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时代的教育发展*_教育论文

跨学科时代的教育发展*_教育论文

跨学科时代的教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强大的冲击,而且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很大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冲击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分支越来越多。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超出500门以上,技术学科已有400种以上,应用技术的名目更多,总的学科多达2000种以上。人们的认识越是深化,学科的分化就越不可避免。

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也在日益加强,在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经过综合又分化出新的学科。这不仅表现在各门学科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而且表现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化趋势。许多研究对象,只凭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难于取得成效,而需多学科的联合研究。例如,新兴的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都是多科学、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领域。同时,在科学技术不断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出现贯穿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横断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科学学、未来学、管理学、领导学、情报学等。

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趋势,还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汇流上。现代科学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生态、环境、人口、资源、交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以及经济规划、制定法律、兴办企业、开放新产品、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等问题,几乎都需要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通力协作。6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社会实验和社会工程,这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社会科学借助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了社会科学的现代化。因此,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趋势是动态的,许多学科都处在不断的分化与综合,新的学科在不断产生,陈旧的学科在逐步的消亡。这种趋势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往往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老化的科学技术被淘汰,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步衰退。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结构性的失业,有力地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促使社会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职工的专业再培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知识信息的作用突出了,脑力劳动的人数日益增加,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更加强烈了。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应当具备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美国科学史家D·普赖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近300多年来科学发展的进程。他选择科学人力和科学文献、期刊,沿着历史年代进行统计,算出科学发展的倍增周期,然后算出科学人力、科学文献和期刊的横向分布,使科学精英和科学成果反映科学发展的总规模和质量,从而发现了科学增长的指数规律。科学增长速度为每10年至15年就翻一番,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本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以往2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从科学技术成果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17到18世纪,人造纤维是230年,摄影技术是112年,水泥是88年,蒸汽机是80年,18到19世纪的电动机是65年,电话是56年,无线电是35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电子管是31年,飞机是20年,雷达是15年,电视是12年,原子能是6年,晶体管是5年,激光是5年,集成电路是3年等。与此同时,技术的老化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例如,1947年晶体管研制成功,5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到1966年美国生产的晶体管约有70%用于导弹、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中;但是到1969年,美国的导弹载用的计算机开始改用集成电路;到70年代初美国的导弹、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中的晶体管已大部分被集成电路所取代。

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地发展和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说明,它正在进入跨学科发展的新时代。一方面由于两门以上的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工具手段相互移植和相互渗透,出现了若干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新领域;另一方面由于综合解决重大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需要,形成了诸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横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的新领域。这种科学发展的不断分化、改组、综合的过程,有力地推动着跨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来,必然也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改革。当今世界的各国政府出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竞相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制定新的教育政策,即发展系统化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教育,是对传统的教育体系、结构、功能进行全面变革和调整的必然结果。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支持能力,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往往是有限的、间接的。现在,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质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美国官方发表的关于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呼吁全体美国人关心教育改革,指出国家的力量将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

第二、教育改革整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当前各国的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革新,而且是教育的体制、结构、模式以及教育的政策、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教育体制的变革,包括从幼儿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从德育、智育、体育到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从教育的学制、课程到教学的教材、教法、考评等。教育改革涉及的范围,包括从初生婴儿到退休老人,从文盲、半文盲到高级知识分子的全体社会成员。同时,教育改革要同科技、经济、社会的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同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机结合。因此,教育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系统性的革命。

第三、教育的趋前性变得更加突出。一般说来,教育培养的各种人才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滞后。在科技、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教育的趋前性并不重要。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知识老化的过程也在不断地加速。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新知识,不等到毕业后实际应用,就已变得陈旧,甚至被淘汰了。传统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超前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预见地安排教育任务和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必须打破划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传统的学校教育旧模式,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建立一种开放的、全信息的、着眼于未来的系统化教育的新模式。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浪潮,把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到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轨道上来。这种教育改革的许多特点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认识。但是这种教育改革首先是同现代科学的跨学科综合发展趋势紧密联系的。我们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当代跨学科发展的特点加以分析。

1、受教育者的终身性

传统教育主要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一个人在就业之前,通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可以满足他在一生中工作的需要。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不仅原有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人需要加以培训提高,而且有很高文化专业水平的高级人才,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据估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毕业生,五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十年之后,则基本过时。因此,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受教育逐步成为人们终身的事业。

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更新教育”等多种形式。终身教育就是总结这些新的教育形式而形成的。终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这个术语最早是1956年在法国出现的。60年代逐步形成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必须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终身教育的任务,是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一体化,即把儿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结合起来。从孩子出生后不久的“感知觉教育”,到年老退休后的“度晚年教育”,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完整的教育序列。这样,学习同生活、工作一样,成为一种需要。人们利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自我进修,就成为很平常的事情。这种终身教育将大大促进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教育结构的综合性

当今的世界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教育的要求不仅是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运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具有高度综合的创造才能,传统教育培养单一性的专业人才,已不适于今天的形势。现代的系统化教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变单一性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

现代社会要求科学家和专家博学多才,具有从事不同专业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各级领导管理人才通晓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学科知识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法。因此,现代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系统化教育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跨学科的专业学习,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文科与理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原则,文科学生要学习数、理、化、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等课程;理科学生要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例如,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除了理工科的学科外,还开设了88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课程。日本、俄罗斯等许多大学的学科设置,正向着文理合一的综合方向发展,许多大学的专业和系科都扩大了专业教学范围。德国从70年代开始,就把同一地区的各类大学统一组织起来,建立新型的“综合高等学校”。现在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的差别正在日益缩小。

现代教育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教育的专业结构、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和课程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教育的专业结构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形成轻重、文理工比例适当的专业学科体系,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科技结构相协调。水平结构是教育水平层次的构成情况,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水平的结构,要尽量趋于合理,适应实际需要。类型结构是指教育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既有长学制、短学制的形式,又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的形式,还有学校教育、广播函授教育、自学教育等不同的形式。课程结构是传播给学员的知识类型和范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智能结构,同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相协调,系统化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综合性的发展,而且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外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自我约束、协作精神和为社会作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系统化教育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应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接近于人类理想的教育方式。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是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内容的综合大系统。针对不同条件,打破学校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冲击和大量熟练工人需要量的增长,使教育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现在职业高中、特殊教育专修学校、业余大学、开放大学、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成人教育等形式得到普遍重视。例如,德国的成人教育中心,现有900多个,教育点3000多个,学员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全国中、小学生的在校人数。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系统化教育的形式很多,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创造了如下不少新的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亲友对于子女的教育,包括对婴儿、幼儿的教育。这对开发儿童早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社会教育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进行的全社会的教育以及工厂、农村、企事业单位开办的各种培训班、文化补习班等。自我教育是通过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考核所进行的教育。自我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有自我学习能力。任何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系统化教育的基础任务之一。

未来教育、博才教育和智能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反映了教育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安排今天的教育,教育必须超前发展,这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博才教育,强调受教育者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通过广泛的学习,具备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论辩能力、创造能力等。创造精神是智能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智能开发的最重要的目标。

成人教育、回归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是指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断进行的教育。成人教育渠道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制度化在许多国家已成普遍现象。回归教育是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研究中心提出来的,它把传统的学校教育,改为学习阶段和劳动阶段循环交替的周期性教育,受教育者从小就能适应多次学习、多次改行的生活节奏。以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中学后的劳动与教育之间的间歇制度化。终身教育是把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及学后的成人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美好理想。

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的教室、光学投影设备、电声录音设备、电视录像设备等,已普遍运用于教学。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开创了电化教育的新时代。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由于卫星通信、电视教学、录像技术等技术手段同电化教育技术相结合,对全社会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通过电视系统举办各种专业电视教学节目。社会学习中心、家庭学习中心已很普遍,广播大学、电视大学发展很快。多濒道的家用电视系统,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情报检索系统、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终端相连,使教育迅速普及到家庭,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

三、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看成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因而教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种观点随着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已经过时了。教育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的知识来培养人的活动。而文化有两种形态,一类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技艺、技术、科学、生产经验、社会经验、管理方式等,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另一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艺术、观念、道德、审美观念等,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教育不单是上层建筑,而且是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国家要摆脱贫困、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就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合格的各类人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超前发展。教育的超前发展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当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教育为经济发展所培养的各类人才应当超前进行规划。一个国家教育的优先发展,不仅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熟练劳动力,而且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了智力支持。

1983年邓小平同志对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指明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之中。“三个面向”表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输送足够数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合格人才。另一层含义是教育自身要现代化,才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具有应变能力的一代新人。

面向世界,是指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包括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教育面向世界,是指我国发展教育事业也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既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学习国外有益的教育理论方法,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开阔学生的视野,勇于改革和创新,赶超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

教育面向未来,是指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作为出发点。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给未来培养造就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发展教育要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研究未来,这是由社会需要和教育本质决定的。未来的教育,必定是连续、协调、多样化的大教育。我们要在预测社会发展的同时,掌握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规划未来教育的发展,预测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教育的超前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教育体系。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探索,端正教育指导思想。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看成教育的唯一形式,把教育投资仅看成是消费性的投资,这是影响教育改革深化的思想障碍。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端正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破除旧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的大教育观,促进教育改革,发挥了开路的作用。当前教育改革中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便在理论的指导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的理论探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陈腐观念和旧理论的束缚,大胆地进行探索、提出新观念、新观点、建立新模型,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其次,要依据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综合功能。

第四,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标签:;  ;  ;  ;  ;  ;  

跨学科时代的教育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