龄趋向于年轻化,因为有7.6%的企业的总经理年龄在35岁以下。

如果说年龄结构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总经理的文化程度就令人沮丧了。39%的总经理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48.8%为大中专水平,只有9%为本科以上学历。这表明在目前中小企业中, 高级管理者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总经理的专业培训情况。除了文化水平不高外, 总经理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同样也不能令人满意。调查显示,有14.4%的企业最高管理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培训,即使在接受过培训的总经理中, 3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接受过超过1 年培训的总经理只占样本总数的27.1%。

(3)员工文化水平及培训状况。 员工文化水平不高也是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在中小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人数比例超过10%的企业只占12.5%,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人数比例低于5%的企业却有50%以上。

表14 总经理的年龄状况

总经理(厂长)的年龄

25以下

26~35

36~4546~55 56以上 未获得数据

比重(%) 0.2

7.4 42.0 40.06.1 4.3

表15 总经理的文化水平

总经理(厂长)的文化程度小学

初高中大中专

本科

研究生

未获得数据

比重(%)

0.239.0 48.8 7.4 1.5 3.1

表16 总经理接受的培训情况

培训时间没有

3月以内 6月以内 1年以内 1年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14.424.7 9.6 11.8

27.1

12.4

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对员工的培训多为职业培训,岗前和岗位培训是培训的主要方式,脱产式的培训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在对员工的培训中,本企业的培训占了70%,来自于专门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的培训严重不足。

表17 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员工的比例

表17 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员工的比例

职工比例1%以内1%~5%5%~10%10%以上

未获得数据

比重(%) 20.4 35.0

15.1

12.5

17.0

表18 员工培训方式

主要方式岗前岗位

脱产轮训其他

比重(%) 45.556.0

8.5 23.07.7

注:由于采用多项选择问卷,各项比重之和大于100%。

表19 员工培训机构

由谁培训 本企业 培训机构 大专院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其他

比重(%)

70.0 33.2 11.8 11.312.9

6.6

注:由于采用多项选择问卷,各项比重之和大于100%。

(4)人员的流动性。在人员流动方面,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较少有流进和流出,属于封闭型系统。从1999年和2000年不同层次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流动性的统计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流动。人才流动性的不足,既不利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另外,普通员工的流动性在调查的企业中显得极不平衡。个别企业每年有近25%的流动率,也有36.1%的企业既没有员工流出,也没有员工流入。

5.技术开发

(1)技术开发的目标取向。 技术开发目标取向的多项选择问卷结果显示,在产品开发目标方面,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中以开拓市场为目标的企业323家,占总数的70.7%,其中以开拓国内市场为目标的177家,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的75家,同时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71家;以保持市场地位为目标的企业182家; 以替代即将退出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企业58家;以扩大产品系列或范围为目标的企业208家。 这表明中小企业中以积极性和扩展性进行产品创新的占了绝大多数,反映了中小企业对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在工艺开发的主要目标方面,多项选择问卷结果显示,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的企业315家,占总数的68.9%; 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企业272家,占总数的59.5%;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企业174家,占总数的38.1%;以改善工作条件、降低环境危害的企业145家,占总数的31.7%。

(2)技术开发的方式。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方式的多项选择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模仿别人技术的企业有46家,占样本总数的10.1%;从外面引进技术的有133家,占样本总数的29.10%; 自主开发的有224家,占样本总数的49.0%;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有82家,占样本总数的17.9%;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99家,占样本总数的21.7%;通过其他方式的有44家,占样本总数的9.6%。

自主开发是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方式的主流,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开发和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比例还不是很高。另外,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方式呈现单元化的趋势,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的企业还很少。例如,同时采用自主开发和企业间联合开发的企业只有37家,占总数的8%;同时采用自主开发和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企业也只有59家,占总数的12.9%;将自主开发和引进方式结合起来的企业有63家,也只占总数的13.8%。

(3)研发和技改投入。在研发和技改投入上, 中小企业的投入普遍较少,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两项的资金投入。我们采集了被调查企业近两年(1999年和2000年)的数据,数据反映的信息并不令人乐观。

在研发投入上,1999年只有107家企业有该项资金的投入, 而且投入额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有投入企业的32.7%;2000年只有114 家企业有研发投入,投入额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有投入企业的28.1%。

在技改投入上,1999年共有129家企业有该项资金投入,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8.2%,投入额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占有投入企业的48.1%;2000年有146家企业有技改资金投入,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2.1%; (该比例与1999年相比略有提高),投入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有投入企业的58.9%(该比例也略有上升)。

表20 研究发展投入状况(%)

年度10万元以下10万元~50万元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以上

1999 32.7

36.5 7.4 23.4

2000 28.1

39.510.5 21.9

注:1999年样本数是107家,2000年样本数是114家。

表21 技术改造投入状况

年度10万元以下 10万元~50万元 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以上

1999年(%) 18.6

29.510.1

41.8

2000年(%) 11.6

29.5 9.6

49.3

注:1999年样本数是129家,2000年样本数是146家。

(4)新产品的试制周期。除了上述3个指标外,新产品的试制周期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小企业开发能力的指标。表22的结果显示,目前中小企业新产品的试制周期结果还是比较合理。10天之内的比重有28%,11~30天的比重有26.9%,超过90天的比例只有11.6%。

表22 新产品的研制周期

试制周期10天之内11~30天31~60天 61~90天90天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 28.026.915.5 5.0 11.6 12.9

新产品试制的周期还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方式有关。我们考察了新产品试制周期与开发方式的关系,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型的试制周期相对较长,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产品开发难度较高,二是科研院所未真正做到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以上的推测还需做进一步地数据检验。

6.企业基础设施

(1)信息基础设施。由于行业的差异, 企业基础设施及其先进程度较难测量和比较。因此,我们选取了能反映企业现代化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接入互联网的企业达到了51.9%,没接入的企业有38.7%。但在这些接入互联网的企业中,只有5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经营信息。在内部信息网络的建设上,只有25%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63.2%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网络。这些数据都反映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表23 信息基础设施状况

内部网的终端数量1~10

11~3030以上未获得数据

比重(%) 56.121.9

13.2 8.8

(2)获取资金的能力。在波特教授的研究框架中, 企业基础设施除了企业的各种物质设备外,还包括了企业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银行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有75.5%的被调查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其中52.7%的企业将银行视为资金筹措的首要渠道。自有资金是第二种主要来源,49.9%的企业依靠内部的积累满足对资金的需求。民间借贷是另一种来源,20.1%的企业利用了民间借贷这种方式,更有6.4%的企业主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金。

尽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银行借贷列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但银行并不青睐中小企业。其原因如下: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不了解;银行对贷款担保的不信任;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有限。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认为银行对企业资信不清楚的有24家,占5.3%;认为银行对担保不信任的同样有24家,占5.3%;认为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担忧的有115家,占25.2%; 认为上级银行没给贷款额度的有92家,占20.1%;认为银行对企业贷款没有兴趣的有18家,占3.9%。

表24 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的排序 单位:%

资金来源

1 2 3 4 5 6

银行 52.7

20.8

1.30 00.7

自有资金 8.8 2.4

0.9

37.90 0

民间借贷 6.4 3.1

4.21.3

2.8

2.4

亲朋好友 7.4 0.4

4.62.2

2.0

2.2

信托投资公司 0.2 0.4

3.92.6

2.2

0.9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2.0 1.5

4.23.9

1.8

2.4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竞争力组成要素中各细化指标数据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中小企业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 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时,生产的调整适应能力较强,供货及时,总体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

(2)由于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与运用, 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的质量较为理想。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点较少,这反映了中小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的不足。

(3)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企业的“软肋”。 高层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培训数量不足,方式不尽合理。这将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4)在技术开发方面, 中小企业中以积极性和扩展性进行产品创新的占了绝大多数,反映了中小企业对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信心。但在研发和技改资金投入上,中小企业普遍较少,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两项的资金投入。

(5)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低成本的资金, 它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以上的结论,我们认为对中小企业而言,它们应该:

(1)保持和强化“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灵活的生产机制、 经营方式和产权体制是中小企业独具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安排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灵活性较强;在面临动态的市场变化时调整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能力较强;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这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排除了可能的障碍。

(2)改善和提高员工素质,招募高素质的员工。 缓解中小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专门面对中小企业的人才市场,并由人才市场对进入中小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进行人事代理;同时由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促进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的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各种灵活方式获取报酬,为高层次人才在中小企业发挥作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二是建立一套人才外部引进机制和中长期人才需求计划,提前规划需要补充的人才类别和数量,有步骤地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在对引进人才的报酬激励上,不能仅有简单的高薪政策,还可以考虑期权、股份等能将收入与企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的其他手段。

(3)加强技术开发投入。 研发和技改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对此,首先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认识到创新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中小企业要提高两项资金的投入,除自主开发外,要有效借助企业间的合作和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工艺的改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 信息已经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立自己的网站,推进信息化发展水平等。

(5)争取公平、公正的政策和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加强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议价的能力,力争获得有利的政策扶持。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该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对中小企业的轻视态度,在行动上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关心,不仅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而且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外部支持服务体系,如政府可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教育机构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提供各种中介服务,完善基础实施等等。

标签:;  ;  ;  ;  ;  ;  ;  

基于价值链的457家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_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