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城关街道顺河街小学 236400
摘 要:语言文化知识博大精深,了解它、理解它并运用它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系列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真正喜欢语言文化,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习作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选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为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现状 结合方式
语言的学习是学好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石,一个人对语言的理解力不够时,他是不能读懂其他学科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到快乐,发现不一样的新世界,爱好阅读,爱好写作。随着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愈来愈受青睐,以下列出其具体的结合方式:
一、解读优美语段,激发仿写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教师通常会遇到优美的语段,即可将这些语段从文章中挑出,进行细致的解读,让学生用心感悟作者的表达。教师用别致的方式解读这些佳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感、欣赏作者的才华,激起学生仿写这些优美辞藻的欲望。这样的方式正是教师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认真阅读感悟文章,并通过仿写优美语段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有阅读与仿写的兴趣,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自然会相应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认真赏读文章,其中有一段优美语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迷惘。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很容易注意到,教师可以布置这一段的仿写作业,结合阅读与习作教学,让学生在全面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引入深意篇章,指导文字点评
文章是一个可意会、可言传的描写实物、表达情感的载体,多读文章使人受益匪浅;同时应注意所读的文章必须经过挑选,务必是恰当有益的作品,避免不良刊物误导读者,造成不健全人格的建立。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慎重挑选读物,推荐独具内涵的书给学生。为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深意文章,指导学生加深对这样的文章的理解并进行文字点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品欣赏水平与写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大量具有深意篇章的引入,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乐意进行较多的课外阅读并偶尔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和生活日记。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及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挑选出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供学生品读领悟。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预留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加深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解析:“这段话以物喻人,体现了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的特征,实质上喻指具有这类品格的人,表达了对像白杨一样的人的赞美。”学生由此根据自己的领悟与教师解析,进行文字点评,将读写结合,增加语文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感悟。
三、概括文章思路,鼓励类比作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框架,作者遵循着一种思路作文,向读者展示自己所想表达的部分内容。小学教师在讲解阅读时应简单概括文章的思路或者请一名学生来概括,让学生明晰作者的写作思路,继而鼓励他们类比作文,学习作者,按照他们的笔法构写自己的作文。概括阅读中的思路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过程,学生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感悟与概括能力。而教师鼓励学生类比作文就是让学生对感悟的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快速地将自己的思考反映到作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感想记录下来,练习写作,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概括课文的作文思路,即:这是一篇回忆文,作者在全文中描述了两个母亲——一个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首先描述自己的亲生母亲,虽然母亲已经去世,但作者一直怀念她,这为作者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奠定了感情基调;而后作者通过摘录的日记、散文描述漫长的散文,表达了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敬意与怀念;在最后一段,与前文相互应,再次点明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思索,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汲取精华自主作文。
四、推荐课外阅读,开展书评活动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大量的优质阅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多的优质读物,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课堂中开展书评活动,让学生以公开说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理解以及自己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在文章中并没有用文字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口述作文的过程,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
例如,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阅读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课本中已有的推荐有《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教师还可以推荐《伊索寓言》《西游记》《爱的教育》《城南旧事》《红楼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并开展书评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
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优美语段,激发学生仿写兴趣;引入深意文章,指导文字点评;概括文章思路,鼓励类比作文;推荐课外阅读,开展书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玉环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2]孙秀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培训,2016,(24)。
[3]李娟玲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学周刊,2017,(03)。
论文作者:范皓月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习作论文; 文章论文; 作者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