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吸引华侨情报的基本思路_国际人才论文

上海吸引华侨情报的基本思路_国际人才论文

上海吸引海外华人智力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外华人论文,上海论文,智力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人才流出与流入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后,大批人才流向发达国家,这是无法挽回的普遍现象。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有的人想出国深造,谋图发展;有的人愿在国内创业,同样事业有成。我们不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并不一定都会“流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会流回。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培养的人才给了发达国家,这是很不公平的事;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发达国家用每年几十亿的奖学金、助学金,培养外国留学生,最终他们能留住的毕竟只是一部分人,其余的留不住。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流出的人才是“毛坯”,回来的是“成品”、“精品”,所以谁赢谁亏还很难说,谁能最终吸引这批人才,谁吸引的人才多、质量高,谁就赢。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人才外流及其逆转》一书的序言中说:“我们不必把海外的印度科学家、技术人员、医生和专业人员看作是借出,而应把这看作是一种投入。”

堵截之法不可取,“回来易,出去难”,非但不能抑制人才外流,相反,倒抑制了人才回流。正确的导向,应该是坚定地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来去自由。

——国内人才与海外引进人才的关系

国内人才长期在本国、本地、本系统、本单位工作,熟悉内情,经验丰富;海外人才熟悉国外情况,知识新、技术新,两者结合能达到优势互补,他们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使用上、待遇上,不能以是否留过洋为依据,采取差距过大的两种标准。否则会造成心理隔膜和心理冲击。决定待遇高低,主要看能力和贡献。我们至所以给予海外回来的高层次人才以高待遇,并非因为出过国,留过洋,而是因为他掌握了世界最新的高技术,或具有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能力,能为企业带来高效益。同样,国内能力强、贡献大的人才,在待遇上也要加大力度。要告诉国人,现阶段对海外引进人才在待遇上采取倾斜和优惠政策,是从国家和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的,也符合每个职工的利益。今后改进的方向应按国际惯例,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引资与引智的关系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因此引资和引智两者都重要。但引智比引资更为重要,印度一些学者认为:“有时,一个国家可以不利用外国资本,但却不应忽视外国技术、知识和观念”。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重引资、轻引智的现象,认为引资能立显效果,而引智短期内非但没有效益,还要付出。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二、引才之道:贵在重用

吸纳海外学人,当然要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待遇,但是更重要的是安排好他们的工作,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便于充分施展才华。许多回来的留学生都表示,他们在国外几年奋斗赚了一点钱,积了一点钱,他们大都体谅国家的困难,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方面不会过高要求,他们说,如果追求享受,就不回来了,回来主要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事业发展。有的留学生回来后又走了,其原因主要也是因为工作不称心。

对回国人员首先在政治上要信任。1992年小平同志说过:“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出通知:“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所有在外学习的人员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他们回来”。“对在国外说过一些错话,做过一些错事的一律不予追究,即使参加了反对中国政府的组织,从事过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人员,只要他们退出这些组织,不再从事违反中国宪法和法律的反政府活动,也都一律欢迎他回国工作。”小平的讲话和中央的通知精神,体现了我党对人才的宽大胸怀。

对回国人员,工作上要大胆重用。历史上,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如果刘邦不重用韩信,韩信决计留不住。我们要吸引海外英才,关键也是对他们在工作上大胆任用,能当正职的就不当副职,要配助手的就配助手,让他们有责有权,同时多为他们创造出国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至老化。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人为知己者死。只要我们真情真心地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他们是会释放所有潜能的。

三、当务之急:调动用人单位吸纳海外人才的积极性

明明人才奇缺,可又不想引进,这是个令人吃惊却又在不少单位、部门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具体困难。首先是更新观念,上海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企业要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有了人才,才有可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才能搞出技术含量高因而附加值高的产品,才能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不少企业舍得花钱引进设备,可就是舍不得把钱用在引进人才上。现在按小平同志关于引进人才:“不要怕花几个钱”的教导,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引进人才是最合算最见效的投入。

企业领导人要有宽大的事业胸怀,不要搞武大郎开店,不要怕引进能人超过自己,影响自己的位置。

从具体问题分析,困难企业,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这是事实。主要是缺乏留才引才的物质基础。政府帮助困难企业采取过许多措施,现在要再加一条重要措施,即帮助困难企业留才引才,要动员、鼓励人才自告奋勇到困难企业去,并为他们优先解决住房和其他问题。

四、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形成高容量高频率高层次的国际人才流

对外开放,理应包括人才的对外开放,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一个大城市,如果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国际人才,进进出出,来来去去,这是开放城市的象征,这是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

国际人才流的强度,反映了一个大城市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准,也反映了该市国际化、开放化的程度。

上海应当尽快形成高容量、高频率、高层次的国际人才流,川流不息的国际人才,每天给上海带来新的信息、新的成果、新的生意。因此,上海应当:

——多聘海外学者来沪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参与项目咨询。

——多举办国际学术活动。这就要使上海尽快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中心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上海自己在学术方面要有国际公认的强项。作为标志,还要建造高标准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厦。

——多招收外国留学生,多搞国际人才培训。上海有高校近40所,但招收留学生的比例很低,作为国际一流的大学,外国留学生数应占在校生的10%以上。目前复旦、交大的留学生比例都大大低于这个比例,而且留学生读汉语的多,读理工的少,反映了上海高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不高。我们要通过一流大学和“211工程”的建设,提高上海高校的学术声誉,以便吸纳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我们也可像发达国家那样,择其优者留下来为我所用。

除学程较长的留学外,上海还要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合作开办国际培训项目,使上海成为国际培训中心之一,为此市府作为标志性工程可考虑建造统一的国际培训大厦。

——多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出国的机会。他们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合作研究,短期进修等都应当鼓励,要简化审批手续,缩短申办时间。他们可以像国外公民那样,握有长期公派或因私护照,只要需要,就可很方便、很自由地进出国门。当然与项目无关的人员,与项目无关的出访,以及公费旅游仍在禁止之列。

五、就地取材:在国外利用华人智力建立研究机构、兴办经营实体

这方面,国外有经验可借鉴。如韩国四大集团公司都在美国硅谷设立分公司,聘请美国工程师和旅美韩人从事设计、开发、测试工作和推售产品,其中韩国现代集团在美国投资4000万美元兴建一座1万平方米的工厂,生产5英寸硅片,金星集团也在美投资6000万美元建造了一座设计中心。我国广东康佳等公司也在国外建立了产品研究开发中心。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实行技术垄断、技术封锁。他们不可能将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打破这种技术封锁的有效方法是通过留学人员将最新技术学回来。上海要在国外直接建立研究机构,聘请留学人员为专兼职研究人员,为本市企业开发世界最新产品,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这个方法,费用省、效率高。此外,上海企业也可投资海外,开银行、开商厦或建立合资、独资企业,除企业最高层领导从国内派出外,其他管理、技术人员都可在当地招聘,尤其是聘用当地华人。

六、鼓励回国人员兴办实业

我国台湾在这方面的做法对我们有启发,他们规定,留学生回台创业,每人可申请低息贷款50万台币,如四人合伙,可申请贷款200万。贷款由台湾当局合作金库承办。由于实行鼓励海外学子回台创业政策,台新竹园区发展很快,已涌现一批明星高科技公司。1996年人员增至5万,大都是海外归台的硕士、博士,厂商有200家,其中1/2是海外归台人员所设。又如韩国大德科学城,创建于70年代,占地27.6平方公里,1992年建成,现有48家新技术研究所,职员14300多人,大部分是研究人员,仅博士就有2615名,博士大多从国外归来。

上海也在搞留学生创业园区,如松江的莘莘学子创业园,嘉定的科学园区,还有浦东张江、金桥、青浦等园区,已有200多名留学生注册了200多家企业,总的评价是规模小、资金少、力量分散,步履艰难,不成气候。

上海应集中市和区县的力量办好一个留学生创业园区,由园区为留学生提供研制开发补助费、提供创业贷款担保,由银行提供贷款,税务部门实行减免税优惠,以扶助留学生企业的发展。

七、加强领导,理顺体制

对引进海外华人智力的工作,目前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市侨办、侨联、市人事局、市教委、市科委、市经委、浦东新区等部门都在积极做,但从全市范围来说,缺乏统一的领导,力量比较分散。也不容易协调好。现有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仅是人事局的下属机构,难以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其他系统,而且还是个临时机构,且与市外国专家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其职能以引进外国专家为主,而不是以引进海外留学生、华侨、华人智力为主。由于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引智机构,本市的引智工作成绩并不突出。

如果我们确实把吸引海外人才列为振兴上海的重要战略,那么就有必要成立市一级的引智领导小组,由市委、市府领导亲任组长,以提高这个组织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制订有关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筹措、审批、核拨引智经费。领导小组下设引智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引智办直属市委、市府领导。在引智办下设一个非赢利的机构——海外回国人员服务中心,为回国人员提供咨询、安置、管理全程服务。

八、建立广泛的引智网络和海外人才库

——引智网络。与我驻外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国际人才组织以及回国人员联谊会、海外学人在国内的亲友,建立密切联系,请他们提供海外人才信息,包括在海外的业绩、回国服务、为国服务意向等。这种联系一要广泛,二要经常。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人专业社团的作用,如北美中国留学生协会有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新移民、留学生等高层次会员3000多人,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有会员2000多人,玉山科技协会2000多人,华美协会8000多人。这类大大小小的华人专业社团在美加地区达数百个。

——海外华人人才库。要将全市分散的海外人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建立全市统一的海外华人人才库。要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引智网络机构和其他渠道,采集海外优秀人才信息。人才库软件要国际通用,要通过Internet网络和国际人才组织联网。人才库中要存储大量的海外人才信息,真正发挥为本市企事业单位引进海外智力的主渠道作用。

九、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结合,积极开展招聘、引智活动

我们要拿出像足球队招聘洋教练、洋队员那样的劲头,来开展海外人才招聘工作。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宣传、介绍上海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远景,介绍上海人才需求信息、动态,发布招聘广告,让海外学人了解上海,帮助找到满意的能发挥所长的岗位。宣传手段,一是通过现有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教委编印的《神州学人》刊物,上海侨办的《上海侨报》;二是编印专向海外人士介绍上海的小册子、光盘、录像带,通过海外机构广为散发,三是定期举办全市海外回国人员业绩展、成果展,宣传他们的事迹、贡献,调动其积极性,让本市各单位认识引进海外智力的作用和意义,让尚在观望的海外人士,了解回国服务大有作为。

——组团出访求贤。要像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动员海外科学家回国那样,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于海外著名华人科学家、企业家,市委、市府领导出访,要挤出时间拜访、接见,交朋友,做工作。市引智办也要定期组织用人部门,有目的地到海外人才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招聘紧缺、急需人才。

——通过Internet网络和电子信箱,不断向海外人士发布本市人才需求信息,接收海外人才求聘信息。

——组织海外学人代表团来本市参观访问,让他们了解上海的发展和成才成业的机遇,并通过他们在海外进行传播。

——在海外学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人才招聘代理机构。可设在我驻外使领馆内,也可设在我境外的其他办事机构,或委托华人社团经营,我们将急需、紧缺的人才需求及时告知,由他们代为物色。我们支付一定的中介费和经常费。

——引进市场机制,组建国际人才公司。当今世界,国际猎头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他们成功地为跨国公司千方百计物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从中获得可贵的收入。据报导,美国的猎头公司1995年的总利润已经接近20亿美元。

上海也已初步建立了人才市场,比较大的劳务公司有人事局的上海人才市场、外经贸委的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外经集团公司的上海外经国际劳务公司等,但他们的经营范围或是在本市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的人才交流,或是为本市外资企业、外国驻沪机构选派工作人员,或是将本市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输出到海外。

至今还没有一家从事从海外为本市企事业单位猎取人才的大公司。因此,除了通过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外,很有必要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国际人才公司。这家公司与国际猎头公司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它既可以为海外企业物色人才,也可以为本市企业物色国际人才,但重点是后者。

十、引才措施要得力,政策、法规要配套

要吸引海外人才长期或短期来沪工作,最基本的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从回国到安置都要有周到的安排。

(1)提供安家费,如到国营企业工作,安家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困难企业,安家费由政府负担。

(2)落实编制:凡国营企事业单位接纳海外人才可不受编制限制,并同意追加预算。

(3)提供住房:对回国人员来说,解决住房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都无法解决,则吸引海外人才无从谈起。很多留学生表示,他们的要求不高,有二室一厅就可以了,我们能否响亮地承诺:凡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并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人回国,至少提供二室一厅的住房。当然要购房的可以优惠价格,提供商品房,一时无法解决的,作为临时措施可以租房,由政府和用人单位给予住房津贴,在归国人员集中的地区可考虑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公寓。

(4)配偶户籍、工作安排:凡携家属从国外来沪的,如果家属寻找工作有困难,若用人单位不能安排的,由政府人员、劳动部门负责安排就业。凡兄弟省市的归国人员来沪工作的,其内地家属子女可迁入本市,解决户籍和工作问题。

(5)子女教育:许多留学生所以不回国,主要考虑子女教育及其将来的前途问题,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允许海外归国人员的子女择校读书,不受就近入学规定的限制。允许进外国驻沪机构开办的国际学校就读。也可像台湾新竹那样,专为留学生子女设立实验学校,进行双语教学,使其子女可以在国内升学,也可适应国外就读。

(6)出入境管理:长期来沪工作人员允许保留外国护照和绿卡,简化出入境手续,确保来去自由。

(7)工作条件:归国人员最关切的还是工作条件。要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以及长期、稳定、充足的日常科研经费。要鼓励他们到国外购买研究用的仪器、设备,并享受关税减免待遇。

(8)享受中国公民待遇: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反映,既然承认他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但回国买房、旅行、乘车、乘机、住旅馆、上餐馆等,又把他们当作老外,按老外的标准收费,对此很伤他们的感情。建议在中国人与外国人收费标准并轨之前,给长期回国但又持外国护照的人员,或被邀短期回国讲学、合作研究的人员发放特殊的“出国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身份证”,在国内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本文系“上海引进海外华人智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报告之一部分)

标签:;  ;  ;  ;  ;  

上海吸引华侨情报的基本思路_国际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