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解放前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及其启示论文

试析解放前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及其启示论文

试析解放前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及其启示

边云霞

(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86)

【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短短三年多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被共产党推翻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解放前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败退的原因,对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无疑有着鉴镜作用。

【关键词】 解放前;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台湾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逃往台湾,永远告别了中国大陆。一个拥有数百万国军,又掌握着全国政权的强大的国民党,为什么会被中国共产党用三年多的时间打败?

前情提要:山海世界的南边有一个南山村,村里有一所南山小学。可是有一次,雷公不小心劈坏了学校附近的山头,导致山洪暴发,学校被冲毁,连唯一一本介绍山海世界的教材《山海经》也不见了。为了编撰新教材,轩辕明老师带着奇巧生、黑火儿、翼小飞这三个身怀异能的学生,踏上了重新考察山海世界的冒险旅途。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抵达南方第二列山系的尽头,前方还有更多的故事发生……

一、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败退的原因

(一)共产党为主义而战、国民党失信仰而败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时,认为第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党和军队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1]确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从三湾改编到赣南三整,再到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努力锻造成一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仰,中国共产党不可能从1921年到1949年仅仅28年时间,就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如果没有崇高的革命斗志,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不可能在武器装备悬殊,控制土地和人口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127 万兵力战胜拥有430 万的国民党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历史岁月的积淀、血与火的熔铸,证明“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高举旗帜、强固信念,是我军根本力量所在。而国民党从一个执政全国的大党,到最后败走大陆,退守台湾,究其原因之一是国民党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

土坝利用分散性土作为防渗体时,经过必要的防治处理措施后,坝体才可以正常运行。针对分散性土坝的破坏原因及破坏型式,为保证大坝安全,可采用以下措施。

薏仁酱醪,来源于高盐稀态发酵薏仁碎米酱油发酵过程样品,(豆粕:薏仁碎米=3:2、米曲霉接种量0.20%、制曲温度34.5 ℃、制曲时间49.5 h、每16 h翻曲一次、盐水浓度为18 °Bé,其添加量为原料的2倍,于 250 mL三角瓶中进行发酵);鲁氏酵母 AS 2.182,来源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球拟酵母 AS 2.222,来源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众所周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之后,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24年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然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在指导思想上也开始背弃新三民主义,将封建思想和法西斯主义不断灌输给党员。蒋介石在1933年3月中央政治学校的演讲中着重讲道:“我们要常常去研究四书、五经,尤其是非读《大学》、《中庸》不可。”[2]1934年,国民党中常委根据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建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8月2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在全国恢复祭孔,造成了国民党员思想的混乱,直接动摇了党员对三民主义的信仰。1949年10月20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军官会议上讲授《军事改革之基本精神与要点》时提到:“今天我们军队的失败,就是没有奉行三民主义之故,换言之,就是我们军队已经失去战胜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军队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失败实属必然。”[3]

(二)共产党团结统一,国民党派系林立

健康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为(200±20)g,由安徽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皖)2011-002。

古人云,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国民党军队是办不到的。1974年5月16日下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以“猛虎掏心”的战术,各纵队齐力协作,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74 师32000 余人。蒋介石认为,整编第74 师被歼灭,“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4]。孟良崮之役,非张灵甫不懂兵法,孤军冒进,而是国民党军互相倾轧、救援无力以致张灵甫与整编第74 师败亡。当时整编第74 师距离左侧的黄伯韬翼的整编第25 师只有五公里左右,距离右侧的李天霞的整编第83 师也只有六公里,远者亦仅一二日行程。但因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恩怨,挟嫌报复,赴援不力或逡巡不前,中途停顿,困而不救,以致友军危亡。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得知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情况不明,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七十四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有主义的部队必战胜无主义的部队。”[4]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强烈渴望和平。国民党统治集团却积极准备通过战争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在内战准备还未就绪的情况下,他摇起了橄榄枝,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问题”。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赞誉。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内战。中共中央提出了“武装自卫”的口号,希望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并在一段时间内曾尽力挽回和平。从争取和平到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让广大人民认清了中国共产党一心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国共产党被迫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开始正义的战争,开始赢得民心。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农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抓住了民心,也赢得了民心。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正如毛泽东在当时所说:“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6]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 万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敌人出乎意料。8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准备强渡淮河时,面对惊涛骇浪和敌人的围追堵截,邓小平提议,由他来负责阻截尾追的敌人,李达同志负责组织渡河,刘伯承和张际春同志先行渡河指挥已渡河的部队实行展开。这一决议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为他人和集体利益着想的优秀品质。而刘伯承接受任务后,临危不惧,用竹竿探水,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与团结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俗话说,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形成一个顽强的战斗集体。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人民解放军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兵力对付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在陕北地区,胡宗南率领国民党军25 万人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留给胡宗南一座空城,主动撤出延安,明确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在撤出延安前,毛泽东作出一项重要决断:他和中共中央不东渡黄河,仍然留在陕北。当时,胡宗南大军压境,双方兵力悬殊,毛泽东作出这样的决断,大家都很担心他们的安全。毛泽东对这个决定举出的理由之一是“胡宗南有二十多万人马,我们只有两万,陕北的比例是十比一。这样我们其他战场就要好得多,敌我力量对比不这么悬殊。我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战场就可以减轻不少压力”。[2]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一顾全大局、协同作战的决策是正确的。西北野战兵团撤出延安后,采取“蘑菇”战术,一个多月内接连取得青化砭、羊马河伏击战和蟠龙镇攻坚战三次胜利,把胡宗南部队磨得又累又饿,使胡宗南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不仅使陕北战局有所扭转,也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压力。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顾全大局、团结一致谋胜利的精神,有利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比拼和经济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的较量。

(三)共产党赢得民心,国民党尽失人心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之间相互观望、相互拆台、指挥不统一、作战不团结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1947年傅作义担任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后,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了。例如,1948年1月,华北野战军在涞水围攻傅作义部精锐主力第35 军,我军利用蒋介石嫡系和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抓住时机,给第35 军新编第32 师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李鼎铭师长阵亡,鲁应麟军长自杀。国民党分析此次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涞水附近的蒋系第16 军和第94 军一部都不积极作为,隔岸观火,见死不救,使傅作义部第35 军陷入孤军作战的局面。国民党在分析徐蚌会战原因时,也指出存在这一问题:“会战进行中,我各强大兵团,均因时间、空间上之关系,未能收到切实配合协同作战之效,故终遭匪各个击破。”[5]后来,蒋介石也承认党内派系分歧严重,党纪败坏是国民党全盘瓦解的重要原因。

体系方法的变革、制度规格的创新为国企审计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若想高效落实审计工作,还必须加强专业审计人员的培养。国企审计团队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在职人员思想觉悟方面的管理,保证其专业能力、思想觉悟的与时俱进。其次,结合岗位需求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保证及时进行职业再教育工作,促进整个团队朝着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等方向进行综合化发展,鼓励审计人员加强统计学、法律学方面的分析,以期快速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再者,需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入,提高审计团队的专业性、全面性,保证国企审计能力的大幅提升。国家相关机构需积极联系高校机构,参与审计项目的咨询服务,为整个审计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终,国民党政府陷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境地,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蒋介石政权被扫出大陆,一个没有坚定信仰、没有团结力量、没有注重民生的政党垮台了,其教训值得借鉴。

蒋介石挑起内战,坚持独裁,违背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自然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对。广大爱国学生是同国民政府做斗争的先锋。1947年5月,一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席卷全国六十多个城市,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广大人民的反抗源自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怒。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各级官员在接受日伪投降的过程中,把接收变为了“劫收”,贪婪地掠取财物。连一名国民党接由官员也向蒋介石进言:“象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其结果将使政府“基础动摇,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7]。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用兵屡遭失败后,也不得不承认:“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4]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为了搜刮军粮,不仅按照田亩向农民征粮,除此以外还要“征购”、“征借”。所谓“征购”是强用低价购买农民收获的粮食。“征借”是向人民强迫借一定数量的粮食,规定第五年起分五年还本。在许多情况下,“征购”和“征借”无异于没收。除此以外,国统区农民的田赋、捐税和各种摊派越来越多,在农村征兵拉伕的数目越来越多,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与解放区农民翻身作主人,积极踊跃参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年累月的战争,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反战、厌战的情绪日益高涨,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起义投诚的事件接连不断。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中起义的少将近600 名,起义总人数竟达到118 多万人。

二、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8]。国民党蒋介石丢掉执政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使党员丧失了政治信仰,在精神上缺钙,最终迷失了政治方向。以史为鉴,一个政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方向的指导性和重要性,谨慎防范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凝心聚魂,确保学出信仰、学出忠诚,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二)维护领导核心,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国民党之所以败退台湾,其重要原因在于党内派系林立,不团结不统一,组织机构形同一盘散沙,再加上指挥笨拙,连连失误,造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削弱。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军委主席负责制,形成了稳定的党的最高军事领导制度,确保了部队在党的核心领导下统一行动,最终夺取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一个政党要实现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坚持正确的领导,始终保持团结统一。

当今,国际环境处于多事之秋,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树牢党章意识,强化纪律观念,统一全党意志、统一全党行动、统一全党步调,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论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对党忠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与党同心同德,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党凝心聚魂,齐心协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到成败得失,解放战争的胜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赢得民心,赢得天下。新时代,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尽最大可能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全国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改革创新,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进新征程。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习主席在二零一五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9]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祝颜:共产党何以能PK掉国民党二[J].理论视野,2013(09).

[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69,390.

[3]祝彦:中国共产党何以能PK掉国民党三[J].理论视野,2013(10).

[4]启跃:国民党怎样丢掉了中国大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625,658,104.

[5]李东朗:军队素质、战略计划与解放战争的进程[J].中共党史研究,2009(9).

[6]薛金艳.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政策对政局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7]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88.

[8]谢广生,王永福:创建高校学习型党支部途径初探[J].党史文苑,2015(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

作者简介: 边云霞,汉族,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周洁

标签:;  ;  ;  ;  ;  ;  

试析解放前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及其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