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新与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战略_全球化论文

二次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2,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01)03-0043-10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在近年来出现的全球化浪潮中将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新的全球竞争环境中赢得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再铸辉煌,是我国经济在新世纪中持续发展的关键。

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在西方产业演化各阶段特点的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制造学院教授Mike Gregory(1998)认为从1995年开始,西方产业进入了技术与全球化时代。实际上全球化的历程并非是从1995年才开始的,只是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全球化的步伐得到了加速。正如世界贸易总干事鲁杰罗所说:“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人类确实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就经济全球化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2.1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和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1]。

2.2 全球并购案件猛增 根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年发生了12500件并购案,总额达1.6万亿美元,创下了企业并购的历史最高记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500强的排行阵容。这些并购中,强强联合成为它们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发展的一大特点[1][2]。

2.3 R&D全球化,全球技术合作加强 既有跨国公司内部在不同国家针对东道国市场而开展的R&D,也有不同国家公司之间的R&D合作。如1992年7月,美国IBM公司、日本东芝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体,投资10亿美元共同开发新型进程电路芯片,以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竞争优势。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3]。

2.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铺设了全球互联通路 在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T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EDI、电子商务等。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曾说:“在5年的时间里,所有公司都将成为互联网,或者它们不再是公司。”这话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有点觉得耸人听闻,但对致力于国际竞争,放眼全球的大企业来说,并非言过其实。罗兰贝格公司做的一个调查表明,有52%优秀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制订互联网战略视为己任,95%则已把电子商务作为其业务形成的核心部分[4]。这说明企业全球化将会借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而加快、加深。

2.5 发达国家加紧了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的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在国内发展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效率、高科技含量、少或无污染的高新科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

2.6 虚拟制造,虚拟公司等正成为有效利用别国资源、实现全球竞争战略的全球化发展模式。等等。

从制造业全球化的各种表现来看,全球化的主体(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也就是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全球化中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较之发达国家,已属落后,落后必然会损失很多利益。那么,我国制造业如何才能赶上全球化浪潮,如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呢?

3 创新及由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首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在全球化中其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世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生产力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R·索洛和J·肯德里科(J·Kendrick)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索洛根据1909年——1949年的统计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是,在这一期平均为2.9%增长率中,1.49%应归于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要素增加的作用:在同一期1.81%的人均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中,1.49%应归于技术进步,即在生产率的提高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在80%以上[5]。如果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作用较为重要的话,那么,在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技术进步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据有些国家的统计,70年代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中,70%以上来自技术的进步[6]。

然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在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因此,可以说,从科技发明到商业化全过程的创新活动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创新活动的最高层次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实现,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创新活动必须经受全球性的检验。

系统的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比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经济发展的问题。熊比特所说的创新概念包括了下列五种情况:(1)创造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则指出,工业创新包括新(或改进)产品的营销或新(或改进)工艺第一次商业化应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弗里曼更加强调创新的商业活动与实现[7]。

如果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或实现方式)与熊比特、弗里曼创新理论中所描述的创新活动加以对照,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全球化基本上都是组织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过程的本身或结果,如表1。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创新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将创新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加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 两类创新与全球化环境下创新的特点

创新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人们对创新的研究焦点也集中在创新过程上。创新过程在不同技术、经济背景下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技术与市场并不十分复杂的初期,人们重视研究创新过程的阶跃性、创造性、突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二十世纪后期由于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及复杂化,人们开始注意并重视创新过程的渐进性、逻辑性、继承性和学习、积累的进化特征,并更加重视组织整体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对创新过程一般规律与特征的研究的五代不同的创新观点:(1)技术推动论。强调从研究与开发到市场的简单线性递进过程。(2)需求拉动论。强调市场需求引发新设想进而决定研究与开发的作用,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过程。(3)共同作用论。强调研究与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认为创新虽是一种递进过程,但是存在反馈环。(4)综合论。认为各功能组织的并行发展,既与供应方紧密联系,又与用户有良好的关系。强调研究与开发、制造的结合,以及水平联合(如合资、合营)。(5)系统论。认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的过程。强调组织柔性和适应性,强调创新成果的质量等非价格因素[8]。

4.1 一次创新

在二十世纪初期创新理论诞生时,发展中国家处于殖民地及农业时代,工业技术基础极其薄弱或还没有,不具备当代意义上的科技,也就谈不上现代意义的创新问题。因此,早期的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是由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都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

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国)的创新过程模式具有典型的一次创新特征,即始于研究活动,从发明到商品化的过程,如图1。

图1 一次创新过程

4.2 二次创新与后发优势

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广大发展中国纷纷确立各自的工业化之路:一些遭受战争破坏的原发达国家及战败国也急需恢复经济,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这促使人们去考虑一个从未考虑的事情,即后起之国应采取怎么样的创新模式?显然,发达国家的一次创新模式不适合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后起之国。人们认识到技术在经济发展不同程度的国家里技术创新过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一般的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以一次创新过程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过程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一次创新过程,是在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硬件(Hardware)、软件(Software)、脑件(Brainware)、支撑件(Supportare)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引进——技术差距暂时缩小——技术水平停滞在原有引进水平上——差距再次拉大——再次引进”的“马太效应”而进行的创新。吴晓波教授(1991,1995)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建立与发挥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理论,即利用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实现比技术输出国更快的技术发展速度。二次创新不同于一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而一次创新是指主导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技术创新[11][12]。

4.3 全球化环境下创新的特点

在全球化环境下,创新呈现了以下的特点: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活动的国际合作加强,创新扩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由于创新活动主要源于市场拉动或技术推动及两者的结合,因此,在全球化环境下,创新活动一方面要立足于全球市场,另一方面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项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创新,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受外界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干扰,从而能获得预期的效益。而在全球化环境下则不然。如果创新活动不充分考虑全球市场与技术的变化,一项创新成果推出后,很可能马上遭到其他国家更先进的成果的淘汰。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二次创新更要在全球化的基础与背景下进行。为此,提出了以下可供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并揭示了其演进规律。

5 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与演进

5.1 模型

5.1.1 模型的目的与用途 本模型研究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的规律与特点,在体现理论性的同时,突出了具有渐进性与有限范围突变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自在揭示我国制造业面对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及其规律,可为我国制造业有关部门及企业进行有关长期发展规划及参与全球化竞争决策作参考。

5.1.2 建模的方法论体系与基本理论依据 本文认为,二次创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相当长期内谋求发展的主要模式,其出发点应以市场为动力源,二次创新过程应是一个渐进积累与有限范围突变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全球化环境下我国制造业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是一个全球市场拉动型模型,应能体现创新过程的第4代综合论与第5代系统论,结合当前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历史地反映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演进过程。

5.1.3 模型 从上述立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动态创新过程模型。

图2 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及其演进

5.2 演进

二次创新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进化过程,是一个量变与质变并存的多维过程,是一个从原有技术体系向新技术体系“学习”到新、旧技术体系相互竞争和“理解”的非线性过程,也是打破原有技术平衡态到形成新的技术平衡的非平衡过程。

由于全球化浪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要求企业及早地融入全球化环境中。因此,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在遵循二次创新过程的一般进化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了企业如何根据全球化环境下的创新特点与竞争需要,使二次创新过程的进化与企业全球化、参与全球竞争结合起来。

图2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被表示为在全球市场需求与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中,以各类“典型”活动为阶段标志的过程。企业的一切二次创新活动都要审视全球市场与竞争的需要,分析全球科技进步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和把握全球化环境下的二次创新演进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二次创新战略与企业全球化竞争战略。

按照全球竞争的需要,二次创新过程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5.2.1 阶段1

图3 模仿创新

这一阶段始于一个或数个企业引进系统的生产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材料配方、技术标准等,也常包括一些关键设备和样机。该阶段主要工作是:可行性研究、洽谈、成交、将有关图纸资料和设备乃至专业人员引入接受技术的企业。随之而进行的便是根据技术要求进行引进设备与原有设备按工艺进行重组。

该过程以简单模仿国外产品和工艺为基本特点,称为模仿创新阶段。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规模经济性,降低生产成本,并使企业产品的性能,质量有所提高,提高国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达到符合出口要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生产过程,工人熟练程度也会提高,并向设计和研究开发部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反馈信息,提供知识积累。如海尔集团1984年开始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电冰箱,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初期,就属于模仿创新阶段。

5.2.2 阶段2

图4 创造性模仿

国产化过程是新旧技术结构相互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工艺创新为主,以尽可能多地在不失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采用国内已有的原材料、部件,通过国产化,使企业的产品和工艺的设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这一过程以持续引进产品的性能进行工艺创新为主,佼引进技术的质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创造性模仿阶段。模仿的结果是企业能够在不依靠再引进技术的情况下,生产国际同类技术的产品,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

5.2.3 阶段3

图5 改进型创新

这一过程是在国产化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技术积累,逐步形成自我的R&D能力。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通过自主的R&D进行改进型创新。这时的技术要领先于一些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可以到这些国家投资建厂,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生产,也可以在投资输出、技术输出的过程中,扩大关联产品销路。如海尔集团从1992年开始将CAD/CAPP/CAM以及MRPII等技术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中,进行产品与工艺的改进创新,不但摆脱了最初完全依靠技术引进的局面,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使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大洲的多个国家。

5.2.4 阶段4

图6 后二次创新或准一次创新

在本阶段,企业在技术与研发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很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在技术领先国投资建厂,并设立研发机构,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研究与开发,跟踪前沿技术,反馈到国内总部,结合总部的研发力量,进行“后二次创新”或“准一次创新”,并逐步过渡到一次创新。此时,企业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确立了竞争地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有望提高。

这类创新活动始于对国际上的新兴技术甚至是实验室技术的引进或消化吸收,并通过自主R&D的早期参与实现以我为主的对标准的一次创新过程的切入。因此,这类创新又可称之为“后二次创新”或“准一次创新”[5]。

6 我国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1979年至1986年的起步阶段,1987年至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外资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已开业14.5万家,就业人数1750多万人。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列第二位。

但是,外资的介入也对我国民族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一大半来我国投资。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我国的优惠政策,以我国民族工业为竞争对手,通过对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控股性合资,以收购、兼并、在合资中谋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将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制造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企业,甚至沦为其全球战略下从事低附加值加工的车间。目前,跨国公司对我国一些战略性制造行业的侵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传真机和摄像机市场中,外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8%和99%,移动电话机占到80%,大中小型计算机占到75%,轿车占到70%,数字程控交换机占到50%。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三资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亦不容忽视。

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正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目的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抢占制高点。我国也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的经济一体化接轨是大势所趋。制造业的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在21世纪能否继续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动态的角度看,作为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其发展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相宜性。而达成这一相宜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促进企业的二次创新,通过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这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根本出路。

具体可引申出如下的战略对策:

(1)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环境下,树立正确看待制造业的观念。尽管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且在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贡献已由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让位于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但切不可认为制造也属“没落产业”,制造业在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永恒的。制造业既是其它产业的装备部门、基础部门,也是与我们衣食居行休憩相关的部门。没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制造业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事情,制造业仍是极具发展前途的领域,1999年美国的7家制造业公司重新占据了全球10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切实鼓励和加强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众所周知,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发展路子,而只能是在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二次创新,才能后来居上。当然,每个企业都不能停留在“为学习而学习,为引进而引进”上,应根据二次创新过程的规律与特点,制定好发展路径,逐步争取演进到一次创新过程。

(3)在引进中加强对软件的技术引进,提高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战后之所以发展迅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技术,而且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较少引进生产线等硬件设施;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调整技术引进方式的重点,从进口生产线和进口设备,即硬件为主转移到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软件为主的轨道上来。

(4)加快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改变单一出口的国际经营方式,从政策上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今年来,我国企业的出口形势较好,但出口基本上是我国企业从事国际经营的单一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不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技术。

(5)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制造业。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数属于粗放型性质,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将面临不利的影响,加强技术改造是迎接入世与进出国门的必备工作。

(6)要实行企业大联合,以改善规模小,规模优势达不到的局面。制造业是具有规模优势的行业,规模太小,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7)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企业上网,发展电子商务,运用虚拟制造等新型企业运行方式。

(8)加强对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未来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在国际经营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应采取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同时加强培养国内人才。

收稿日期:2000-10-12.

标签:;  ;  ;  ;  ;  ;  

二次创新与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战略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