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备课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备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全面了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
学习课程标准要把握模块各条“标准”要求。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标准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把握此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课程标准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针对知识技能内容一般有相应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实施建议中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补充活动。
学习课程标准要从“能力立意”,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是以能力要求来构架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选择相对应的知识内容来和该能力的培养相配合。
二、备地理教材
备地理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把握课程框架结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备课时要研究本模块由哪几个单元组成,每单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单元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部分中每一课在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每课教材的结构层次,包括课文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含义;地理图表的内容、作用;怎样由地理现象、地理事实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引出结论。
备地理教材,要细读教材,确定“六点”:(1)知识点,即教材中地理知识的要点;(2)重点,指课文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3)难点,指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容易出错、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比如新教材中的读图、用图能力就是难点;(4)热点,与教材相关的热点问题,如国土整治、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等;(5)能力点,指课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6)思想点,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备地理教材,要精读教材,协调好“八个关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2)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重心,以提高觉悟为归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3)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新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它们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做到地理原理统率地理事实材料,地理事实说明地理原理,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4)课文、图像、作业的关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能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能把教材文字材料与图表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做到图文转换和文图转换;(5)教材主体和“自学材料”的关系。教材主体是必须研习的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阵地。自学材料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6)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非重点,全面而又重点地进行教学;(7)适度与非适度的关系。即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广度、深度和一定的高度,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想学”,会思考,会做人。
教师在备地理教材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灵活应用,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有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2)学生有什么地理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3)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4)学生有哪些地理兴趣、爱好亟待激发,以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5)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6)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7)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总之,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考虑学生的发展,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四、备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以下地理课程资源。
1.媒体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收集和整理,是地理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广泛收集利用地理教学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之初可以提供符合条件的节目名单或网站信息名称,让学生收看、搜索。
2.社区生活信息。社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鲜活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不同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和环境状况,结合教学目标,开展野外考察、调查实践活动;利用社区发展的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充实备课素材。
3.有关地理课程资源的教学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地理教学用具也越来越丰富,如教学多媒体光盘、课件、地理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等。在教具的使用上,要体现现代化,也要体现经济实用、合理的原则。
4.人力资源。第一,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智慧共享,提高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第二,学生在人力资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教师应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
五、备地理教学方法
备方法是地理备课的重要环节。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使之整合为有效的教学。
1.备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激活,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教师能力水平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备方法要注重学习方法。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探究分析——指导学生学;④学生独立学习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备课时,教师要重视地理学习方法自身特点与内容,体现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差异性以及人地相关性,突出地理思维方式;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价值取向和基本模式,根据其特性和具体的地理学习任务,吸收其合理成分,正确选择,合理搭配,整合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3.备方法要灵活开放。课堂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采用讲授、观察、讨论、参观考察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