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商贸有限公司解决遗留债权债务

三联商贸有限公司解决遗留债权债务

一、三联商社解决遗留债权债务(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芬[1](2019)在《即墨田横岛旅游再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趋旺盛,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休闲旅游逐渐代替单纯的观光旅游、定点跟团旅游,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而海岛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旅游的承载地之一,越发的热闹起来。《2017年中国休闲度假指数报告》中海岛旅游关注度排在第一位。而《2017国际海岛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海岛旅游趋火,日益成为国内游客最受欢迎的旅游选择。我国海岛旅游资源丰富,近年国内的海岛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像舟山普陀山、海南岛等海岛游较为火爆,但海岛旅游发展水平与国外的着名海岛比较起来还有较大差距。而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即墨田横岛来说,发展海岛旅游正逢其时。借助上合峰会的契机,青岛市的旅游市场获得质的提升,即墨东部蓝谷快速发展。作为青岛市第二大有居民海岛,无论是内部市场和还是外部环境都为田横岛旅游的再次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当地老百姓及企业投资方、当地政府等各方对田横岛旅游的再开发呼声甚高。为此,本文梳理了即墨田横岛旅游开发历史,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理清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的脉络,得出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处于衰落或复苏阶段的结论;通过实地田野调查,选取海岛开发利益方代表和利益不相关者进行访谈,结合国内外着名海岛开发的先进经验,得出现阶段田横岛旅游发展存在着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旅游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层次不高市场认可度低、海岛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再开发面临着管理体制机制、旅游用地、相关方利益关系、资金等层面限制性因素的论断。针对相关问题,在深度访谈、田野调查、对比先进海岛旅游开发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再开发应遵循全域统筹、高标准定位、可持续发展、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并针对再开发限制性因素提出有效对策,同时,提出再开发的发展思路,进而为今后田横岛旅游的再开发提供借鉴。

姚迪[2](2017)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壳资格价值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发以来的三十九年间,中国的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变成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资本市场。股票上市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收益,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商誉与品牌价值、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通过更广泛的信誉提升企业的战略平台,然而当人们用西方通用的估值方法比如股利折现或者现金流折现来评估中国人民币普通股(A股)价格的时候却经常谬之千里,于是有很多声音一直认为中国人民币普通股是个无效的市场。笔者认为这是忽视了中国人民币普通股(A股)因为国情以及特殊的历史阶段产生的壳资格价值的原因。壳资格价格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已经有针对其的无数理论研究,但是至今未有能形成明确理论体系的估值系统。一方面是因为壳资格价值受监管方政策影响很大,而监管方的政策改革又非常的频繁,这使得量化壳资格的工作变得很没针对性。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历史还比较短,还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市场,这就使得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政策依然会不断调整。壳资格只能说是现阶段的历史产物。本文用如下的篇幅,讲诉了壳资源、壳企业、壳资格价格以及借壳上市的过程。分析对比了首发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跟借壳上市的优劣,从而从制度上阐述其中的套利空间。分析了影响壳资格价格的外部内部要素,并且通过实例分析了不同阶段完整的借壳过程。并且在最后的阶段通过中国资产市场目前的分层建设进度以及注册制的进展来讨论壳资格价值的未来。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明确的认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的股票市值等于企业与壳资格价值的累积,另一方面文中出现的三联商社(600898)以及超日太阳(002506)都是笔者怀着模糊的壳资格理论实际参与投资的股票标的。并且从中获取了不菲的收益,算得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操作。而通过本文的的不断梳理,这些概念更加清晰有条理。

化秋菲[3](2011)在《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拉开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序幕。经过15年多的锤炼,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在监管政策的引领推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城市商业银行自我奋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商业银行正在阔步迈向发展的大道上。从中国金融业的“定时炸弹”到成为银行体系中最生机勃勃的群体之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必定将在中国金融发展上留下鲜活的一笔。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4年,银监会公布《加强监管,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当前以及今后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重组改造和联合。监管层的指引给了城市商业银行很大的信心。从此,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造、跨区域发展、资本市场上市的曲折道路轰轰烈烈展开。随后,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了“阳光普照”的概念,即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所取得的这些阶段性成果,是公共努力的结果,而其中的监管作用非常重要。从监管政策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化风险、推改革和促发展三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资产规模小、历史包袱沉重、同业竞争激烈、公司治理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确立发展战略、坚持做优做好、注重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注入和改变金融创新方式等有力手段,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本文认真总结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十五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和存在的现状并进行具体分析,并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对我们尤其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产生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卢青[4](2010)在《王俊洲:全力推动*ST三联恢复上市》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已被暂停上市的*ST三联(600898)昨日在北京鹏润大厦召开2009年度股东大会。国美新任总裁兼*ST三联董事长王俊洲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管理层将全力推动公司2010年度恢复上市成功,恢复上市是公司董事会工作的首要重点,并将加强经营管理,保证在2010年实现扭亏为盈;

章丽厚[5](2009)在《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主题,尝试建构一个基于经验实证的系统分析框架,运用2008年468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并辅以《中国统计年鉴》资料,采用多元回归、结构方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现代主流的经济计量和统计研究工具及技术手段,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单一作用与综合效应,并进一步考察了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路径,以期为管理层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分为下述四个方面:(一)宏观背景透视。本文首先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国统计年鉴》的2005—2007年有关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资本、劳动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国有企业等宏观经济因素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影响和民营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前沿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科学界定,结合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建构了一个基于盈利、偿债、营运和成长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三)内部影响因素考察。本文以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为因变量,根据研究目标和民营上市公司数据的可获性,采用多元回归方法,逐一分析了人力资本、资本结构、企业战略三个主要内部影响因素及其细分变量(自变量)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作用。(四)外部影响因素补充研究。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是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鉴于难以获取上市公司这方面的有效数据,故本文以税收为例,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税收负担的公平性,以及民营企业税收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如下:(1)提出了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存在“溢出效应”,外资企业对民营企业仅存在弱“溢出效应”,甚至是“挤出效应”,打破了外资企业存在很大“溢出效应”而国有企业挤压民营企业的原有理论认识。(2)发现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呈U型关系,国际化与多元化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显着交叉效应。(3)创建了“企业单位利润税收负担率”新概念及其计量公式,并据此实证检验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收负担公平性以及民营企业的税收效率。

张欣悦[6](2009)在《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挖掘”行为,又称掠夺行为,即控制性股东为了私利从被控制的公司转移利益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终极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频繁出现并日渐严重。越来越多的终极控制人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的工具,甚至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及评述,而后从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隧道挖掘”行为两方面进行理论阐述,为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本研究从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入手,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我国2007年A股市场上符合条件的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截面研究,比较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集团和其他关联方发生的所有关联交易之间的差异,寻找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集团之间最容易发生的关联交易,进而研究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会上市公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该行为本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终极控制人常常采用商品交易、资产交易、抵押担保交易、资金交易、接受或提供劳务交易以及租赁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掠夺;这些关联交易本身又受到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控制层数、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公司资产利润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公司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并不能对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产生影响。文章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从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强化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声誉机制四个方面对如何抑制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王景信[7](2009)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也达到114%;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2008年,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利润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不良贷款率降至历史新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2.3%,为历史最好水平;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控制在较低水平,城市商业银行案件发生率比上年下降65%e。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三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名、跨区域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等发展道路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从外部环境来看,2006年12月11日我国实现“入市”承诺: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这使得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下的产物,是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场份额偏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定位不合理等。就文章结构而言,文章先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和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综述,接着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效率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面指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应跨越发展;中等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理性退出。因此,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差异性较大,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多元化发展道路,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

张立达[8](2008)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对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莫迪利安尼和米勒(H.Modigliani&M.H.Miller)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并以着名的MM模型奠定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此后,西方金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资本市场现实环境的新模型,如平衡理论、委托代理成本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然而这一课题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也没有对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给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另一方面,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将契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代理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研究中,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债务合约能迫使经理遵守承诺在未来支付现金流量,降低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进而改进公司绩效。由于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对公司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资本结构来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新兴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权普遍集中,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大股东与中小股、债权人等利益主体的冲突,股权结构优化成为改进公司治理绩效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弊端更为突出: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再加之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股权分置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虚假信息披露、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关联交易、超常股利分派等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频频出现,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公司治理的内涵上认识和把握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公司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为主线,通过构建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债务结构和公司绩效的互动模型对上市公司作系统的统计分析,探寻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有效治理机制,以达到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遏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掠夺和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之目的。本研究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该章在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基础上,对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进行了概念界定,阐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在阐明公司治理内涵和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内在联系基础上,分别对相关文献做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与评述,为本文后续的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指明方向。第三章是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博弈分析,基于金融契约理论的背景下的一个离散博弈模型,对大股东、经理人和债权人在公司融资决策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扩展性分析,集中讨论了债务融资在约束经理人和制约大股东方面所具有的治理作用,并由此归纳出公司财务杠杆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第四章是统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在分析有关债权治理实证研究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本文基于股权结构、债务结构、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绩效的总体实证模型框架,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做出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五章是单方程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实证结果与分析,对第四章提出的实证模型依次进行单方程的回归分析,并对公司内部治理变量做了因子分析,最终确立了公司绩效、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方程的显着性,为下一章的联立方程组构建奠定基础。第六章是联立方程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结果与分析,对第五章提炼出的方程组进行联立识别和Huasman检验,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作了回归分析和样本的分组估计,以检验不同股权性质下的公司治理绩效差异,为下一章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实证支持。第七章是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在本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助于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改进公司绩效的对策建议,并结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杨秋波[9](2008)在《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破产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难题。由于制度缺陷,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难以破产,他们要么进行重组,要么被迫退市到三板市场上,处于生死两难的境地。新企业破产法的颁布实施,给这些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很多选择:破产与否的选择、破产时机的选择、破产程序的选择等。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选择错误,不仅会使有挽救价值的企业错失挽救良机或者被清算,也可能使无挽救价值的企业被重整,使重整成为恶意逃债之门,这些都会进一步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失效。由于上市公司破产刚刚开始实施,相关制度尚不完善,准破产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选择时急需理论指导,但国内学术界对此则较少有深入系统的探讨。理论的现实需求的无限扩大与理论的欠缺之间的矛盾将阻碍准破产上市公司出路的正确选择。本文试图解决这一矛盾。具体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理论研究,对上市公司破产时机及破产程序的选择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二是对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站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探讨准破产上市公司的破产选择问题。考虑到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研究中涉及的准破产上市公司主要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暂未涉及。本文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共有七章。第一部分:第1章——引论。在这部分主要提出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2章。这部分主要探讨了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概念框架。首先对上市公司破产相关概念(破产、财务困境、退市等)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准破产上市公司,并界定准破产上市公司是指达到了启动破产程序法定条件的上市公司,属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一种。从而为下面的理论构建搭建平台;其次对上市公司破产选择假设、选择主体、选择动机、选择效率等作了概念的界定,为下面具体的理论分析做好必要的铺垫。第三部分:第3、4章。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理论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上市公司如何进行破产时机的选择;第二,法院、上市公司及其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破产程序的选择。第3章论述破产时机的选择。破产时机的选择包括二部分:一是破产与否的选择,二是具体破产时机的选择。破产与否的选择主要指是否提起破产重整,其选择依据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文中从谈判成本、代理成本、信息问题、破产成本、上市公司自身因素等方面对破产重整与私下重组进行理论分析,并从代理成本——管理层利益与动机——选择行为这样的路径对中国上市公司是否选择破产重整进行阐述。具体破产时机的选择主要分析了两种破产时机选择方式——策略性破产与延迟破产的选择、破产时机选择影响因素及中国的现实情况。第4章论述了破产程序的选择。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破产程序选择的理论模型与判断依据;二是破产程序选择中的现实矛盾;三是破产程序选择中的博弈分析。笔者认为当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面临着破产清算、和解、重整的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企业存续抑或清算的选择。各利益主体在破产程序选择中存在着利益冲突、控制权冲突,最终抉择在于债权人的选择和法院的判决。文中构建了破产程序选择的法官决策模型,指出上市公司存续与清算的判断依据是其经济效率。但经济效率的判断存在价值评估难题,在剖析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在破产重整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后,笔者提出价值评估难题的解决方案,并对破产程序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第四部分:第5、6章。上市公司破产选择效应的实证研究。目的是通过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和典型案例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选择提供建议和依据。本部分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破产程序选择效应的研究;二是破产与否的效应研究。第5章对破产程序选择的效应进行经验研究。鉴于我国进入破产法庭程序的上市公司均选择破产重整或和解,因此我们就以这些公司为样本研究其重整和和解的效率,从而来验证这种破产程序选择的结果是否带来效率增进。具体来说先对18家被债权人提起破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用事件研究法辅之以财务指标分析法研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效率。效率评价的依据是投资者是否通过破产重整得到了正常或超额的股票收益率,以及从长远来讲重整是否改善了企业的业绩。本文依次分析破产重整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事件研究法)、相关财务指标在重整前后的走势(财务指标分析法)及上市公司重整后的发展(是否退市、摘帽、反复重整)来检验重整的效率。最后借助于对ST圣方破产和解的案例研究,考察了上市公司破产和解程序的效率。通过对重整与和解的实证研究发现:除了借“壳”重整或借“壳”和解外,其他方式效果并不显着。国内存在大量不具有挽救价值的上市公司滥用重整,反复重整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是强化破产清算在破产法的地位,避免“坏”企业借破产重组而转嫁负担。第6章对破产与否的效应进行研究。通过破产上市公司破产公告的效应研究和延迟破产的准破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市场绩效的总体发展趋势的实证检验,对我国准破产上市公司是否选择破产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宣布破产公告,基本上不会给上市公司股价带来负面反应,反而会带来正面效应。从市场绩效来看,曾处于破产状态的准破产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远远高于其配对样本,其处于破产状态后3年平均获得184%的收益。而从经营绩效来看,延迟破产的准破产公司在处于破产状态后3年内各项财务指标没有实质性的改善,这些公司仍然处于事实上的破产状态中,经营业绩并没有大的改善。并显着低于同时期、同规模、同行业的配对上市公司。这种矛盾的现象主要在于我国股票市场并不规范,证券市场上理性投资者的力量有限,投资者存在极大投机心理,再加上旧破产制度不适用上市公司,从而产生上市公司不会破产清算的社会预期,反而使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成为炒作的题材,使得股票市价上扬。破产公告助长了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甚至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扭曲。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应该下大力气规范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引导正确的投资理念。另一方面,准破产上市公司在选择是否破产时,暂时不必要担心破产会给股价带来下跌,上市公司应该在需要破产重整时,及时主动提出破产申请,而不要随意拖延破产,从而丧失最好的拯救时机;拖延或重组对该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起不到挽救的作用。第五部分:第7章——结论与建议。本部分主要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后续研究的建议。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内容新颖。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财务预警、产生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困境后重组绩效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困境问题,较少关注困境出现后上市公司的出路选择。本文对该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从破产时机、破产程序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研究中国准破产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问题,为我国准破产上市公司进行出路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第二,借鉴国外对破产策略选择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沿着代理成本——管理层利益——选择行为的路径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是否选择破产的问题。得出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使得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管理层由于控制权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不愿上市公司破产从而拖延破产,使上市公司失去挽救良机的结论。本文就避免拖延破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在国内尚属较新的尝试。第三,利用事件研究法辅之于财务指标分析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借“壳”重整外,其他重整方式效果并不显着,并出现反复重整、最终退市的现象。因此得出国内不具挽救价值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滥用重整现象的结论,从而提出我国目前应设置适当的过滤程序进行适度“保护”,避免“坏企业借破产重整而转嫁负担”的建议。有一定政策上的贡献。第四,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借“壳”重整的效率,即,一方面分析借“壳”重整是否提升了企业本身的效率,另一方面分析借“壳”重整是否把资源配置给使用效益较高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提出借“壳”重整是一种有社会效率的重整方式。因为其把资源配置给使用效益较高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从个体效率而言,借“壳”重整对卖“壳”方来说无个体效率,因为其被置换到壳外,不但起不到挽救的作用,再生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对于借“壳”方而言,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市资格,具有个体效率。综合起来,借壳重整在目前壳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重整方式。这对目前的重整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五,对中国上市公司破产公告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宣布破产公告基本上不会给上市公司股价带来负面反应,反而带来正的效应。这种与国外不同的研究结论,为财务困境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杨庆文[10](2006)在《公司估值在并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05年5月国家开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全流通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下,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股票市场将迎来一个并购的春天,而并购的过程中,公司价值估值至关重要。公司价值评估有着非常成熟的、系统的评估方法,本论文从公司估值理论阐述开始,即一般常用的公司价值评估有三种方法: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相关估价法及期权估价法。三种方法可根据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目前国际上多选用贴现现金流估价方法。然后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情况深入分析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的原理、使用步骤。通过分析认为虽然我国股票市场还处在逐步完善阶段,但资本市场自05年5月开始的一系列改革使贴现现金流估价方法在我国大范围使用成为可能,通过该方法进行上市公司及并购项目中相关公司的定价将更加市场化,更趋于合理。本论文通过第2章至第4章从估价的基本理论到估价理论在并购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再从第5章开始,结合上海第一百货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的案例,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管理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演示了在并购中公司估值的全过程。在估价过程中,作者使用涉及公司估值的大量信息,深入细致地阐述了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的应用步骤及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点。本论文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尝试把贴现现金流估价法运用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并购评估中。

二、三联商社解决遗留债权债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联商社解决遗留债权债务(论文提纲范文)

(1)即墨田横岛旅游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和概念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2.1.2 国内海岛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2.1.3 海岛旅游开发先进地区经验
    2.2 相关理论和概念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基础
        2.2.2 旅游开发涵义
第三章 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阶段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阶段
        3.1.1 即墨田横岛基本情况
        3.1.2 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探索和起步阶段
        3.1.3 即墨田横岛旅游开发发展和稳固阶段
        3.1.4 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停滞和衰落阶段
    3.2 利益相关方访谈
        3.2.1 选取访谈对象
        3.2.2 访谈材料要点梳理和归纳
    3.3 即墨田横岛旅游发展问题
        3.3.1 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
        3.3.2 旅游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
        3.3.3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3.3.4 旅游产品层次不高市场认可度低
        3.3.5 海岛特色不鲜明
第四章 即墨田横岛旅游再开发限制性因素
    4.1 管理体制机制因素
    4.2 旅游用地因素
    4.3 相关方利益关系因素
    4.4 资金因素
第五章 即墨田横岛旅游再开发遵循原则、对策和建议
    5.1 再开发原则
        5.1.1 全域统筹原则
        5.1.2 高标准定位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4 市场化运作原则
        5.1.5 利益共享原则
    5.2 再开发限制性因素的破解对策
        5.2.1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5.2.2 整理现有旅游用地
        5.2.3 创新投融资机制
        5.2.4 协调各方利益
    5.3 再开发建议
        5.3.1 高标准规划,明确定位
        5.3.2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5.3.3 瞄准定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5.3.4 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体验性项目
        5.3.5 找准宣传推介亮点,提升宣传效能
        5.3.6 围绕全域旅游理念,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5.3.7 岛陆联合,打造特色餐饮功能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A股上市公司壳资格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一、理论目的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壳资格概念界定
    第一节 人民币普通股(A股)壳资格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 壳企业与上市公司壳资源
        一、壳企业
        二、壳资源
    第三节 买壳上市的运作机理
        一、买壳上市
        二、实现途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借壳上市与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对比
    第一节 监管环节
        一、独立性缺陷
        二、持续盈利和成长性
        三、其他理由
    第二节 信息披露
    第三节 不同的定价方式
    第四节 持续督导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壳资格的外部要素分析
    第一节 发行与审批政策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退市制度
    第三节 借壳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大盘指数
    第五节 多层次市场梯度建设
        一、关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老三板)
        二、关于新三板、四板市场
第五章 壳资格内部价值分析
    第一节 股本结构
    第二节 壳企业的资产质量
第六章 实例分析
    第一节 三联商社借壳郑百文
    第二节 国美曲线并购三联商社控制权
    第三节 协鑫集成借壳超日太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册制的引入对壳资格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城市信用社时期(1979-1994)
        一、第一次整顿
        二、第二次整顿
    第二节 起步转型时期(1995-2002)
        一、城市合作银行时期(1995~1997 年)
        二、转型时期(1998~2002 年)
    第三节 全面洗牌、加速发展时期(2003-至今)
        一、化风险
        二、推改革
        三、促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一、监管部门对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政策的变化
        二、跨区域经营的现状
        三、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重要性
    第二节 城市商业银行的联合与重组
        一、吸收合并——徽商模式
        二、新设合并——江苏模式
        三、合作联盟——山东模式
    第三节 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
        一、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概况
        二、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方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生存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
        二、不良贷款率
        三、拨备覆盖率
    第二节 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问题
        一、市场定位问题
        二、发展战略问题
    第三节 公司治理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双重角色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地方政府处于强势地位的多方博弈
        三、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础差
        四、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满足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要求
    第四节 人力资源问题
        一、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二、受制于地方政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策略
    第一节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金融创新
        一、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二、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点
        三、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撑:网上银行
        一、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二、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发行上市
        一、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补充资本的历程
        三、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存在的障碍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

(5)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数据选择和内容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选择
        1.4.3 内容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评论
    2.1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度量
        2.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4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
        2.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
        3.1.1 民营企业
        3.1.2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3.1.3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3.2 研究思路
    3.3 命题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宏观环境的探究
    4.1 研究思路
    4.2 FDI 的动因及其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个简单模型
    4.3 经济计量结果及分析
        4.3.1 建模思路及基本方法
        4.3.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4.3.3 回归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创建
    5.1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及指标选择
        5.1.1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界定
        5.1.2 指标体系的选定
    5.2 确定评价方法
        5.2.1 多指标综合评判方法的比较
        5.2.2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步骤
    5.3 经济计量分析
        5.3.1 样本数据来源及选取原则
        5.3.2 民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1.1 关于企业家能力的假设
        6.1.2 关于高管特征的假设
        6.1.3 关于组织机构的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6.4.1 内容与结论
        6.4.2 讨论
第七章 资本结构因素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1.1 关于债权结构的假设
        7.1.2 关于股权结构的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7.2.2 模型设计
    7.3 实证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多元回归分析
    7.4 本章小结
        7.4.1 内容与结论
        7.4.2 讨论
第八章 企业战略因素的影响
    8.1 研究假设
        8.1.1 关于多元化的假设
        8.1.2 关于国际化的假设
        8.1.3 关于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假设
    8.2 研究设计
        8.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8.2.2 模型设计
    8.3 实证分析
        8.3.1 多元化的实证分析
        8.3.2 国际化的实证分析
        8.3.3 多元化与国际化交叉效应的实证分析
    8.4 本章小结
        8.4.1 内容与结论
        8.4.2 讨论
第九章 综合影响及作用机制
    9.1 综合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
        9.1.1 对变量的补充说明
        9.1.2 对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1.3 对国内不同区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1.4 对中国不同行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2 作用机制
        9.2.1 基本验证性模型
        9.2.2 高阶验证性模型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税收为例
    10.1 政策环境与企业发展
    10.2 民营企业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0.3 税收对企业影响的基本机制
        10.3.1 一次性收税对企业的影响
        10.3.2 对企业利润收一个比例税
        10.3.3 对企业生产要素收一个比例税
    10.4 税收对企业发展的经验研究
        10.4.1 税收公平分析
        10.4.2 税收效率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及展望
    11.1 本文主要结论
    11.2 启示
    11.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 468 家民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及其排名

(6)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理论分析
    2.1 终极控制人理论
        2.1.1 终极控制人的含义
        2.1.2 终级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
    2.2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2.2.1 “隧道挖掘”行为的整体影响
        2.2.2 行为方式的具体影响
    2.3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金字塔股权结构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2.3.2 制衡因素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2.3.3 上市公司状况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证分析的总体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隧道挖掘”与企业价值
        3.1.2 “隧道挖掘”与其影响因素
    3.2 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3.2.1 直接测度模型的设计及变量说明
        3.2.2 间接测度模型的设计及变量说明
    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3.1 样本选择
        3.3.2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关联交易的描述性统计
        4.1.2 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回归分析
        4.2.1 “隧道挖掘”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
        4.2.2 关联交易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5.2.2 强化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力度
        5.2.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5.2.4 强化声誉机制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概况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文章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历史沿革及面临的新形势
    2.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2.1.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义
        2.1.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形成过程
    2.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新形势
        2.2.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督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2.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突破
        2.2.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联合重组道路多样化
        2.2.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更名愈加频繁
        2.2.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模式走向多样化
        2.2.6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第3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3.1.1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城商行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3.1.2 我国城商行填补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造成的市场空白
        3.1.3 我国城商行的优势以及发挥的作用,使其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3.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
        3.2.1 从效率的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
        3.2.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受到战略投资者的青睐
        3.2.3 我国银监会颁布的相关政策,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4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4.2 我国银监会对城商行的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
    4.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占金融市场份额偏低
    4.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亟待完善
        4.4.1 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问题
        4.4.2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扭曲,监督机制不足
        4.4.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直接干预,激励机制弱化
    4.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4.6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特色不明显
第5章 美国社区银行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5.1 美国社区银行的特点
        5.1.1 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小
        5.1.2 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明确
        5.1.3 美国社区银行的服务全面
    5.2 美国社区银行对我国城商行发展的启示
        5.2.1 战略创新和明确市场定位
        5.2.2 要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第6章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6.1 跨越发展——优质城商行的发展之路
        6.1.1 引进战略投资者
        6.1.2 公开上市
        6.1.3 跨区域发展
    6.2 联合重组——中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
        6.2.1 中等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的必要性
        6.2.2 中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联合重组的可行性
        6.2.3 中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区域性联合与重组可采用三种模式
        6.2.4 中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区域性联合与重组应坚持的原则
    6.3 理性退出——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的艰难抉择
    6.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6.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重点——发展零售业务
        6.4.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发展重点——中小客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资本结构
        1.2.2 公司治理
        1.2.3 公司绩效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联性分析
        2.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1.2 道德风险视角下的委托代理理论
        2.1.3 逆向选择视角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不完备契约视角下公司控制权理论
        2.1.5 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
    2.2 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2.2.1 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
        2.2.2 公司领导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2.2.3 监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
    2.3 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2.3.1 股权集中与公司绩效关系
        2.3.2 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
        2.3.3 大股东性质与公司绩效关系
        2.3.4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
    2.4 公司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2.4.1 公司债务水平的决定因素
        2.4.2 债务水平与公司绩效关系
        2.4.3 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博弈分析
    3.1 资本结构与最优证券设计
        3.1.1 戴蒙德(Diamond,1984)模型
        3.1.2 泽恩德(Zender,1989)模型
        3.1.3 马特-史密斯(Mahrt-Smith,2005)模型
    3.2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3.2.1 基本设定
        3.2.2 无负债约束条件下的博弈结果
        3.2.3 引入财务杠杆后的公司绩效改进
    3.3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分析
        3.3.1 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绩效
        3.3.2 引入财务杠杆后的公司绩效改进
    3.4 融资情境下的资本结构博弈分析
        3.4.1 债务融资下的股东与经理人博弈
        3.4.2 股权融资下的大股东与小股东博弈
    3.5 财务杠杆治理机制的归纳
        3.5.1 财务杠杆的激励约束机制
        3.5.2 财务杠杆的破产机制和相机控制机制
        3.5.3 债权治理的银行监控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统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4.1 债权治理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以财务杠杆作为被解释变量
        4.1.2 以财务杠杆作为解释变量
        4.1.3 以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
        4.1.4 问题与改进
    4.2 模型框架的构建和变量设计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设计
    4.3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方程OLS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公司绩效模型的变量设计
        5.1.1 模型设计
        5.1.2 被解释变量
        5.1.3 解释变量及符号预期
        5.1.4 公司绩效指标的回归结果比较与选择
    5.2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OLS估计
        5.2.1 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
        5.2.2 国有股比重与公司绩效
        5.2.3 按国有股比重拐点分组的T检验
        5.2.4 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
    5.3 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OLS估计
        5.3.1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
        5.3.2 公司治理因子的提取
        5.3.3 治理因子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组检验
        5.3.4 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OLS估计
        5.4.1 股权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债务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实证结论
第6章 联立方程2SLS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方程联立性的识别与检验
        6.1.1 方程联立性识别
        6.1.2 方程联立性检验
    6.2 股权结构、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的互动性分析
        6.2.1 联立方程组Ⅰ的2SLS估计
        6.2.2 联立方程组Ⅱ的2SLS估计
    6.3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组检验
        6.3.1 样本分组的原则
        6.3.2 联立方程的分组检验
    6.4 本章实证结论
第7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博弈分析的基本结论
        7.1.2 单方程OLS实证研究结论
        7.1.3 联立方程2SLS实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建议
        7.2.2 对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优化建议
        7.2.3 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建议
        7.2.4 对上市公司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化建议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未来的研究展望
附表:实证研究样本公司名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2.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概念框架
    2.1 上市公司破产的相关概念
    2.2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前提
    2.3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主体
    2.4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动机
    2.5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内容
    2.6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效率
3. 上市公司破产时机的选择
    3.1 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选择
        3.1.1 信息披露问题
        3.1.2 谈判成本与合作问题
        3.1.3 破产成本
        3.1.4 代理问题
        3.1.5 上市公司自身因素
        3.1.6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3.2 上市公司破产具体时机的选择
        3.2.1 破产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3.2.2 破产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4. 上市公司破产程序的选择
    4.1 破产程序选择的理论模型与判断依据
        4.1.1 破产清算与重整的法官决策模型
        4.1.2 企业存续与否的判断依据
    4.2 破产程序选择的现实矛盾
        4.2.1 破产中的利益冲突
        4.2.2 破产中的控制权冲突
        4.2.3 破产中的价值评估
    4.3 破产程序选择时的博弈分析
        4.3.1 破产程序中的博弈类型
        4.3.2 债务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5. 上市公司破产程序选择的效应研究
    5.1 破产重整效率的实证分析
        5.1.1 文献回顾
        5.1.2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5.1.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1.4 实证检验及分析
        5.1.5 主要结论
    5.2 破产和解效率的案例研究
        5.2.1 引言
        5.2.2 案例的基本情况
        5.2.3 案例分析
        5.2.4 研究结论
6. 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效应研究
    6.1 破产公告的市场效应
        6.1.1 文献综述
        6.1.2 研究假设
        6.1.3 样本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6.1.4 实证结果
    6.2 延迟破产的准破产上市公司的市场及经营绩效研究
        6.2.1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财务指标变动分析
        6.2.2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与配对公司经营绩效与市场绩效比较
7.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政策建议
        7.2.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拖延破产
        7.2.2 强化破产清算的地位避免“坏”企业借破产重整而转嫁负担
        7.2.3 投资者理念创新及风险观念培育
        7.2.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制环境
        7.2.5 加快破产法司法解释与配套措施的制定
        7.2.6 制定破产会计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
    7.3 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公司估值在并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论文背景
    1.1 股票全流通必将引发资本市场并购行为的活跃
    1.2 从题材收购到战略收购
    1.3 举牌和要约收购将成为流行
    1.4 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公司估值理论的发展
    2.1 财务理论发展
    2.2 公司价值评估的发展
    2.3 估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2.3.1 估值与公司价值
        2.3.2 公司价值估值的重要性
        2.3.3 企业估值主要评估技术概述
    2.4 贴现现金流估价法详解
        2.4.1 贴现现金流法
        2.4.2 变量计算及模型公式
        2.4.3 贴现现金流法在中国市场上的应用考虑
    2.5 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
    2.6 公司价值与股票定价关系
    2.7 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购理论简论
    3.1 并购的定义
    3.2 企业并购动因和效应
    3.3 兼并分类
    3.4 企业并购风险
    3.5 中国上市公司近几年并购发展
第四章 估值理论在并购中的应用
    4.1 价值的三个源泉
    4.2 估值在并购中的重要性
        4.2.1 并购成本的构成
    4.3 估值在并购中的应用与一般估值的差别
        4.3.1 并购中的估值
        4.3.2 相关估值法在并购估值的应用
        4.3.3 在估值步骤中要考虑并购中的一些因素
    4.4 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程序及内容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择背景
    5.2 本次兼并背景简介
        5.2.1 背景资料
        5.2.2 合并动因
        5.2.3 合并方案
    5.3 目标公司即华联商厦的估值分析
        5.3.1 分析框架(模型)、思路
        5.3.2 行业分析
        5.3.3 竞争分析
        5.3.4 行业未来分析
        5.3.5 上海零售业分析
        5.3.6 公司分析
        5.3.7 公司战略分析
        5.3.8 公司财务分析
        5.3.8.1 财务分析思路与框架
        5.3.8.2 财务比率分析
        5.3.8.3 财务指标行业比较
        5.3.8.4 自我可持续增长分析
        5.3.8.5 结构分析
        5.3.8.6 赢余质量分析
        5.3.8.7 盈利驱动能力因素分析
    5.4 目标公司收购估值
        5.4.1 公司基本价值估值
        5.4.2 参数确定
        5.4.3 财务报表预测
        5.4.4 预测公司自由现金流
        5.4.5 公司资本成本
        5.4.6 公司价值DCF 估算
        5.4.7 公司价值敏感性分析
        5.4.8 企业并购价值分析
        5.4.9 目标公司其他方法估值印证(相关估价法)
    5.5 一些新的估价方法探讨
        5.5.1 EVA
        5.5.2 RNAV 的运用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三联商社解决遗留债权债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即墨田横岛旅游再开发研究[D]. 陈培芬. 青岛大学, 2019(02)
  • [2]中国A股上市公司壳资格价值分析[D]. 姚迪. 厦门大学, 2017(10)
  • [3]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D]. 化秋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11(01)
  • [4]王俊洲:全力推动*ST三联恢复上市[N]. 卢青. 证券时报, 2010
  • [5]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D]. 章丽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6)
  • [6]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D]. 张欣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7]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D]. 王景信. 天津财经大学, 2009(10)
  • [8]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联性研究[D]. 张立达. 山东大学, 2008(12)
  • [9]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杨秋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10]公司估值在并购中的应用[D]. 杨庆文. 天津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三联商贸有限公司解决遗留债权债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