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资源对提高学校德育效能的探析论文

社区资源对提高学校德育效能的探析

文/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小学廖璟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学校德育工作越发重视。在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了学段目标、五大内容及实施途径和要求。如何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建设的新需要下,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能,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是学校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重要内容。

一、对社区资源的理解

“协同育人”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之一,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社区是学生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内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如能很好地挖掘和运用,会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已深入各行各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对土地整治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考验,土地整治更加区别于传统的土地平整,有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当前的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中,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然将全覆盖。

二、分析社区资源的共同点和依托点,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融合。

(一)运用社区资源共同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发掘红色文化共同点,确定理想信念教育切入口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工作五大内容之一。理想信念的树立,是立德树人的灵魂,也是政治引领的根本。引领学生把自己的发展与祖国、民族联结在一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用“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背景”来形容这种志向对育人的关键意义。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来完成。

广州市起义烈士陵园离学校东边300米,是理想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学校根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陵园特有的红色文化因素,建设理想信念活动课程。课程根据年段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并将每年常规的扫墓活动纳入到课程学习中。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这是学校社区资源最显性的共同点。广州市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资源。英雄纪念碑、烈士墓、雕像、纪念亭等纪念意义深重的物像,能给予学生具体的视觉影响,让学生对英雄和烈士产生尊敬之心。陵园、讲习所内定期或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又可将学生带回特定的年代,让学生重温历史,了解英雄、烈士为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幸福、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是广大英雄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的,坚定学生的爱国之心和爱国热情。红色文化又是帮助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依托优质的社区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弥补了校内德育资源的不足,将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可操作化、变“说教式”为实践式,体现学校“用实践做德育”的中心。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发掘社区资源,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研学是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另一途径,两个课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将理想信念教育向纵深开展。

活动课程及研学课程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听党话、跟党走”则将两个课程串联起来,让每学年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一个闭环。系列活动如图所示。

与传统草地施肥机械不同的是,该类型施肥机械采用液态肥料。工作时,圆盘式(如图3所示)或前导盘齿式(如图4所示)土壤耕作部件将土壤表层割裂,形成连续间断或沟缝,导管和施肥喷头将液态肥料直接喷洒进这些沟缝当中。这种注射式施肥方式更加利于土壤吸收养分,减少地表径流对肥料的冲刷损失。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表层施肥方法,这种施肥方式将肥料直接施加在牧草根系生长区域,更有利于牧草的生长[16-17]。

假设E‖v2(t)‖,…,E‖vl-1(t)‖都是有界的,其中l-1≥3。现在证明E‖vl(t)‖也是有界的。 如果E‖vl(t)‖无界,则一定存在一个分量k(1≤k≤d)使得根据系统(1)的第2个等式,有

(2)“传承红色文化,做新时代少年”红色研学文化课程建设

2.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两课程一活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4)长沙雷暴日空间分布为两头多、中间少。地处长沙东部的浏阳年均雷暴日数最多,为50.2 d;中部偏西地区的马坡岭最少,为36.4 d。

(3)开展“听党话、跟党走”系列活动,并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中

“踏英雄足迹,树理想信念”陵园活动课程在每年清明节期间进行,全校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展。庄严肃穆、仪式感强的扫墓活动是课程的开始,学生通过有仪式感的活动,感受英雄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在缅怀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重。扫墓结束后,则分年段进行年段课程的学习,同一地点,不同内容,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伴随着学生的观察、听讲、感受,逐步根植学生心中,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不断坚定和强化,运用社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使理想信念教育从“虚化”走向“实境”,增强学校德育效能。

基于自适应虚拟惯性的微电网动态频率稳定控制策略//刘尧,陈建福,侯小超,裴星宇,李建标,粟梅//(9):75

2017学年“传承红色文化,做新时代少年”研学课程内容

学校从社区内红色资源拓展到社区外红色资源,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丰富学习内容和更广泛的体验感悟。学生通过六年研学课程的学习,爱国情感更深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信心更坚定。

“传承红色文化,做新时代少年”研学课程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开展。研学课程时间为两天,第一天是校内的导学,第二天是校外的研学,将学校课程与德育体验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传承红色文化,做新时代少年”研学课程资源包括:①研学方案。②研学指导设计(校内导学及校外研学)。③学生研学手册(研学场所介绍、研学记录、课程评价、感悟体会等)。④研学小结。老师们也可根据资源包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让研学课程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1)“踏英雄足迹,树理想信念”陵园活动课程建设

(2)各地区的政府应合理控制人口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人口城镇化程度较低、人口结构还不稳定的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政府可制定一定的人口政策保证人口向城镇地区的合理流动,防止因为城镇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而导致水资源消耗的急剧增长。

“听党话,跟党走”系列活动都与社区共建单位联合进行,是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的体现,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运用,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中更好体会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的意义,也让学生将理想信念树立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目标。

(二)寻求社区机构的协力,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服务

1.探访居家孤寡老人和社区老人院,传承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学校在机构的牵线和协助下,组织学生定期探访老人,为老人赠送礼物、表演小节目等,或为老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居清洁。亲身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老年服务的关注,更感受到尊老敬老是我国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2.探访环卫工人,了解工作无贵贱的社会分工,树立劳动意识。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带上捐赠的挂历及礼物,与社区组织一起慰问环卫工人,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作虽然看上去低微,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社会的分工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无论大小,都应该得到尊重,树立学生尊重劳动、自觉爱护劳动成果的意识和行为。

3.探访山区小学,感受“同一蓝天下”互帮互助精神。学校利用寒暑两假,组织学生到山区探访同龄人。在社区组织的牵线下,与山区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到山区小学开展活动,到贫困家庭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捐赠礼物。虽然是一些细小的活动,但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城乡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差异,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同龄人,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培养互帮互助精神。

在社区组织的协助下,我校通过组织探访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目前,我校已有近100名学生成为注册义工,为社会培养充满正能量、乐于服务社群、乐于服务社会的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责任编辑邱 丽

标签:;  ;  ;  ;  ;  ;  ;  ;  ;  

社区资源对提高学校德育效能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