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鲜活的数学,让思维美丽绽放论文_陈琴

触摸鲜活的数学,让思维美丽绽放论文_陈琴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12)班学生 陈琴

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摘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给中国学生讲同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的,不能灵活应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应用、掌握数学知识。

变幻莫测的排列组合,虚虚实实的几何图形,复杂繁琐的公式定理,逻辑严密的论证解析……数学似乎总与枯燥、深奥联系在一起。一摞摞题库、题海,仿佛思维的“酷刑”,令我们不寒而栗。

其实,数学也有思想和情感。集合论、函数、数列……每一种理论、定理身后,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伟大的数学家康托尔,长期的怀才不遇和内外交困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狂郁性精神病,但他屡败屡战、愈挫愈奋,创造出“人类智慧最高成就之一”的集合论;欧拉线、欧拉示性数、欧拉公式等等,是被誉为“数学英雄”的欧拉留给全世界的宝贵财富……翻开教科书,犹如打开了解数学文化的一扇窗口,一位位数学大师的创造和发现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为那些数学符号注入了灵动的生命。

其实,数学也是一种精神,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凭一己之力能否将滑入水塘的汽车拖上来?排气筒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吊桥设计中吊索的最大张力是多少?……数学的应用是如此广泛,只要我们留意,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气息。学着练就数学的眼光,掌握数学的语言,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思维的花朵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其实,数学就是思维的游戏。在虚实真假之间判断,在因为所以之间求证。可以想象曲线运行的美丽轨迹,可以透视形状各异的三维图形,可以环环嵌入不同的公式定理。拿破仑三角形、莫雷定理……数字和线条所焕发出来的美丽毫不亚于那些艺术珍品,且更带有引人探究的神秘力量。

正如着名数学家L.Felix所说:“数学正在打扮得年轻、美貌,变得更加有用、更加丰产”。数学引导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知识作概括,以哲学思辨、美育熏陶、文学想象形式展示出来的数学是如此多娇、如此妩媚,让我们不得不为之竞折腰。

着名数学家陈省身说:“我们赞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

走进数学,你会发现数学的无穷魅力,更会发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精神;你会真正实现欣赏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更会在诸多大师的激励、鞭策下,勇登数学的科学殿堂。

指导教师:祝晓娟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山西省大同市财会学校 梁根莲

摘要:关键词:情感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形式。它是教师为再现作品的意境,洋溢于讲台的一种感情,教师用自己的这种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感悟,从而去体会语文课蕴涵的情与美,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性,这正是语文课情感教学内涵所在。中国论情感教育情感主导情感主体情感,作为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力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表现形态上,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它往往通过感知而“粘附”于具体的表象之中。情感与艺术作品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关联”。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这种粘连的“表象”,而情感就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有了情感,才能为文艺作品注入“灵魂”,而有了“灵魂”,文艺作品才能实现其在精神世界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育,恰恰是搭建起情感与艺术沟通的一座桥梁,更是让学生的情感触角延伸,触及社会各个层面,从而在学生心里栽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万物皆通,而有了这种情感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乃至于走上社会,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其社会属性的时候,才能触类旁通。而融情感于语文教学中,则是当下实现语文教育效果的最佳方法和最便捷的途径。

1、情感是教学艺术焕发活力的“催化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情感培养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以语言作为中间媒介,通过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来传递带有情感的信息,从而让学生吸收这些信息,通过自我的消化,形成一种潜在的能力。

细细研究这个传递的环节,实际上语言恰恰是传递这种情感的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情感性。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和情感是鱼和水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有了水的鱼才能保持生命,有了情感的语文教育才能焕发出活力。由此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首先要找到情感的出口,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情感的变化,洞悉他们的人生目标以及人生理想。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很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树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乃至于威信。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在这种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为你是最好的。由于有了这种情感上的相通,学生愿意与老师拉近关系,也就更愿意接受老师所传递来的信息。

为此,我们要更加努力,并有“互换角色”的心理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来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于走进他的家庭,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欢呼,鼓励他们记得成功为他们所带来的荣耀,但不能让暂时的成功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要中肯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有了这种最大的情感投入,师生间感情的源泉才能融汇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那些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其作用更为突出。这不难理解,与生硬的理科相比,语文教育是情感因素最为丰富,并让受教者最易于融入其中的一门学科。有了这种情感作为基础,教与学自然会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教学过程,一定是教师情感的自然累积、释放的过程,也是学生受教师情感因素的感染,将情感与知识逐步吸收的过程。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情感控制成为了教学的主导的结果。

那么,主导教学的情感从哪里来?教师的第一情感一定是从教材中来。我们的教材是经过多方挑选、仔细斟酌方才入选的,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美可能是文字的婉转优美或率性力量之美、可能是文章布局谋篇的巧妙之美,可能是文章传递出的普世的价值之美,可能是凝结着先贤的思想之美。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用心去深刻体会教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要用教师自身的知识积淀将这种情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述传达出来,并能营造出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热烈的氛围中,很好地体会、吸收这种情感。而对于情感氛围的把控,就是考验一名教师是否是一名好教师的一把尺子。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如何挖掘兴奋点,如何进行比较,如何发散思维……这些都是要依据课堂的气氛,依据学生的心理感受,随时调整,随时变化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

同时,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能达到情感沟通与情感控制的效果。教师更应该像一名技术高超的厨师,能结合学生的特点,烹制出一道道更适合学生享用的精神大餐。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经典诗歌朗诵会、即兴演讲比赛、文学采风活动、辩论赛、社会调查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能让课堂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的精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会建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养成多维思考的好习惯,让快乐和兴趣成为学习的一种动力。

3、培养学生成为情感活动的主体要想达到完美的语文教学效果,仅靠教师的情感主导还远不够,更要学生作为情感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让情感的作用发挥充分。

归根结底,语文教育是要凭借语言内容的文字容量以及语调的高低,再配以发自内心的表情,进而形成了一种综合的表象,这种表象所传递出来的就是“情感”。

教师的情感迸发了,如何能让学生也感同身受?这就涉及到教  学中的另个一话题情感教育主体。也就是说,学生作为这个主体,如何才能把教师所营造的情感很好地理解、吸收并转化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这和任何认知过程别无二致,学生也要依据自己既往的经验、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考方法来感知、分解并有选择地吸收。

事实上,我们推崇的这种情感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让道理在文字的婉转叙述中清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中“向善”的潜能,唤醒了人性中至纯至美的道义感和道德感;自然一个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也会深入学生的心间,他们更以立体丰满的形象为学生的人生大课堂上了一节“现身说法”的讲座。这些都传递出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观,极易与学生产生心理的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寓情感于教学中的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主流的价值观,尤其是健全的人格作用不可小觑。

4、教学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我们所谓的“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学科本身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总之,融情感于语文教学即: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更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更要摸清学生的情感脉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展开情感教育,这对当前的教育是有着非常意义和价值的。

论文作者:陈琴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  ;  ;  ;  ;  ;  ;  ;  

触摸鲜活的数学,让思维美丽绽放论文_陈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