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_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_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心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会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也必然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变化了的环境适应不良常常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行为偏差。不重视心理调适,不提高心理素质,不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与条件。文章论述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的积极变化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心理适应的标准及改善适应,优化素质,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现代化 素质 心理适应

现代化原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社会变迁的过程。社会从传统转变为现代的过程中,社会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而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与适应。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或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关键是要不断改善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现代化指的是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社会变革。”[(1)]一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在的现代化,二是内在的现代化。外在的现代化通常是指发生在我们个人外在生活环境中而又能影响我们生活及身心状况的各种社会变化,如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大众化等;内在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通常指个人对其所处的外在生活环境的改变所持的一种反应,其中包括个人在思想上、观念上、态度上及价值观方面的改变。

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世界性潮流。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人的现代化过程一致的,或者说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和社会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之中。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会促进社会现代化。然而,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需要人去建设,而社会现代化的最终成果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即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心问题。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探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时指出:“外在文明易取,内在文明难求”,“应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先求其精神,扫除障碍,为汲取外在文明开辟道路。”[(2)]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并不怀疑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否定的,只是那种忽略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关心和探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与现代化经济发展节奏相吻合的观点。”[(3)]英格尔斯在谈到一些正在进行现代化尝试的国家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能使他们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的行列,而结果却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的教训时,特别强调,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4)]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

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在下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国国民具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素质和健康的心理,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指出:“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使社会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了,处理不当,将引起适应力的大崩溃。”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必须适应变化,才能成为现代人。

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素质?人的现代化又包含那些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因此人的素质应包括人的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构成的,知、情、意这三方面可包罗人的精神活动的全部内容。智利学者萨拉扎·班迪在回顾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时曾说,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指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是人的心理素质外化和对象化。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状况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过强。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对人的现代化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人的现代化应具备的品质和特征:(1)乐于接受新事物,包括新经验、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各方面不同的看法;(4)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而不沉迷过去,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个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7)尊重他人、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对科学技术有较大的信心。以上几条,经常被用来评定人是否现代化的标准。概括地说,人的现代化主要反映在他对社会的心理适应程度上。人的心理适应是指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的恰当的行为反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个社会变迁的过程,会带来剧烈的社会变革。由于变化的迅速常常使现代人的心理适应面临严峻的挑战。适应社会变化的人应该对变化持有积极的、灵活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

然而,面对社会现代化对人的适应构成的种种压力,一些人在适应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如消极悲观的情绪反应,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不满足感等,由此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心理上的失常,使心理障碍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显得越发重要。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健全适应环境的能力或状态。从适应的观点看,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行为表现是否正常,要视其对所生活的社会文化变迁的适应状况而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一个良好适应的人。心理健康是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功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为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积极而适度表现的健全的心理状态。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现代人若想顺利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适应,才能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全的心理适应包括:(1)认识个人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2)认识并面对现实环境,有乐于变迁的心态;(3)重视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主动参与社会,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5)发展民主平等的性格,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6)增进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资料、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心理世界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行为主动进取,敢于开拓创新。这些积极的变化无疑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也要看到社会变革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使人们心理活动较之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复杂,威胁人心理适应、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

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巨大的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使人常处于应激状态下;贫富差距拉大,利益格局调整,造成了心理失衡;人际关系的淡漠加深了孤独感与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家庭功能的削弱激化了“代沟”的问题……。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使人出现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焦虑、烦躁在增加,由此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偏差,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发生率大大增加,并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90年代初我国一次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表明,精神病的患病率已达12.69‰,比50年代的1.3~2.8‰上升近10倍;神经症患病率达到22.21‰。[(6)]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适应障碍,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0~30%,[(7)]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忧郁,神经衰弱等,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心理健康及人格成长。大学生中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的人并不少见。

一项关于天津市社会心理调查发现,人们对社会生活变化的不适应反应比例很高,“原来不烦恼的事情现在开始烦恼”的人占63.8%,“不能集中精神做我要做的事”占49.7%;“睡不好觉”的人占47.6%,“回顾以往,感到人生是经历一场失败”的人占21.6%,更多人感到孤独、苦闷,害怕。[(8)]我国社会心理学者邵道生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心理失调的种种表现概括为物欲化倾向(指做事没有恒心、思想不能集中,不安分、缺乏理智、盲动、浮躁)、无责任化倾向(对社会事务责任冷漠,对一切都无兴趣、无所谓);虚假化倾向(不真实、虚伪、欺骗)等。[(9)]改革以来出现的“红眼病”、“攀比风”、“短期行为”等都是心理失调的综合表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人们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冒风险,顽强的毅力,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适应困难,情绪失态,行为失常的比例逐年增加,由此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调现象若不进行调整、矫治,不下大力气提高人们心理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必然会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A·佩切伊在《人的素质》一书中写到:“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的物质文明才能得到转化,其巨大的潜力才能有效地被利用。”[(10)]日本学者池田大作也提出相同的看法,“尤其是近世以后人类的历史总的可以这么说,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制度这种外在世界的变革是左右人类幸福的根本关键,而且仅把目光注视在这一点上。因而不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轻视或者忘记了努力去严格要求自己内在的各种心理活动。在现代,显得特别重要的是,努力变革和提高人的生命或精神的世界。”[(1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面对社会变迁,人们的心理常常处于激烈动荡和冲突矛盾之中,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易发高发。如果人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调整,心理的冲突和失衡就会不断加剧,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怎样做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齐头并进?怎样在体制改革,引进技术,优化管理的同时改造人们的观念、认识,优化心理结构?怎样改善人的心理适应,缓解心理冲突,使人的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从适应的观点看,个人适应环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去改变环境。也就是说改造环境与改变个人是帮助个人获得良好适应的途径。所谓改造环境就是指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更有利于人的适应和发展;所谓改变个人就是指个体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在心理上、行动上调整自己,学会适应。可见增进人的心理适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适应至关重要,要改善心理适应,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1)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指与社会物质文明相适应的人的思想、道德与行为文明的水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新人,使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发展经济,不应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而是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良好的环境陶冶人。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现实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一个人要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适应环境,必须一方面保留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素质,同时吸取新文化特质。现代化不是抛弃固有的一切,而无条件接受新的一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如勤劳俭朴、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重视人际关系,集体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3)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是适应良好的人,能面对并接受生活的现实,有自知之明,善与他人交往,能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同样重要,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形成从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个个重视心理调适的局面。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社会成员对生活的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机构在帮助指导人们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国,心理咨询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一支有专业训练的队伍是当务之急。

(5)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于教育和训练。社会教育指通过社会文化机构向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指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地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连续性、易接受性等特点,对人的思想品德、个性特征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以“教”为主,家庭以“育”为主。学校应转变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心理辅导,启发学生内在的自律性,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父母是关键,父母要关心子女身心健康,为他们成长提供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尊重他们,协助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二)个人方面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而只能依靠调整自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

(1)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变化迅速的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对挫折的不良反应,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了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可以应付各种挫折环境,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调。挫折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选择理智的反应方式,掌握情绪的调节方法。

(2)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人际关系的冲突是现代人心理适应中最常见的问题。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心理保健的功能,给人以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以诚待人,乐于助人,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3)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一个人总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健全的人,能够适应变革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乐于接受新事物,了解自己、悦纳自己,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开放经验,目标适当,自信自强,敢于超越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发展自我。人格的完善没有止境,认识自我是前提。在现有人格基础上不断优化,扬长避短,可以使人格更趋健康。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提高心理素质,改善心理适应,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注释: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2)袁贵仁:《人的素质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3) (4)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8页。

(6)江光荣:《社会变革与适应》,《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7)樊富珉:《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回顾与发展》,《青年研究》,1993年,第四期。

(8)潘永康:《社会青年与心理变化》,《百科知识》,1990年,第四期。

(9)邵道生:《北京青年报》,1995年。

(10)佩切伊:《人的素质》,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8页。

(11)《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标签:;  ;  ;  ;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