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成长:青年教育的新价值_教育论文

学会成长:青年教育的新价值_教育论文

学会成长:青少年教育的新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是青少年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一切相关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总则和基本立足点,它表现在对青少年教育的功效追求上,或者更具体地讲表现为青少年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定时期社会对青少年教育需要的反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一定时期内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否则将会引发诸多青少年教育问题,因此,我们认真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在现代社会,衡量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是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学生发展的独立性是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是否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时期与人生的其它发展阶段相比,有着更大的特殊性,相应的教育策略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是青少年教育的内容是否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教育培养人应具有超前意识,而这种意识正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按以上标准,我们剖析一下当代中国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首先,从理论上看,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与教育总的价值观同一,而没有其特殊性,当然,我们不否认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必须与教育总体的价值观相一致,但不能因为强调一致而否认其特殊性。目前,我们强调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些总的方向性要求在青少年时期应具体化为可操作性、可评性的培养目标,但这个问题一直无人探讨,从而,不但使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失去了其特殊性,而且事实上成了没有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局面。其次,从实际状况分析,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是单一的,落后的,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大多以追求升学为目标,把重点放在升学上,青少年接受教育是使各方面都能正常成长,但在升学模式的影响下,追求知识多少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大小成为评价教育功效的标准,从而放弃了向青少年传播社会知识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从而无法发挥青少年作为成长主体的主体意识。这样,对于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讲,这种教育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自然会采取各种手段去逃避教育甚至对抗教育。为了替代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目前正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由于教育体制没有转变,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是困难的;二是素质教育理论很空泛,操作性不强,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替代应试教育;再次,从教育内容看,青少年教育没有反映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最显著的表现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自成体系,相互矛盾,相互抵触,无法形成青少年成长的合力,学校教育的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发展变革的内容,更没有教育学生怎样认识社会,而社会影响则以其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直接性、敏感性、无选择性对学校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从总体上讲,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的价值观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探索一种新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势在必行。

基于青少年的特点,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和对教育发展史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应该是“学会成长”。“学会成长”的主要含义是在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成长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并使其掌握与成长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技巧,使青少年能较自觉主动地监控调节自己的成长目标,从而使个人的潜能水平和社会的期望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学会成长”的内涵十分广泛,它包含了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理论的和社会的知识),如何发展能力、如何实现个性化、如何形成适应社会的技巧等等,其内涵之所以如此广泛,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成长并完成社会化是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而成长和社会化的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则是多方面的。同时,如何成长,是青少年最为关心也是最迫切希望找到的答案,然而,就其自身的能力而言,是无法自己独立地寻找到答案的,他们需要学习,他们需要教育者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象教他们获得学习的技巧一样,指导他们获得成长的技巧,因此,学会成长可以从方法论的高度催化教育者正确认识青少年的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学会成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观命题。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注重学会做人观念的升华,又是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与发展对青少年教育的新要求。一方面,它合理地继承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精华的要素,保持了中国教育传统的延续性,使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将青少年的成长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沃土之中;另一方面,它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立足于当代的新人才观,将青少年的成长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和方向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成为“现代人”。

中国传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儒家的青少年教育观点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集中体现在“四书”、“五经”之中,其中跨越时代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核心价值(The Core Values)就在于教会人如何做人,这是中国教育传统永恒的主题。关于如何做人,儒家有一套系统的思想,首先做人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或境界的问题,儒家的教育目标有善人、仁者、君子、贤人、圣人等,其中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成长目标是君子,孔子曾说:“圣,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其次,以“仁”为度人行动的准则,“仁”原意为“亲亲”,亲子之爱,孝悌等等,后来引伸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的演化具有重大的贡献;再次,关于如何锻炼人的个性,实现自我成长,儒学有一套方法,其中心思想是“克已复礼”。同时,儒家对个人成长的人格规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有: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物物相依的群体精神,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学而时习之的治学精神,应该说儒学对个体成长的人格规范是较为全面的,而且将个性修养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了。当然,作为传统,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儒家思想毕竟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了,但是,其“学会做人”的观念却始终是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当代社会,我们提倡青少年要“学会成长”是继承了“学会做人”观念的合理内核,在新的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

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农业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由伦理社会走向法制社会,由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过程,同时,是一个全面追求“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充满曲折与困难的过程,第一,“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人”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标准,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相应的青少年成长的具体标准也是正在探索之中,没有模型让青少年参考,这对于以学会社会规范来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青少年来说,成长标准的不确定性对其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平稳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与可选择性同时增强。注重选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个体成长的重要主题,多元化的价值观使个体成长已经不再是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的发展模式了。社会的价值观、生活观、伦理观等等处在变革与更新阶段。新旧的交替与冲突使青少年难以确定成长的人格规范,增加了成长的困惑。一般来说,青少年成长的本质是“社会规范个体化,个体人格社会化,”但是急剧变革的观念使青少年的成长任务更重,与一般的定型社会的青少年相比,对判断力、鉴别力、自我消化能力的要求更高,而且也更紧迫。第三,在当代中国科学的儿童成长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多父母、教育工作者仅以灌输者、包办者的角色出现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忽略青少年成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能力,至于如何指导青少年成长,如何使青少年获得成长技巧这些问题对很多成人来讲是生疏的,当代社会发展使知识更新、观念变革达到异乎寻常的速度,成人很难再扮演灌输者、包办者的角色了。第四,重视个性,重视潜能成为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呼唤人的主体意识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主体精神也从哲学沙龙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人本主义盛极一时,在教育领域,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技术统治一切”的理论和各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都未使学生和社会从尖锐的矛盾中解放出来,于是“人道主义教育”“个性的自我实现”、“反权威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很快在各国流行起来,这不仅意味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崛起,而且意味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总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青少年充分发挥成长的自我意识,学习并掌握鉴别、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学会成长”的主要内容。

“学会成长”是教育发展史关于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探索的发展性命题。关于青少年教育到底应追求什么样的功效的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完善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多,教育培养人的内涵也不断地延伸,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全面更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为教育科学地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正是在这两种基本因素的作用下,对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和完善。

教育对人的价值包括直接扩展人的价值和教会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前者是为后者作准备的,后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扩展人的价值主要从扩展知识入手,这里知识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科学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社会知识等等。扩展人的价值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灌输,一种是启发。扩展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形成自我发展的技巧。自我发展的技巧也是相当广泛的,从自我潜能的发挥到自我的社会定位等等。教育发展史上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只认识到了教育在直接扩展人的价值方面的功能,把教育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这种论点,称为“工具论”,工具论判断教育功效的标准是知识的多少;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科学与社会的进步,教育逐渐开始注意教会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称为“主体论”,主体论判断教育功效的标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这两种理论同在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上都有所表现。

工具论认为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是“学习知识”,把知识多少作为评价青少年教育功效的唯一标准。在教育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观念的获得,重视教材和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采用灌输的方法,这种观点虽然早已遭到批评,但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有不少教育者是这种观点“口头上的批评者,行动上的实践者”,在我国,应试教育仍然盛行便是一个明证。与工具论相反,主体论认为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是“学会学习”,以学生是否获得了怎样学习的技巧与能力作为评价青少年教育功效的标准。学会学习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潜能发挥的基础上。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学会学习的观点,并很快为全世界教育界认同,形成新的教改潮流。其实学习学会的观点与教育发展史上提倡启发式的论点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启发式没有更明确地阐述青少年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已。

实际上,无论工具论者还是主体论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对青少年教育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教育必须提倡为社会服务,这是教育得以维持、延续的根由;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须强调发挥个体的主体意识,这是教育科学化、产生效用的关键,因此,科学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应对两者有明确的认识并使之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观点已经为教育家们认识到了。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讨论会,有19个国家的80多位专家参加。在讨论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的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根据这一认识,会议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思路,那就是“学会关心”,教育要教会儿童“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当然更要“关心自己,包括自己的健康”。学会关心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要达到学会关心的目的,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要重视个体自身的素质,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责任感、信念,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

因此,可以说“学会成长”这一青少年教育观的提出既是教育发展史对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探索的发展,又是现今“学会关心”这一教育价值观在青少年阶段的具体化,它包含了人类对青少年教育功效追求的一切合理因素,一方面它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主体,既考虑了个体成长的社会价值,又考虑了个体成长的自身价值,既重视了知识和能力,又重视了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自我潜能的发展等问题;另一方面“学会成长”又突出了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成长过程既是个体个性化的过程,又是个体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化主体的过程,这样,有别于教育的普遍的价值观,体现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特殊性。

“学会成长”是适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特殊命题。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的幼稚性向成人的理智性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相互交织,引发青少年心理的巨大冲突,成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怎样成长当然也就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中心议题。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有一定的选择鉴别能力。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样也引发了社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主导性价值观,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不仅要求有理智的参与,而且也要求将理智能力与社会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社会选择能力与社会鉴别能力;其次,社会的多变性要求青少年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形成自己的基础个性,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逐步适应社会并接受社会规范过程,一方面要求青少年以变化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又要求青少年以相对稳定去评价、吸收社会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有较稳定的基础个性,如自制、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等等;再次,青少年必须面对生理早熟与社会适应滞后之间的矛盾,由于青少年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性信息刺激的增加使青少年生理发育早熟,使他们产生了性心理与性意识,同时,也产生了成人感,希望体验成人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化,青少年掌握适应社会技巧的能力的时间又推迟,形成了“时间差”,它引起了青少年心理上的冲突和各种矛盾,如何消除时间差引发的心理不平衡,这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最后,青少年还必须形成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青少年时期一方面大量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发展自我的能力,对外界影响进行选择、消化吸收并利用。这一时期是自我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具体事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完成青少年成长时期必须的各种任务,解决成长时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以“学会成长”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处理社会问题的技巧,确定自己成长的目标,排除心理上的各种矛盾和困惑。

“学会成长”这一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将会引发青少年教育的重大变革,指导青少年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的落后不仅仅在于物质基础如设备、活动场所等,而且更主要的在于观念的落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仍主宰着青少年教育,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追求知识为目的,表现在青少年教育上主要对升学的疯狂追求,这种单一的教育价值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多极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变化趋势,教育并没有为大多数青少年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和指导,只是对少数有希望升学的进行知识积累的工作,这样,教育的价值在多数青少年个体成长上很难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出现了很多青少年拒绝接受教育,认为教育是多余的无用的现象。

“学会成长”这一价值观则充分考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多极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放弃单一的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教育准则,以培养青少年成为自我潜能充分发挥和遵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念的现代人为目标。青少年的成长目标不再是以升学或进入重点学校为唯一的选择,他可以是优秀的技工,也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个体商贩,也可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民,只要他具有现代的意识和他的选择是建立在个体成长的实际状况基础之上的。这样,教育对青少年的功能全面扩大了,它不仅将教会青少年去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一个现代人,在培养他们的鉴别力、选择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并且懂得充分发挥利用自身的优势。“学会成长”促使教育不仅要指导青少年获取知识,而且也要指导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未来选择,指导他们个体潜能的发挥与完善。

也许,有人认为“学会成长”这一教育价值观是空想,认为其实施难度很大,其实,这种价值观所要求的内容虽然是全面广泛而且深刻的,但它有一个基点,就是发挥青少年个体的自我发展力量,使青少年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成长技巧,领会了这个基点的涵义与价值,许多成长中的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可能性。实际上,自我发展力量会产生一种精神动力,青少年一旦开始追求自我发展力量,便会逐步进入成长的良性循环,越进步,自我力量的发展越完善,又越能推动个体的成长。激发强大的自我发展力量是“学会成长”的内在实质,也是这种新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魅力所在,紧紧围绕这一内在实质,青少年成长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是完全能实现的。

标签:;  ;  ;  ;  ;  

学会成长:青年教育的新价值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