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传奇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_天池论文

地方风物类传说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物论文,教学策略论文,课程论文,价值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方风物传说,也叫山川风物传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类,以情节曲折生动、充满神奇想象的故事说明某一地区名山大川、著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的由来、命名与特征。苏教版三年级的《日月潭的传说》就是一篇解释台湾著名风景日月潭来历的风物传说。本人以此课为基础篇,同时拓展阅读了《日月潭》、《天池》、《崂山》三个绘本,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地方风物类传说的特征

      1.传说故事的附着性。地方风物传说以某一特定地方的地名、地貌特征为反映对象,故事往往发生在固定的地点,流传在一定区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传说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事物做依托,或历史人物,或山川风物,或名胜古迹,或文化创造,或动物植物,或风俗习惯等等。传说的创作者往往根据一定的附着物想象构思,形成关于各种人物和事物的优美的解释性故事。”传说的内容虽然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

      2.结构线索的稳定性。地方风物传说开头的引子部分常以简洁的语言,引出地方风物的地理位置,描述其状貌特征,引起听众的期待。中间主体部分围绕着地方风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增强其艺术感染力”,以虚构的故事、优美的传说解释其由来、变迁的过程,结尾部分“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点出其名字的由来。这在整体上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线索。

      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地方风物传说把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加以神奇化,给这些山川、人物、风情涂抹上一层神奇浪漫的幻想色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以充满魔幻的形式传达人们的心声,满足民众的美好愿望。

      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类型化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其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这种个性鲜明而又单一的人物形象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特别受到儿童的喜爱。有些传说往往同远古时代某个英雄的业绩相关联,山水景观往往就是这位英雄的某一次具体业绩造成的结果,契合了儿童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本课学习的三个传说都属于英雄传奇类故事。

      5.传播方式的口头化。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主要靠人们的口传心授播布民间。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口头语言的原始风貌,语言清新质朴,浅显流畅,多用简练朴素的白描手法,特别适宜讲述。

      二、地方风物类传说课程的价值取向

      1.道德传承功能。地方风物传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浪漫想象,充满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以虚构的传奇故事寄寓了多重而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铭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它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

      2.文化浸润功能。地方风物传说的深层结构中,常有特定的民俗传承贯穿其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从心底流露出的文化倾向,深深地蕴藏了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的深厚感情,有利于儿童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涵养身心,从字里行间升腾起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3.审美体验功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物传说在描述景物、叙述故事、解释风俗时,语言来自于生活,吸收了当地的俗语、谚语,生动活泼,充满了乡土气息,儿童听来倍感亲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儿童易被故事牢牢吸引。故事表现了民间英雄的勇敢与智慧,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大都有圆满的结局,符合儿童的心理预期。

      4.语言发展功能。地方风物传说明白晓畅的口语表达风格、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基本稳定的结构线索和叙事方式、鲜明而又单一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所以传说的教学一般都设计了复述故事、讲述故事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积累和内化语言。

      三、地方风物类传说的教学策略

      (一)品析人物形象,发现共性特征

      《日月潭的传说》中,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恶龙,最后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边。《天池》中,生活在长白山上勇敢的小姑娘日去纳为了扑灭大火拯救百姓,先后求助于风神、雨神、雪神,最后在天帝的帮助下扑灭大火保护了家园。《崂山》中,大智、大勇兄妹俩,求教于众人学得本领增长了神力,历尽千难万险,最后战胜了兴风作浪的大鳌鱼。三个故事都塑造了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抓住具体的词语、句子用心品读,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一找传说故事中除了主要人物,经常还有哪些人物?思考他们与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完成下表:

      

      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发言人汇报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达成了以下共识:作恶者是人类灾难的制造者,让百姓的生活陷入危难之中,它们有神奇的法力,难以被制服。为了拯救民众于苦难,主人公踏上了艰险的英雄旅程。作恶者最后都被英雄战胜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帮助者要么是智慧的老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动物,他们或者给处于困境中的主人公传授方法,或者给主人公以某种暗示,或者透露克敌制胜的秘诀,等等,总之为主人公最后战胜邪恶力量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或帮助。

      (二)感受曲折情节,练习讲述故事

      1.从整体入手,会概述故事。初读《日月潭的传说》,带领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提供一组词语: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冒着危险、降伏恶龙、化作青山。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词语的画面感,读出词语的味道。一组词语就是一个故事,指导学生用上面的词语,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天池》和《崂山》让学生自主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语概述故事。

      2.从细节入手,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1)引导示范,教给方法。

      先细读《日月潭的传说》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一筹莫展”和“挺身而出”。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能反映人们一筹莫展的句子,展开想象:人们“一筹莫展”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嘴里可能还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皱着眉头、不住地唉声叹气、一脸焦急、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不住地搓手、急得直跺脚等。接着理解“挺身而出”的意思,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对一筹莫展的人们说些什么,他们的母亲如果出来阻拦,他们又会对母亲说什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纷纷以大尖哥和水社姐自居,发言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读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勇气和信心。

      然后,老师带上表情和动作绘声绘色示范讲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人说:“恶龙躲在潭底,潭水深达千尺,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才能战胜它们。”还有人说:“恶龙修炼千年,都成了精了,非常凶猛,它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可到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金斧头和金剪刀呢?有的人眉头紧锁,不住地唉声叹气,有的人不停地搓着手,走来走去,还有的人急得直跺脚,自言自语:这可怎么办呢?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对大家说:“我们愿意去降伏恶龙!”他们的母亲连忙上前劝说道:“孩子,恶龙凶狠残暴,此去凶多吉少,还是别去了吧?”大尖哥和水社姐坚定地说:“娘,总得有人去啊,为了让大家能重见光明,我们甘愿冒险!”让学生认真倾听,比较老师讲的故事与课文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老师添加了很多内容,有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启发学生总结出把故事讲生动、具体的办法: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

      (2)运用方法,合作练习。

      《日月潭的传说》第四自然段由学生自己来讲。先概括这一段写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做的哪两件事(艰难寻宝、激战恶龙),再让学生从第四自然段中选择其中的一件事用心读,抓住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展开想象,试着把这件事讲具体、生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讲故事,感觉有难度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讲:

      艰难寻宝:阿里山由连绵起伏的18座大山组成,山势险峻,荆棘丛生。一路上,他们不知道翻过了________,也不知道趟过了________,不知道斩断了________。饿了就________,渴了就________。他们的脸上________,身上________,脚上________,真是吃尽了________,终于________。

      降伏恶龙:那真是一场恶战,只见________,只听________,最后________(张开血盆大口猛扑纵身一跃躲过伸出利爪一闪一扫跳开趁势举起)

      在每个学生都自主练习过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故事,其他人做导演,帮他设计台词和动作,小组排练后,全班交流展示。

      (3)迁移方法,练习巩固。

      运用习得的讲故事方法,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天池》或《崂山》中的一个片段,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三)发现结构线索,用结构讲述故事

      1.默读三个故事,梳理故事情节和传说的结构,自主填写下表:

      

      

      2.体会情节的曲折生动。先组织全班交流表2,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传说故事的起因都是邪恶力量出现,老百姓遭遇了困境,生活陷入困顿。故事的经过都是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主动请命,历尽艰险,寻找宝物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从而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或者是寻找到了制服作恶者的办法、宝物。接着与作恶者展开激烈的搏斗,取得了胜利。故事的结局都是有些人或事物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景点。

      接着带领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让学生思考:能否去掉“寻找帮助(或者寻找方法、寻找宝物)”这个环节,让主人公直接与作恶者交战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表示不能去掉。寻找的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主人公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千辛万苦,正是由于他们经受住了种种磨炼,才获得法力(或宝物),也就是获得了自我成长,“寻找”的过程就是他们由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这样的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如果去掉的话,故事就没有那么吸引人,而且主人公也不可能具备战胜作恶者的力量。

      3.发现地方风物类传说的基本结构。组织交流表3,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三个传说的引子部分都是介绍景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主体部分都是讲述一个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确证部分解释景点或事物之所以这样命名的缘由,都是按照“谈景点—讲故事—释命名”的方式讲传说故事的。

      4.发现地方风物传说结构上的奥秘,帮助学生更好地讲故事。从故事中提炼、总结出传说的情节特点和基本结构,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从三个故事中选一个,练习把整个故事讲述下来。

      (四)化用结构,创编故事

      1.回忆自己身边的传说故事。邳州(在江苏省邳州市上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说说自己知道的当地民间传说故事。

      教师介绍:邳州有个镇叫铁富镇,铁富镇名字的来历和艾山上铁佛寺有些渊源。关于大铁佛的来历,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同学们可能没有听说过(课前做了调查,由于这个景点离市区比较远,这个班里只有一名学生知道这个传说,让那个听说过的同学暂时先保密)。接着教师出示故事的开头:“邳州有座著名的铁佛寺,寺里端坐着一尊巨大的铁佛……”下面的情节由学生编。

      2.指名交流编写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山川风物类传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结构评价。

      3.总结提升,拓展阅读。我们祖国的每条河流、每座大山,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些从大山、大地、大河里“长”出来的民间故事,能让我们从源头上找到炎黄子孙的根。推荐阅读一套绘本《中国山川故事》。课后搜集邳州的口头民间传说,录音上传班级QQ群交流。

      民间文学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迷人世界,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师从地方风物类传说入手,发掘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语言规律,引领学生走进这片丰沃的田野,认识祖国河山的灵魂,触摸民族脉搏的跳动,从源头上认识祖国的河山,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并接受英雄的感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险阻,做有根的中国人。这种教学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标签:;  ;  

乡土传奇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_天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