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且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问题;对策
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农村披上美丽的外衣,更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转型,进而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过,在具体建设当中,由于受到农村环境复杂性的限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实践路径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丽乡村概述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思想。到了2013年,我国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城乡一体化试点时也曾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真正为乡村农民们造福,而不是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例如给房子“涂脂抹粉”。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路。建设美丽乡村绝非单单为了为农村披上华丽的外衣,更为重要的是其以为乡村农民谋取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
二、美丽乡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方参与者对规划理解不到位,规划缺乏实用性
基层政府部门作为规划工作的甲方,村民、村企业主作为规划受众方,均受专业限制,对规划理解片面:各级政府只注重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近期的投资实施情况,忽视对美丽乡村战略的把控和远期发展规划的引导,导致“千村一面”,失去特色;村内管理人员对规划重视不足,机械配合,工作效率不佳;村民或村企业主仅关注村庄发展的美好愿景,忽视发展时序,导致对规划工作的误解。
(二)资金缺乏影响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策补助:通过对村庄现状问题的梳理,罗列出亟待改善提升的项目,依据一定的限额和比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估算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所列单价无法覆盖村庄建设实际发生金额,建设初期甚至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依靠村庄自筹,就村庄产业和居民收入而言,部分村庄经济基础较差,而村庄产业前期投入较大、发展缓慢,村民收入较低,难以支撑建设资金,以至于在规划之初“焕然一新”,几年后“复旧如初”。
(三)盲目套用标准,建设脱离实际
相对城市而言,村庄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文较为复杂,且由于地域、区位、乡村经济发展等差异,导致村庄之间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空间结构存在较大不同。村庄规划若盲目套用城市规划标准,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将使村庄建设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这是导致部分乡村规划难以落地的根本原因。
(四)跟风发展,产业规划方向模糊
村庄产业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好更快实施的强大后备力量。但由于缺乏有效规划引导,村庄产业发展粗放,受政策影响盲目跟风,近年来的产业规划趋于“同质化”:在“留住乡愁记忆”的号召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乡愁牌”“慢生活牌”已被打烂,大部分村庄第三产业出现“泡沫化”现象,难以看到发展前景;部分村庄第二产业由于生活污染对村庄环境造成较大负担,且创新性、科技性不强,被迫关停;村内大部分青壮年村民选择进城务工,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也使村庄产业断层,发展难以为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相应对策
(一)明晰政策规章,保留规划弹性,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
为正确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推进相关建设工作,规划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对乡村发展把控的新要求,对用地、生态、建设发展等指标进行严格把控,并与相关上位规划相衔接。同时,对于村庄各项建设政策的规定宜设置一定弹性,适当调整有特殊情况的村庄建设指标,以满足实际需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依据村庄人口规模按比例配置,但部分乡村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史遗存、地质条件,应提出特殊政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应局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数量、缩短环卫设施服务半径以适应村庄的发展;居住分散的山地村落应以人为本,综合考量服务半径、出行便利度等因素,调整配置指标等。
(二)明确经费保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政府财政投资是美丽乡村建设初期的主要投资渠道,这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应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将政府财政补助、村庄集体经费、村民自筹经费、企业投资经费结合起来,落实后期各项设施的管护资金;建立保障监督机制,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观摩测评,督查排名,完善奖惩机制,在政府和村民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增强公众参与度和建设成效的监督管理。
(三)针对规划问题,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划方案
1)应尽最大可能查清历史遗留问题,明晰行政界线,才能保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顺利实施。2)理清用地性质,严格遵守各类用地规划要求,确保规划合理合法、健康有序地进行。3)遵守国家关于村庄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整合村庄资源,突出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发展。4)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村民健康有序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于保留发展的村落,尽可能的完善,并依据人口结构、发展规模进行合理增建或改建,对于迁建引导村落,保障近期内村民的使用需求,同时考虑远期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应保障物质生活基础,还应满足精神需求。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应以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依据当地资源特色树立独特风貌,以达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集约利用、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共建的效果。北京市通州区某村规划时通过扎根基层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入户调研等方式,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划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问题。
(四)发扬领导精神,强化规划意识
村内管理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协调各方面工作,对当地村庄状况最为了解。提高村内工作人员认识,加强其对规划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村内管理人员应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内调研、村庄材料整理、村民意愿收集与反馈等工作中积极配合,与规划团队沟通,辅助了解现场情况,为村庄的发展前景提出实用性建议。
(五)去粗取精,强化自身产业优势
乡村产业在精不在多,整顿、关停落败、建设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如人气薄弱、跟风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担的小型制造业等,才能有助于乡村生态治理,节约集约人力物力资源;深入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优势、交通区位条件等,以此为依托树立独特的产业定位;技术方面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助力的工作格局;对于部分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村庄不必强求,保留乡愁记忆,还当地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需各方参与者在多方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积极沟通,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卢松.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智能城市,2019,5(20)
[2]郝治中.基层财政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财政科学,2019(09)
[3]王丹丹.美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J].工程建设,2019,51(05)
论文作者:俞公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乡村论文; 村庄论文; 美丽论文; 村内论文; 村民论文; 产业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