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鹏[1]2003年在《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形式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核心,在《形而上学》中,他曾明确宣称形式是第一实体。本文重心不在于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观前后演变的内在线索,而是要着重讨论其实体学说中的形式问题。我们将结合“拯救现象,建构知识”这一希腊本体论哲学的主题来展开我们的讨论。因为形式作为个体的内在本质而保证了万有的实在性,现象由此而得到了“拯救”;形式作为定义所要揭示的对象,又成为知识建构的基础。所以,形式乃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解决上述历史难题的关键所在。 除前言外,本文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从哲学史的角度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形式理论提出的原因及其任务;第二章从横向角度清理出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的四个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第叁章从纵向角度揭示了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地位,以上两章构成了本文的主体部分;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理论作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它在解决实体与知识间矛盾上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徐开来, 刘玉鹏[2]2003年在《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文中认为形式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等同于"其所是的是",又认为形式是"这类",是一物"内伏的是因",是最高目的。理清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这些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其实体学说的关键。
刘玉鹏[3]2008年在《论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地位》文中研究指明形式承担着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拯救现象,建构知识"的历史任务。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宣称形式是第一实体。本文将从形式与质料、形式与个体、形式与定义,以及形式之为第一实体等方面,来考察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地位问题。
丁宁[4]2007年在《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主要体现为关于实体的学说。由于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都谈到过有关实体的思想,而且有所变化和发展,那么怎么来理解他在两者中的实体思想及其关联呢?我们知道,他在《范畴篇》中把实体理解为个体存在物,而个体存在物包含着两方面的属性:一、个体物的感性确定性;二、个体物的个体性。这样,《范畴篇》中的实体思想就分解了,它内在的包含着的本质、形式也就呈现出来了,这恰恰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强调的思想。其实,个体物的本质、形式是内在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它是个体事物作为存在的那个“何所在”,它本身是一个生成性的境界,不能把它作抽象化的理解。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就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全”,同时它也是一种具体性。后世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还是沿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来的。到了黑格尔这里,他通过发展的观点彻底地把实体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出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开启了另一个路子,但仍然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通过时间的视域把超越的世界开显了出来,从而也实现了哲学的理想。
陆杰荣, 牛小侠[5]2008年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王明宇[6]2013年在《论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哲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多门科学学科的开创者。在生物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的博物学家,他对动植物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写作的生物学文章占其全部学说的四分之一之多。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关系、目的论思想体现的生物哲学意义、以及叁段论逻辑理论对生物学知识论证的联系、分类思想与物种划分方法等不同侧面的探讨,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中的哲学思想。
陈乐歆[7]2014年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对其实体理论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实体学说作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原创性的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成为对存在者的解释的根基。本文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运动对于实体的意义,将实体学说的本质解读为实体在运动当中如其所是的那样显现,并从这种显现当中重新看待实体的形而上学意义。本文主要结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当中相关章节,分析和讨论潜能和现实同运动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揭示出逻各斯作为言说和精通的本质,并在逻各斯的这一本质当中讨论在运动当中自我显现的实体的形而上学意义。本文除序言外共有6个章节,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本文当中所讨论的主要概念的基本意义,比如实体、运动、潜能和现实等。第二章是为了引入现象学的讨论而做的准备工作,这个部分主要澄清以下问题,即潜能和现实如何在直观中同运动相关联;它们同逻各斯的关系及亚氏对存在者不同意义的总结。第叁主要探讨两类不同的潜能,即主动和被动的潜能,以及潜能作为出离和返回的意义,以此强调实体在运动当中的敞开状态。第四章讨论实体的这种敞开状态的含义,即由作为言说和精通的逻各斯所摆置的实体的到来。第五章围绕亚氏《形而上学》第九卷第叁章当中亚里士多德同麦加拉学派关于潜能的实现的争论入手,澄清潜能的现实性的含义,并在这种争论当中突出亚氏实体学说自身当中的巨大张力,即实体在自身当中立身的自在性同其在运动中在场的基本特性之间的张力,从而表明亚氏哲学自身当中存在的某种分裂的可能性。第六章讨论实体学说在后世的研究当中必然地导向对于本质的摆置和研究,从而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的古老的地基。这一章所讨论的内容突出了现象学的解释方式同传统哲学立场的差别以及这一差别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现象学的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对部分古希腊原文的重新解读,将一些在传统翻译当中被忽略的细节展示出来,从而突出实体在运动当中自我显现的核心观点。在这种对部分细节的重新解读中,也发现了亚氏哲学中存在着实体基于运动的理解和基于形式的理解之间似乎存在的难以调和的张力,这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王大帅[8]2016年在《作为本原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中实在者与被理解者的差异》文中指出本文意欲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中,形式到底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这一问题在《形而上学》B卷中以一种更为原初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本原是普遍的呢,还是像个别事物一样?由此出发,本文在引言中将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勾勒,并论证了在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中“本原”、“实体”和“形式”叁者的内在同一性。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不同文本的考察证明了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同时存在着对普遍性和个体性这样一对矛盾着的维度的诉求;并进一步发掘了这对矛盾在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中的深化:作为存在之本原的形式一方面被亚里士多德规定为个体的,而作为认识之本原它又在普遍性方面有所担当,这样就造成了第一哲学中所谓的“实在者与被理解者的差异”。为了化解这一差异,在第二章中本文通过论证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作为存在论和神学的统一进而发现:作为形式而存在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存在方式;形式虽然是个别的,但其存在方式因其首要性而保证了普遍性。
谭晓丽[9]2011年在《语言理性的揭示与运用——简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语言学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性与非理性由语言决定,符合某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学及语用学等基本原则的话语,对于其使用者来说,就是真理,就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事实说明,语言的"语法"对于事件或生活方式具有构成意义,语言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运用语言理性创造出来的一部杰作。在这部着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语言理性的基本原理,并且把该原理运用到创作实践,批判性地综述了哲学史各家学说,提出和论证了实体学说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充分显示了语言理性的公用效力。
陈绿洲[10]2013年在《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发展》文中提出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题。亚氏的全部形而上学思想都围绕着实体而展开。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实体学说的考察。亚氏先对实体下了定义,继而以此规定第一实体的本质,最终探究终极实体。在这整个思想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重大的转折。亚氏对实体的思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识思路。
参考文献:
[1]. 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形式问题[D]. 刘玉鹏. 四川大学. 2003
[2]. 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J]. 徐开来, 刘玉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论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地位[J]. 刘玉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D]. 丁宁. 吉林大学. 2007
[5].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J]. 陆杰荣, 牛小侠. 学术交流. 2008
[6]. 论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哲学基础[D]. 王明宇. 山东大学. 2013
[7]. 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对其实体理论的意义[D]. 陈乐歆. 复旦大学. 2014
[8]. 作为本原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中实在者与被理解者的差异[D]. 王大帅. 中山大学. 2016
[9]. 语言理性的揭示与运用——简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语言学方法[J]. 谭晓丽.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发展[J]. 陈绿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