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生命支持培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初级生命支持培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景明华 李晓莉

摘 要 目的: 探讨基础生命支持(BLS)培训课程对提高心跳骤停(CA)急救能力的作用。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课程对从事急救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分为理论和实践课,注重于提高学员的现场判断能力和急救技能。结果: 培训后学员的理论测试成绩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均显著提高;学员的技能和理论考核均合格,院前组的培训前理论成绩显著高于院内组,培训后院前组仍明显高于院内组,P 均<0.05。结论: 经BLS 培训后,学员的理论、实践和综合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团队合作得到加强。

关键词 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医护人员

美国心脏协会(AHA)生命支持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主要有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CLS)。我国急救体系中最基本的BLS 和ACLS 处于培训的初级阶段,同时长期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体系和准入要求,我国急救从业人员的BLS 技能亟待提高。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AHA 培训中心自2017年成为国康心肺复苏(CPR)培训中心的分部,每年开展BLS 培训课程,现就开展BLS 的培训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呼吸和重症科的医护人员、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和喀什地区各县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院前组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从事院前急救至少3年以上,院内组为本院心内、呼吸和重症科的医护人员,从事院内急救3年以上,具备医师或护士的职业证书。

1.2 方法 (1)培训师资:由本院国康CPR 培训中心分部的导师组成。每位导师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和护师以上职称,有多年急诊急救的临床经验,均接受过系统的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急救培训,获得BLS、ACLS 认证的导师证书,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导师与学员比例1∶4。(2)培训时间:8 h。(3)理论培训:根据 2015AHA 版 BLS 官方教材。(4)技能培训:①单人、双人施救者成人BLS:现场环境评估、意识的判断、院内外呼救方式、呼吸脉搏的检查、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通气、AED 的使用等。②婴儿BLS:现场环境评估、意识的判断、院内外呼救方式、呼吸脉搏的检查、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通气、AED 的使用等。③成人及婴儿气管异物的识别和处理方法。(5)培训教具:多媒体电视、成人及婴儿心肺复苏模拟人、AED、球囊面罩等。(6)考核方法:学员分别在培训前进行理论摸底考试,培训后进行理论、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选用BLS 的课前及培训后试卷,全部由单项组成,满分 100 分,≥84 分为合格,≥90 分为优秀。操作考核包括技能A:双人施救者成人BLS 和技能B 婴儿BLS 考核,技能考核结果为4 个等级: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根据BLS 的规定,学员培训后理论成绩≥90 分,且技能考核判定为优秀者,获得优秀学员荣誉,可参加BLS 导师培训。考核结束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科学公信力的三个维度(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符号性信任)出发,笔者从科学的应用效果、科学家的可信度、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客观性三个方面,设计了包含七条陈述项目的科学公信力量表。其中工具性信任指标包括第1、2、6这三条陈述,伦理性信任指标包括第4、7这两条陈述,而符号性信任指标包括第3、5这两条陈述。根据李克特量表的选项分类与赋值方式,每条项目包括“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五种可能的回答,分别赋值 1、2、3、4、5 分。然后将相关陈述的得分加总,得到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符号性信任以及科学公信力的分数。这七条陈述及其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 结 果

结合配网异动精准预警系统对设备异动和服务风险的提前、精准预警功能,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配网主动风险管控工作机制,通过预警提前发现电网“发热点”“出血点”,主动积极采取控制措施,提前消灭配网运行隐患。对比传统工单受理、故障抢修模式,真正实现了“数据驱动业务”,稳定了电网运行、保障了供电服务质量。

2.4 学员对课程评价 共发放调查问卷103 份,回收合格问卷86 份,合格率83.5%;其中认为该培训课程效果良好的46 份(88.5%),认为课程设置较简单的12 份(23.1%)。

2.3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3。

2.2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

表1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学员一般情况比较[例(%)]

表2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例(%)]

表3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例(%)]

3 讨论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数据资料库的搜索平台,以“武术散打”“散打运动员”“技术特点”“中量级别”等为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近20篇,借鉴前人研究经验,梳理中量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发展现况,探寻技术发展特点,以期为散打运动员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1 BLS 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尚缺乏规范严格的CPR 培训和考核机制,医务人员的CPR 技术不熟悉或不规范。由于专业领域差异,目前对CPR 技术较为关注、使用频率较多的科室主要局限于急诊科、麻醉科和ICU 医护人员[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理论培训方面,BLS 仍未成为急救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仅有37.9%的学员在此次培训前经过各种类型的急救培训,且主要集中于急诊专业人员;培训前理论测试的合格率仅为3.9%,可能与医护人员对BLS 的考题不太适应和心肺复苏知识陈旧有关;培训后学员不仅提高了CPR 急救的理论水平,理论知识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而且学到了许多急救的实战技能,技能考核的合格率达100%,每组学员在操作考核中大都能正确完成现场评估、意识判断、院内院外呼救、检查呼吸脉搏、高质量CPR、有效通气;学员的临床实践和综合救治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为了维持急救从业人员的CPR 急救临床能力,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将CPR 培训课程覆盖到医院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

1980年9月,改革开放初期,市面上各种现代化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一天,我高中时期的一位同学将他亲戚从香港带来的一卷135彩色胶卷交给我,让我帮他拍摄全家福,出于职业习惯,我敏锐感觉到这卷胶卷非同一般。此前,我一直用的是公元牌黑白胶卷和幻灯色盲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彩色胶卷,还是进口的“柯达”彩色胶卷。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我国每年约有54.4 万死于心脏骤停[1]。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病人,生命都处于最危急状态,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2]。CPR 是抢救心跳骤停的重要急救技术,早期而有效的CPR可明显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率。尽管近二三十年来在防治心脏性猝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其抢救成功率仍然很低[3]。近年来大城市急救医疗系统(EMSS)统计资料显示CPR 成功率有所上升,如华盛顿国王区的的存活率从7%升至26%,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的资料显示院外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达54%,而我国的CPR 成功率仍在 1.2%-1.4%[4]

2.1 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学员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3.2 BLS 培训需因人而教 本研究结果发现院前组以男性为主,年龄小于院内组,院内组以女性为主,年龄大于院前组,可能与工作性质有关;院前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低于院内组,可能是院前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等因素,导致高学历医护人员不愿意在院前工作;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操作技能方面完成较好,可能与两组人员平时的工作重点不同有关,院前急救人员往往最早抵达现场接触患者,需要早期快速评估危及生命的病情,现场采取高质量CPR 挽救患者生命,而院内急救医护人员对CPR 抢救技术使用频率较少,平时在院内侧重专科治疗,很少参加急诊急救培训。因而,在培训分组上,要合理分配院前和院内的学员,以利其相互交流。

3.3 BLS 培训方法 在培训中整个课程采用视频教学,第一遍学员通过看录像了解课程内容,对具体操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遍采用边看边练习的方法(practice while watching,PWP)跟随录像练习,第三遍是相互配合练习。学员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学习热情较高,接受程度好,师生互动性强。BLS 的培训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评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整个情景模拟教学中,学员是认知和实践的主体,利用病历的引导,将学员理论知识系统联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团队配合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情景模拟教学在设计抢救流程的过程中,采用了《美国AHA 心脏协会》中提出的两人心肺复苏法,分工明确,将抢救内容细化,学员在演练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培训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指导、各取所长、扬长补短,在明确的分工中减少抢救时的冲突、间断和重复,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提高整体的抢救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前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院内组。医务人员能否立即提供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1 min内即开始基础生命支持可以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1 倍。因此,我们需要优化院内急救生存链很关键的一点便是要对医院内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及行政人员[5]

综上所述,BLS 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人员比例要合理,选择正确的、多元化的培训方法是确保培训效果的关键,同时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合适的教学资料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需建立广泛规范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以点覆面,提高培训效果,通过不断地复训强化记忆,熟练操作,使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尽可能向社区、非医疗机构推广现场急救技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司瑞,宋爱侠,王海昌,等.医院心肺复苏全新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2):287.

[2]付雪连,王惠珍.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4):851.

[3]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l3):S640.

[4]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

[5]蒋婕,朱莹,金奇,等.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

DOI: 10.3969/j.issn.1671-301X.2019.03.026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844000)

(修回日期: 2019年05月26日)

标签:;  ;  ;  ;  

初级生命支持培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