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通货紧缩的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防治通货紧缩的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防治通货紧缩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需求不足——过剩经济?还是通货紧缩?

经济理论界一种倾向性的意见认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已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局面,我们不仅面临市场过剩,而且面临生产能力的过剩和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指出我国经济政策应转变调控方向,要从过去抑制需求转向刺激需求,并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取向。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继续研究与探讨。当前我国出现的需求不足、市场过剩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同的。西方国家的需求约束,是在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条件下,在高收入、高消费基础上出现的,供给过剩是绝对的,是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在我国当前出现的需求不足,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消费层次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典型的低收入型的相对过剩。这种市场过剩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现象,而不是对经济运行的常态描述。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水平低,在当前出现低收入型的相对市场过剩的同时,我国的潜在需求却是巨大的。在12亿人口的中国即使城乡人民保持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适应的正常的消费水平,也不可能是过剩经济,而应该是短缺经济,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认为当前中国的需求不足就象前些年困扰着我们的需求过热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一种实质经济现象,形成需求过热的原因是通货膨胀,而形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通货紧缩。

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走势可以看到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我们的结论是:①自80年代中期至94年以前, 我国的GDP走势与货币供应量M1、M2的走势是基本一致的;②1994 年以后至1996年,GDP与M1的走势仍然基本相同,而M2却脱离了GDP与M1走势, 在GDP与M1同步下降的同时,M2增长率却一直上升;③1994年以后在GDP大幅下降的同时,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差程度却越来越大,由1994 年的-11.4%,扩大到1996年的20.3%。而同年M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差程度却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8.6%降低到1996年的-1.7%; ④1997年M1增长幅度迅速上升,但却与GDP出现相反走势,M2 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却已与GDP步入了完全一致的下滑轨道,M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偏差程度竟高达115%。 我国货币供应量走势的以上特点是过去所没有出现过的。

这些特点说明如下问题:一是通过1994年以后国家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使名义利率很快上升,而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机会迅速减少的条件下,货币构成中比较流动的部分不断地转为相对不流动部分,以获取金融收益(主要是将无息的现金和低息的活期存款转为高息的定期存款),从而形成M2增长率与M1 增长率呈背道而驰的走势; 二是1996年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差程度达到203%,而M1 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差程度却是负数(-1.7%),说明已初现通货紧缩的端倪,即作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量急剧减少,社会有效需求在急剧减少,增投的货币以及原来处于流通领域中的部分货币沉淀了下来,退出了流通。但是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反却根据M2不断上升的走势得出了通货膨胀仍在不断加剧的判断;三是进入1997年以后已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征:在继续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M2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迅速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却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两种增长率的偏差幅度达184%。由于几次降息,M2增幅虽开始有所上升, 但流通速度却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同期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物价逐月走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社会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说明试图通过降息改变货币构成的流动性,以增强经济拉动力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通货紧缩、经济下滑已出现趋势性动向。

进入1998年以来,通货紧缩更加严峻,进入三季度后下滑趋势趋缓,但是否会在今后摆脱下滑轨道还有待观察。

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从直接原因来看是债务危机所促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逐步形成了高负债经营的格局,我国企业负债率平均高达70%—80%。在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引诱下,金融机构通常也愿意满足企业的贷款需求,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利率也随之走高。但是,随着国家采取从紧的经济政策,投资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企业取得高额利润的预期开始动摇,为了偿还债务竞相抛售资产,从而引发商品市场的价格大战,使价格不断走低。与此同时,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随之出现,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萎缩导致市场饱和,产出滑坡,贸易下降,失业也不断增加。在企业效益下降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恶化,其规模不断增加。面对金融机构大量出现的不良资产,银行系统内部形成了信用紧缩的明显倾向。一方面,为了防止不良资产派生信用,避免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加强了贷款规模的控制,通过计划行政手段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存款规模以下,强制地使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处于商业化改革中的银行,在其预算约束不断硬化的作用下,为了保证资产流动性,贷款更加谨慎,甚至出现了“惜贷”的现象,这又进一步强化了贷款规模的收缩,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减缓。与此同时,名义利率全面下降,实际利率不断上升,受此影响,企业效益进一步下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从银行渠道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行动受阻,通货紧缩日趋严重。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从深层次来分析,则是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激化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在数量型增长模式和货币扩张的金融环境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方面还更趋严重。在经济领域出现的“企业三角债”、“金融三角债”就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在金融方面的反映。过去在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对企业资金实行供给制的旧的经济机制的掩护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被暂时掩盖下来,然而随着经济的市场化逐步提高,银行和企业预算硬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迅速激化、尖锐起来,在失去了市场、失去了银行信贷支持的条件下,一些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重复布点的企业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企业的亏损面不断扩大,破产、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下岗、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结构性矛盾的激化终于引发了我国的债务危机。所以当前我国由债务危机引发的通货紧缩,从深层次看是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激化的结果。

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政策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切入点的选择

导致我国当前发生的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虽然是企业与银行间的债务危机,但是我们不能把清偿债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切入点。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只能有赖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所以债务危机的解决并不是一个近期能做到的事情,在当前我国应采取措施缓解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债务危机在我国长期存在,在过去之所以没有形成对我国经济的现实威胁,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高储蓄率和高经济增长率两个条件并存,把矛盾掩盖起来了,经过从1993年以来,十分严厉的紧缩政策调控,我国经济增长率迅速降下来了,却造成了一种水落石出的效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企业亏损面越来越大,银行坏帐、呆帐越来越多,终于造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经济增长保持一定速度下才能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在旧的结构格局有序变革,在不产生重大磨擦的情况下,获得建立新经济结构的空间,也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在体制转换中尽可能调和各种利益关系,将改革成本降到最小,实现帕累托推进。所以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应以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为切入点。

(二)拉动需求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无论是刺激需求还是压缩需求只能作为调节中国经济的权宜之计,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根本大计是调整经济结构,当前拉动需求的一切政策措施都必须服从经济结构调整,千万不要再走过去扩张掩盖经济结构矛盾,扩张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的老路,而应该抓住买方市场出现的良机,按市场所提供的明确信息,确定我们扩张、投资的方向。

(三)促进消费需求是当前调与控政策成败的关键

与前几轮启动经济相比,这次启动经济同样还是以率先扩大投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启动经济难度却增大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往启动经济主要是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向工业领域注入大量银行贷款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很快就会导致经济的扩张,然而这次启动经济由于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进行,出现了“流通性陷阱”,导致今年上半年扩张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政府及时调整了政策,加大了财政直接投资,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以往投资需求扩张很快会拉动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使经济获得再投资的动力。然而这次通过财政政策虽然有效地扩张了投资需求,但并没有有效地引起消费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受到了阻碍。其原因主要是以往在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企业承担的条件下,投资扩张引起的个人收入增加,自然地导致即期消费的增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很通畅;而这次启动经济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企业改革深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构架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和国有企业改革下岗人员的增多,迅速改变了广大消费者的收入预期,而住房、医疗、退休、养老、教育制度的改革又大大改变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从而使消费倾向明显减弱。根据投资乘数原理,政府增加支出是通过乘数效应来达到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消费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相应扩张是我国当前调控政策成败的关键。

当前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恢复广大消费者正常的心理预期。当前我国广大消费者不正常的心理预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造成的,是低工资制度与社会保障高支出出现尖锐矛盾的结果。我们认为在提高个人社会保障支出的同时,应相应地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建立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机制。与此同时,应按每个职工的工作年限,由国家为其在个人医疗保险、退休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中建立一个基数,国家投入资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发行国债筹集,建立的基金集中于国家掌握,如此可以有效地改变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

标签:;  ;  ;  ;  ;  ;  ;  

防治通货紧缩的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