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主题_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主题_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中国近代史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土地田园和人民的深挚的眷恋,对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这是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出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要影响。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代的爱国主义以反对异族的压迫和侵略,忠于君主和解除本民族苦难为主要内容。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即反对外来侵略,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使爱国主义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使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论的过程,记载着中国人民辛酸血泪与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为救国救民而进行的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间,饱经忧患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沉论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如果把救亡图存比作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那么,苦难、抗争、求索,就是这个主旋律的交响曲,这个交响曲,奏出了悲壮、雄浑的近代爱国主义乐章。中国近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以苦难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三条主线,既能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又能了解国情,更能充分显示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义主题。

近代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来自于因国耻而激发的义愤。苦难史,集中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残酷的军事侵略、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上。

军事征服和不平等条约。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清政府在历次战争中均遭惨败,列强迫使清政府付出战争赔款总数达12.6亿两白银①。通过战争,压服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合法化、永久化。据统计,近代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由此,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都严重丧失。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象一副副枷锁套在中国人民头上。

政治奴役和主权的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政治奴役是多方面的。他们强占中国领土,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插手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在近代,列强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5个城市开辟租界34处。19世纪末,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中国的重要军港、良港都被强租,绝大部分省份被划定为列强的势力范围。此外,资本主义列强还通过领事裁判权、海关管理权以及对外交涉等特权,操纵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经济掠夺与国弱民穷。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征服和政治奴役的最终目的和动因,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中国人民。19世纪,列强以商品输出和不等价交换的殖民贸易进行经济掠夺,又利用协定关税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免除子口税、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等一系列经济特权,来高价销售商品、廉价掠夺原料,掠走了中国500至600亿两白银。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还伴随着走私贩毒、掠夺华工的卑鄙勾当。仅1800-1927年,就从贩卖鸦片中掠去中国284亿银元的财富。同时期,以“猪仔贸易”和契约华工贩卖华人达1000万人以上。从19世纪末开始,列强又大力在中国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发矿山,投资设厂,以资本输出掠夺中国。到1900年,外资投厂933家,1901到1911年外资在华10万元以上的新增企业就有90家。到1911年,外国在中国直接和间接地控制铁路达9000公里,占中国铁路里程的93.1%。开采矿山34处,中国十几个省区的主要矿山都被霸占。到1913年,外国在华开设银行21个,有101个分支机构,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业。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比起来,列强更直接地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攫取了高额利润。列宁分析说,资本输出的剥削程度是“从一条牛身上割下两张皮来。”②

近百年中,列强通过暴力的非暴力的,非法的与“合法”的手段,从中国掠去的白银总数达1000亿两。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浩劫下,一个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中国被弄得主权丧尽,山河破碎;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被弄得国弱民穷,经济落后,民不聊生,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幅血迹斑斑的图画。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催人泪下的苦难史,讲授近代中国人民备受侵略压迫,惨遭凌辱的触目惊心的历史,可以使学员了解我国近代的基本国情,认识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牢记百年国耻和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激发爱国热情,振奋革命精神。

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鸦片战争的炮声,唤醒了中华民族在列强林立的世界求生存、求发展的民族意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着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在民族斗争的行列中,有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抗争。近代反侵略的序幕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揭开的。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林则徐矢志禁烟抗敌;水师提督关天培决战沙场义无反顾;两江总督裕谦浴血奋战以死报国。还有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父子,定海总督葛云飞、江南提督陈化成,镇江副都统海龄,他们全都英勇抗敌,临危不惧,壮烈殉国。凡英国侵略者铁蹄所践之处,都遇到爱国将士的坚决抵抗。一侵略者在给英政府的报告中说,中国官兵“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③。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殚竭血战,以图克复”④,可以表达出地主阶级抵抗派对祖国的赤诚和反侵略的斗志,继鸦片战争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僧格林沁;边疆危机中的左宗棠;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才、刘永福、刘铭传;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刘步蟾、邓世昌、丁汝昌,都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将领,正是他们领导爱国士兵与敌抗争,使得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长驱直入,成为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主要力量。

农民阶级的抗争。近代中国,农民阶级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在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农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抗争,显示了农民阶级反抗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农民阶级又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任,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9世纪末,农民阶级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亡种的危机,高举“灭洋”旗帜,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面对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义和团进行了视死如归的抗争,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和献身精神,使侵略者看到,中国“民气坚劲”,“故所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⑤。由于义和团的顽强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虽然农民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却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抗争的主力军。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刻,将尚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从改造清政府入手,变法图强,以抵御外侮,掀起了维新运动。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使资产阶级摒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铲除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近代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与列强抗争。1911年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近代史上,由地主阶级抵抗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组成了一支全民族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大军,这支大军,与资本主义列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大多都失败了,但是,人民的鲜血没有白流,一次一次的抗争,使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一次危机。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再接再励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如果说近代爱国主义集中体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当代爱国主义则集中体现在“振兴中华”上,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在爱国救亡的主题下,全民族的救亡图存的抗争和志士仁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并存。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恋征服,是两种社会、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人们在震惊之余,看清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清政府极端腐败和武器的落后,二是英国的船坚炮利。此时的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又成为改革派,主张革除弊政,强国御侮。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姚莹的《康輶纪行》等论著,标志着他们要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其中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对强国御侮道路的大胆探索。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在地主阶级中又分化出洋务派。为抵御外侮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倡导和主持了以学习西方军事技能为中心,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把林则徐、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但是,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窒息了洋务运动的生机,30多年的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农民阶级也对自身的翻身解放进行了探索,但其本身不能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平等思想在实践中行不通,在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上只能是一个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的后期纲领《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从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

甲午战后,在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在近代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社会改革方案,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使处于彷徨求索中的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完成了向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在他们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华民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迈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突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事之秋”。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一方面,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大胆勇敢、深邃缜密的探索,以争取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在沉论中奋起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爱国主义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未亡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近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代史确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教科书。

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典型性。近代史上,不同阶层的人民进行了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前后相继的爱国救亡的重大实践活动,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业绩。有血战沙场、勇于献身的爱国将士;有为收疆复土,“舁榇出关”的民族英雄;有孜孜不倦,探求救国方略的思想家;有不辞辛劳,奔走呼号的宣传家;有视死如归、喋血刑场的改革家;有赴汤蹈火、威武不屈的革命家;有斗理斗智、折冲樽俎的外交家;还有不畏难险、发展民族工业的实业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深刻的影响。爱国事件和英雄业绩生动、感人、具体,具有典型性,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当代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普遍性。昨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历程。既不是深奥的高不可攀的哲理,也不是空洞的索然无味的说教,而是我们的先辈实实在在走过的足迹,这个足迹深深地印在中国这块土地之中,不论人们是什么阶层、什么文化层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什么党派,都能接受昨天的历史,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因此,以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教育的普遍性,可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具有现实性。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继承和发扬近代爱国主义传统,归根到底就是爱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尊重中国的历史选择和中国的国情。当代爱国主义是对近代爱国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进行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举当代爱国主义旗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②《列宁选集》第2卷,第835页。

③《鸦片战争》第3册,第365页。

④《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5页。

⑤《义和团》第4册,第245页。

标签:;  ;  ;  ;  ;  ;  ;  

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主题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