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诊治分析论文_刘智军1李宏伟2通讯作者李海涛2

刘智军1李宏伟2通讯作者李海涛2

1唐山市第八医院内一科河北唐山063000;

2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北0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诊断及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晨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法:对54例MBP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MBPS分三组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BP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一定关系。采用长效降压药物的非特异性治疗及按时间给药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晨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晨峰;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29-01

正常人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波动。清晨血压波动最大,即所谓的晨峰现象[1],一般情况下,血压的晨峰情况持续大约在4~6h之间。而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出现明显的时辰规律,并和血压晨峰现象相关[2]。本组资料中,对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特点,提高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住院原发高血压患者34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15±73)岁。所有患者均未经过任何治疗。因出现高血压症状而就诊,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所有患者均排除继发性因素导致的高血压,排除有心律失常者,有慢性心衰及慢性炎症及体位性低血压者。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8例。A组患者中,门诊患者7例,住院患者11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09±74)岁,B组患者中,门诊患者6例,住院患者12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14±75)岁,C组患者中,门诊患者7例,住院患者11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17±74)岁。三组患者在就诊方式、平均年龄及男女性别比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可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A组患者用辉瑞制药生产的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日口服5~10mg;B组患者采用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每日口服10mg~20mg,每晚于睡前加服盐酸特拉唑嗪2mg~4mg;C组患者采用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每日口服10mg~20mg,晨起加服尼群地平10mg~20mg。采用瑞士席勒公司BR-102plus型号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上述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监测频率为白昼30min/次,夜间60min/次,记录日间血压(6am~10pm)、夜间血压(10pm~6am)[3]。

13血压晨峰异常判断标准:起床后2h平均血压-减夜间睡眠时的最低血压,该差值如果大于35mmHg者可判为异常[4]。

14疗效判断:治疗2月后,再次行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晨峰下降,低于35mmHg为有效。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简爱诺颜,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压晨峰数值变化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晨峰值比较

22不良反应: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药物反应。

3讨论

有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患者晨起时的收缩压升高的平均值约为14mmHg,最高者可上升达80mmHg。临床将这种血压于晨起后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之为“血压晨峰”(MBPS)[5]。目前尚没有机构对MBPS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生血压晨峰现象的因素比较多,临床医生较为认同的因素有:晨起后交感神经系统得以激活、血浆皮质激素在晨起时浓度为1d之内最高,晨起动脉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等[6]。血压晨峰越严重,即晨起2h后的平均血压与夜间睡眠时的最低血压之间的差异越大,则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也越大,血压晨峰和24h平均血压之间并无直接联系。Kario K,Pickering TG等的研究资料已经证实了血压晨峰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7、8]。基于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之间的关系,临床控制血压变异和减低晨峰程度合理地成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9]。临床较常使用的药物有: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方案以按时间给药的方法[6]。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分别给予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予以长效血压控制药物氨氯地平及长效制剂贝那普利进行非特异性治疗,同时予以睡前加服特拉唑嗪及晨起后加服短效制剂尼群地平的按时间给药特异性治疗方法,患者的血压晨峰均得到有效控制,上述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该种治疗方法确实有效,但本组资料的患者例数国少,尚不能确切证实上述治疗方案在更广范围内的有效性。后续可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力求能有效降低MBPS,降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Giles TD.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events[J].J Hypertens Suppl,2006;24:S11S16

[2]Ishikaw J,Hoshide S,Shibasaki S,et al.The Japan Morning Surge-1 study:protocol description[J].Hypertens Res,2006;29:153159

[3]张维忠,龚兰生,陆华.动态血压参数的短期重复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3739

[4]Kaneda R,Kario K,Hoshide S,et al.Morning blood pressure hyper-reactiv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ve cardiac hypertrophy in a community-dwelling population[J].Am J Hypertens,2005;18:15281533

[5]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87288

[6]黄绮芳,李燕,王继光.血压晨峰[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193

[7]Kario K,Pickering TG,Umeda Y,et al.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a prospective study.Circulation,2003;107:14011406

[8]Gosse P,Lasserre R,Minifie C,et al.Blood pressure surge on rising.J Hypertens,2004;22:11131118

[9]Kario K.Morning surge and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J].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Hypertension,2005;45:485486

论文作者:刘智军1李宏伟2通讯作者李海涛2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诊治分析论文_刘智军1李宏伟2通讯作者李海涛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