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音乐_音乐论文

论现代音乐_音乐论文

简论现代音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二十世纪,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了现代音乐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音乐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个性化,创作上一些新技法,新体系的产生标志着新音乐时期的到来。

在这个时期,沿着传统音乐的道路发展的新的类型或流派的音乐创作影响依然是大的,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闻名全球且不待说,他作为慕尼黑“巴哈学会”的领导人,为纪念巴哈的活动,创作了一部宗教轶事题材的舞台表演作品《卢卡斯的受难》在演出时引起了轰动,奥尔夫主要从事音乐戏剧作品的创作,一生创作了各种形式、体裁的大量作品,他的音乐在德国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的歌剧《聪明的姑娘》在许多国家的歌剧院中成为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之一,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德国音乐家行列中的一员。

和奥尔夫同时期的另一位德国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卡尔·霍勒(Kar Huder 1907-),从一九五四年起任慕尼黑音乐学院院长,一直到一九七二年退休,他作为以器乐曲创作为主的作曲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擅于运用复调手法,和声富于色彩感,具有印象主义音乐情趣和富于想像力的配器技巧,他的音乐和传统有着深厚的联系。如他一首很受欢迎的管弦作品《斯维林克——变奏曲》是一部富有表情而具有新颖风格的作品。

享策(Hans Wernle Henze 1926-)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上乐坛的另一位德国著名作曲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让自己受某种特定的音乐倾向来束缚,能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享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一九七三年创作的《特里斯坦前奏曲》是一首代表作。《慕尼黑日报》在评论中说:“享策是当代一位最重要的世界著名作曲家”。

这种沿着传统道路发展的情况,在西方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如在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开始创作活动的埃德加·瓦列斯(Edgasd Varede 1883-1965)和哈里·帕奇(Harry parteh 1901-1974)和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 1900-)科普兰虽然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也写过几首十二工音技法及序列音乐作品,但他大部份作品是以传统原则和用美国风格等写成的。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曾大胆地动用了爵士乐曲音调,并普遍应用复调,复节奏的手法,技巧地处理循环形式,他的《墨西歌沙龙》风格鲜明、很有特色。《比利小子》是科普兰发挥他的特色达到极致的作品。另外还有沃尔特·辟斯顿(Walter piston 1894-1976)、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ein1918-),威康·舒曼(Williar Schumani1910-)以其流畅的旋律和通俗易解的音乐语言,是具有美国特征的严肃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在前苏联(俄罗斯)有影响的作曲家谢尔盖·普罗柯菲耶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作曲手法风格新奇善变,是一位不随波逐浪、始终基本保持自己风格的作曲家,代表作有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另一位重要作曲家德来特里·底未特烈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Dimitretch Shostakovitch 1906-1975)是一位二十世纪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主要是交响乐)旋律宽广激越,粗犷宏伟,有强烈的对比情绪,只交响乐就写了十五部,其它形式体裁不计其数。著名的影响大的作品相当多。

处于二十世纪社会历史中,随着人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张扬,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音乐文化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西方,表现为几百年来的形成的音乐艺术、原则、规范如调式、调性、形式结构,音乐语言等发生了动摇和解体。各种形式音乐、流派、体系、主义纷至沓来,与前面所说的现代音乐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冲破传统,否定传统的音乐流派、体系称为现代派音乐,或称为是先锋派音乐加以区别。现代派音乐出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方法和理论体系,对现代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理论体系

勋伯格(Arnold Schoennhe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花费了许多年时间创立了一种摆脱调式性作用的音乐构成新方法,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调性音乐的束缚,确立了十二音作曲法。使序列音乐作曲技法成为本世纪影响最大的创作理论体系。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奥地利),威伯恩(Anto Webern 1883-1945奥地利)则加以继承和发展,被人们誉为“新维也纳乐派”。在勋伯格那种表现“心灵世界”的音乐中,渲染着紧张、恐惧的气氛,反映出一种悲观变态倾向的音乐风格。他的《钢琴曲五首》、《一个华沙的幸存者》等作品,运用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技巧,是具有高度表现力的优秀作品,人们评论说,从有调性到无调性的变革是人类音乐史上最本质、最深刻的变革。

二、亨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体系

保罗·亨德米特(Bavl Hinenith 1895-1963)德国作曲家、理论家。音乐理论界公认亨德米特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即成为现代音乐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企图将中古时期,巴赫时期的音乐特点溶合于现代作曲风格之中,以对抗后期浪漫主义和序列主义、偶然主义等各种无调性的音乐,建立了在音属关系的基础上的作曲理论(大约在一九二七年左右形成)是二十世纪又一新的创作体系。亨德米特体系虽然背离了传统大小调体系,但音乐却还是有调性的(广义的调性),但完全否定了传统和声理论中三度叠置构成和弦,和弦可以的转位及变化和弦等和弦这几个基本原则。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系统的和声、旋律对位理论。而这种理论技术不但能在创作中运用、实践中验证,还能用来分析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各种音乐和现代极其复杂的音乐,包括十二音乐序列音乐。亨德米特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钢琴曲《调性游戏》等。

三、梅西安作曲技法理论

奥尔维尔·梅西安(Olliirer Messien 1908-1992)这位法国作曲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作曲理论,但欠完善。梅西安的音乐个性鲜明,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这主要是运用了构成他的创作技法。

1、有限移位模式、或称有限移位人工调式;2、特性和弦;3、特殊节奏、4、序列音乐手法(全面控制的整体序列音乐),另外,他还把鸟鸣声作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的一个方面。重要作品管风琴曲《天国的盛宴》,交响曲《图伦加利拉》、《鸟的苏醒》等。

梅西安的作曲理论体系虽不够完备,但却是很有影响力,他的许多学生如斯托克泰森(Karheiinz Stochakusen1928),彼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0-)等人都是50—90年代驰名世界乐坛的著名作曲家。

四、其它音乐流派

在二十世纪某段时期产生的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流派,大多带有探索、试验性质,缺乏稳定性。它们的创作实践、主张、方法可以看作试图通向未来音乐世界而开辟的一些道路:

整体序列主义。这实际上是勋伯格十二音序列作曲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偶然音乐。这种音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的乐谱是大致的,演奏者可以随心所欲想象和发挥,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ihn Cage 1921-)所创立。

电子音乐。二十世纪现代作曲大师们进一步发掘了乐器、人声的非常规音响。也将噪音纳入音乐之中,一些作曲家认为音响资源已被开掘殆尽,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电子音乐实现了这个愿望。电子音乐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到六十年代,电子合成器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电子音乐制作手段进一步多样化。法国的皮尔·歇弗尔(Pierre Schaeffer)和德国的赫伯特·艾默特(Herbeit Eimeit)为电子音乐的创始人。

概念音乐。概念音乐是指对音响的感觉和听觉加以构思和描述,但不在乐谱上用音符呈现出来,而是激发听者的想象力、构造力,作曲家应有的职责全部转嫁给听者。斯托克豪森的钢琴曲《一周间》就是这样的作品。

环视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繁花似锦,标新立异的流派之多不胜枚举。

中国作曲家也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方面引进外来机制相呼应的形势下,以现代的作曲技法进行研究借鉴,灵活地运用了包括十二音序列技法等创作出了一批新作,这部份作曲家对以往的创用方法,音乐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在创作上进行各种探索。如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牵牛花》、《第二弦乐四重奏》,朱践耳的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乐》、《第四交响乐》,都是颇有新意的好作品。特别是作为“新潮”音乐主流的一批有为的中青年作曲家群体在音乐领域更大胆的探索,他们的作品音响之怪异、节奏之复杂,章法之越轨,都是中国音乐创作中从未见过的。这个群体的代表作品如谭盾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第三交响曲—长城》,翟小松的《山歌》、《Nong Dong》,叶小钢的《八匹马》、《西江月》,杨立青的《山歌与号子》等发挥了创作主体意识,深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发扬民族精神等许多方面。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音乐院校中涌现出了被称之为“新生代”青年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在探索运用各种现代流派作曲技术过程中体现了革新、发展的创造思想,以及意念上民族的回归精神,在创作的思路上,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音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现代派音乐,特别对于勋伯格所创始的十二音音乐从它的产生开始赞扬与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还有待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和历史作出公正的评论。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一九九六年十月修改

标签:;  ;  ;  ;  

论现代音乐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