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人物浅析论文_庄怡宁 李雅茹 杨逸帆

悲惨世界人物浅析论文_庄怡宁 李雅茹 杨逸帆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 大连市 116000)

摘要:法国文豪雨果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悲惨世界》用史诗般宏伟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广阔场景,从军队到监狱,从修道院到贫民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法国社会变迁史。两百多年以来,《悲惨世界》魅力不减,雨果在书中提到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依旧是人们热衷讨论的社会问题。此外,《悲惨世界》还被改编成音乐剧常年上演,于2012年改编为电影获得一致好评,再一次展示了《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的力量。《悲惨世界》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塑造了鲜明经典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悲惨世界》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感受《悲惨世界》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冉阿让;芳汀;珂赛特

1.冉阿让的形象分析

冉阿让是书中的主人公,也是广大底层人群的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工人、苦役犯、市长等多重身份,其思想经历了淳朴善良到鲁莽愤怒,在神父的感召下恢复善良并一生行善,成为人们眼中的圣徒。雨果在他身上寄托了最耀眼的人道主义光辉。

冉阿让原本是一个朴实的树枝修剪工,为了自己的7个饥饿难忍的外甥打破了面包店的橱窗,为此付出了19年监狱生活的代价。残酷的监狱生活折磨他的身体,腐蚀他的思想。冉阿让变得憎恨社会,想要报复世界,他一再越狱进行反抗,认为人类文明像一座金字塔一样在压迫他,他变得危险粗野。

出狱后的冉阿让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善待,一张黄色的身份证让他饱受屈辱,工资只有别人的一半,甚至想谁在旅店的马厩都不被允许,狱卒仿佛如影随形。这进一步加速冉阿让思想上的危险倾向,他想要报复社会,甚至可能选择作恶。这是这个社会对冉阿让的不公和压迫,产生这种思想的冉阿让毫无疑问是这个社会的逼迫。这也将成为冉阿让自己的悲剧,善良的天性在重重压迫折磨下泯灭,成为一个恶徒。

然而在冉阿让命运的转折点上,出现了米里哀神父。他热情地接待了冉阿让,称他为自己的兄弟,并让他住在自己的隔壁。然而思想上处于激烈矛盾中的冉阿让选择了作恶,偷走了米里哀神父的银餐具,在被警察抓捕后,冉阿让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要在监狱里度过,没想到米里哀神父宣称银餐具是自己送给他的,并嘱咐他遵守承诺,成为一个好人。仁慈的米里哀神父救赎了冉阿让的思想,从此冉阿让成了终身行善的好人,完成了神父的嘱托。米里哀神父的感化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残酷的不通人理的法律并不能拯救人的灵魂,反而可能扭曲人的思想,使之成为更危险的悲剧。

被感化的冉阿让脱胎换骨,成为受人尊敬,乐善好施的企业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的良知一次次面临考验,在沙威怀疑他的时候依旧选择抬起马车救起割风老头,在类似自己的无辜者被抓后选择站出来为其脱罪,在芳汀身亡后照顾孤儿珂赛特数十年,最后为了不连累女儿独立离去,展现了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的圣徒形象。

同时在多年的逃亡生活中展现出冉阿让在底层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巧妙地摆脱沙威的追捕,伪装身份接走珂赛特。正如书中所言“冉阿让有这样一个特点,可以说他身上有个褡裢,一头装着圣徒的思想,一头装着苦役犯的惊人才能。他掏哪头行囊,要视情况而定。

2.芳汀的形象分析。

芳汀的命运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她是一个美貌的工厂女工,书中形容她的嫁妆是珍珠和黄金,只不过珍珠长在嘴里,黄金长在头上。年轻貌美的芳汀也有天真和贪图享受的一面,被逢场作戏的富家公子所骗,生下了女儿珂赛特却被抛弃。为了付女儿的生活费她不断工作却被客栈老板不断欺骗敲诈。尽管芳汀性格里有贪图享乐的一面,却为了女儿放弃一切,拔掉了牙齿,卖掉了头发。尽管如此却依旧没有摆脱自己的悲惨境地。好事者揭发她有女儿的事情让她失去工作,最后只能沦落风尘。

在生活不断的折磨下,芳汀由原来的乐观开朗,逐渐变得筋疲力尽,失去生活的希望,最后放弃尊严。被社会所唾弃的她同样对社会产生了无尽的怨气与憎恨。甚至将这种憎恨转移到工厂主冉阿让身上,在冉阿让帮助她的时候做出唾弃的反映。

芳汀的悲剧是女性悲剧的缩影,不但要面临着生活经济上的压力,还要被严苛的社会道德所压迫,成为社会所唾弃的人群。世界对她的恶意也让她怨怼社会,在被冉阿让救助之后则恢复了她原先善良乐观的天性,但没有等到女儿到来却病死了。

3.沙威的形象分析

沙威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狱卒形象,同时又极度遵守社会规则。他对待罪犯毫不留情,不相信曾是苦役犯的冉阿让会改头换面,为此他追捕冉阿让数十年而不放弃。他对底层人民毫无同情心,对待芳汀十分野蛮,甚至不顾芳汀死活。他对待市长和其他官员则是绝对的尊重,他近乎严苛地遵守法律规则,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作为一个警察,沙威是十分合格的,他忠于职守,坚定地维护法律,为人清廉,毫不徇私,甚至在以为自己判断失误的时候主动请求惩罚。这也是沙威的悲剧。

沙威出生于监狱,他的父亲是苦役犯,母亲则是替人算牌的流浪妇女。对于出身的自卑和厌恶让沙威强烈希望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员,对社会阶级的无条件认可,以及对于不合理法律的盲目崇拜,导致他泯灭了人性。当最后对自己坚信的一切产生疑问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

参考文献

[1]《悲惨世界》雨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6月

[2]《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论文作者:庄怡宁 李雅茹 杨逸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悲惨世界人物浅析论文_庄怡宁 李雅茹 杨逸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