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当局为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不起作用_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为什么美国当局为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不起作用_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美国当局治理衰退措施为何不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灵论文,美国论文,当局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F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DB-1130(2002)01-0080-06

21世纪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持续一年有余。跟踪研究、分析此次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发生、发展,以及西方有关国家、特别是美国当局所采取的对策及效果,对于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周期性经济危机自2001年初暴发后,为遏止衰退,美国主流经济学界开了不少药方,美国当局也使尽浑身解数。但综合起来看,也无非就是“三板斧”——降息、提气、战争。

所谓“降息”,即降低联邦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图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

所谓“提气”,即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发布经过包装的误导经济信息,以图稳定、提升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维持美元的超强势地位;

所谓”战争”,即通过对外发动战争,以图达到刺激军火工业以及与之关联的产业,遏止衰退的程度。

乍一看来,美国当局的这“三板斧”,有文策,有武招,可谓“刚柔相济”。但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三板斧”不灵,并没有将美国的经济从衰退中拉扯出来,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看,美国经济仍在衰退的苦海中挣扎。[1]其原因何在?

一、降息,无法启动衰退期间的消费和投资

自去年初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以在美国受人尊敬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开出的首选药方是:降低联邦银行基金存贷利率。在一年之内,美联储紧锣密鼓,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年初的6.5%降至40年来的最低点1.75%。其力度之大,在美国经济史上可能是空前的。“药力”如此之猛,但病中的美国经济,犹如“植物人”一般,反应分外迟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当消费市场、投资市场欠活跃的时候,也就是在消费者具有消费能力但消费欲望不强,投资赢利预期不高、企业投资欲望不振的情况下,降低银行存贷利率,具有引导居民将资金从银行挤出用于消费,以及企业因贷款成本下降、投资赢利预期提升而加大投资力度的作用。但是,在美国当前周期性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美联储降低利率,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从投资的角度看,此次经济衰退,不是因为投资不足引起的,而是由于某些产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信息产业投资过度、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大量积压,进而导致企业赢利锐减,出现巨额亏损,以至纷纷破产倒闭,信息产业泡沫破灭所引起的。现代经济,各产业间关联度很高,一个产业感冒,其他相关产业跟踵伤风,这就是所谓“骨牌”效应。美国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信息产业泡沫破裂始,不足半年,其它产业纷纷感冒,至2001年初全面陷入衰退深渊。在此期间,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是一般的投资赢利预期不佳的问题,而是不论投资什么产业,都将血本无归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论美联储的贷款利率降得多么低,哪怕是零利率,面对血本无归的陷阱,投资者也会望而却步!据美国有关投资预测机构(Prudential financial)春季访问50个行业的调查,因企业赢利现状的前景差,只有6个行业计划年内增加投资,24个行业计划削减投资,剩下的20行业尚在观望,尚未确定是增加还是削减投资。这一调查结果,生动地印证了我们的上述分析。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收入预期。美国这个社会,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社会。也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60%源于居民消费。但居民消费,特别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时尚,同样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收入预期看好。然而,在经济危机期间,最致命的就是收入预期差。经济危机暴发后,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成千上万工人失业,收入大幅下降。去年12月份,美国当局公布的失业率已达5.8%,至今年3月份,失业率更推升至6%,创8年来的新高。而且各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今后数月,失业率还将攀升。现在,连大学毕业生也求职不易了。据美国老牌职业介绍服务公司DBM称,今年美国的就业市场缩小了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下属的《求学杂志》总编辑亦指出,今年制造业计划减少招收的毕业生达30%。应该指出的是,美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于日本、欧洲诸国,不包括为数众多的处于半失业状态的白领职工。如果将这部分失业者统计在内,失业率早已跨越两位数了!同时,美国一半以上的家庭持有股票,其经济收益甚至连养老金都同股票的涨落密切相关。一年多来,美国股市剧烈振荡。近一个时期,更因企业赢利前景暗淡,加上上市公司的各种丑闻接连曝光,商业信誉已近崩溃,股市熊气迷漫。股民所持股值急剧缩水,有的甚至沦为穷光蛋,

美国居民本来就少有积蓄、囊中羞涩。据有关调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个人储蓄率平均为8%~9%,9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1995年只有5%,目前更降至不足2%。[2]在经济危机期间,又面对如此严峻的收入预期形势,如何还敢“今朝有酒今朝醉”?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项调查,今年5月份消费者消费支出下降0.1%,据称,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其中,耐用品消费下降2.4%,衣食消费下降0.7%。另据最一些科研机构对中城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5月份的96.9下降至90.8,对前景的预期指数从5月份的92.7降至6月的87.9,降幅如此之大,反映了美国人的收入预期、消费积极性绝非降息所能提升的。

看来,“降息”,对于治理周期性经济衰退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

二、靠发布误导经济信息以“提气”,提升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可能持久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衰退史表明,在经济衰退期间,国民的心理因素对于经济危机的发展影响极大。远一点的例子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发生的心理恐慌,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推向了大崩溃的边缘;近期的事例有,1997年春的泰国,正是因为对于泰铢贬值的心理恐慌,加剧了泰国的货币危机,进而诱发了席卷东亚的金融危机。所以,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货币、金融学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均特别注重心理因素对经济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稀缺。

在当有关部门对深圳的地性经济危机地间,心理因素的影响自然不在当前美国的这一场周期性经济危机期间,心理因素的影响自然不会亚于任何其他因素。这是因为:其一,美国经济的增长拉力,60%来自美国居民的消费。如果美国居民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消费就不可能活跃,美国经济也就很难复苏;其二,美元的强势地位是否能维持。长期以来,美国仅仅因为美元作为一种世界性货币,每年即盘剥世界人民达数千亿美元之巨(各国、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为维护本国金融系统的安全,不得不用大量商品换回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而美元继续保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此次危机发生后,币值本已高估的美元,汇价不降反升,这既是美国政府执行强势美元政策使然,也同美国的“七国盟友”联手哄抬有关。美元的这种超强势地位,纯粹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它不仅使美国的贸易逆差节节攀升,延缓美国经济的复苏,而且蕴藏着极大危险:一旦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对美元失去信心,继而或者抛售美元,或者从美国撤资,那么,建立在沙滩之上的、以股票和金融市场为主导的美元帝国就有可能土崩瓦解。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初美国陷入周期性经济衰退后,美国当局以至企业界、金融界的大亨们即全力围绕稳定人心做文章的深层缘由。

跟踪分析美国当局一年多来为稳定人心而采取的包装经济信息、发布误导信息的作为,主要是围绕着包装GDP和生产率这两项最难于统计,且“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需要大幅修正”(世界大企业联合会高级会员维克多·扎诺维奇语)的综合性指标大做文章。如去年的第二季度,各种迹象均显示,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但7月中旬美国当局发布的信息是,第二季度的GDP仍增长0.2%。一项被维克多·扎诺维奇称之为“十分浩大的统计估算工作”GDP统计计算,美国人竟然能够在不到半个月内完成并精确到0.2个百分点,既不是负数又接近于零,弄巧还不至于成拙,真令人匪夷所思!到了第三季度,由于经历了“9·11”打击,各业惨不忍睹,如果仍宣称GDP正增长,玩笑开得未免过于大了一些;但如实发布GDP大幅下降的信息,又可能引起人心浮动。于是,10月份当局发布的信息是,GDP下降0.3%,即所谓“轻微衰退”。然下降0.3%同惨不忍睹的现实之间反差实在太大,于是乎,一个月之后来个“修正”:将下降0.3%修正为1.3%。虽然季度GDP下降1.3%,幅度不算小;但毕竟是“马后炮”,对国民心理的震动不会太大。最让人拍案称奇的是对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数字的包装:即将GDP季度增长率按所谓年率进行换算,炮制出了让众多的观察家、分析家们大跌眼镜的5.8%的GDP超高速增长信息!什么叫“按年率换算”?原来,美国的按季度统计的GDP成长比率,不是“同比”,而是同前一季度比;“按年度换算”的计算公式是:年增长率=[(1+季度增长率)4-1]×100%。也就是说,“按年率换算”就是将季度增长率至少放大四倍,其前提是,此后三季均应按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增长。这样的“年增长率”绝不是现实的“年增长率”,至多是画的一张饼而已,仅具炒作效应。如果我们再将这个”按年度换算”的数据还原为“季度增长率”(5.8%÷4=1.45%),也只增长1.45%。然而,即便是这个1.45%,是否真实,也只有天知道!

“生产率增长率”比之于GDP增长率指标,更具“不确定性”,更难于计算和统计。唯其如此,才便于包装和做手脚。近10年来,美国当局为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制度模式,先后编织了三个“神话”:其一是美国的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二是美国的“生产率高速增长”;其三是美国的已经摆脱经济周期的“新经济”。这三个“神话”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宏观经济制度到微观经济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神话”毕竟不是现实。此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可说是一个大“揭幕”。首先,危机一暴发,宣称已经改变了经济增长周期律的“新经济”神话就不攻自破了;随后,在衰退期间,安龙公司、凯玛特公司等一大批公司先后倒下,以及接二连三曝光的如世界通信公司等上市公司同官员勾结、同会计审计等监管机构狼狈为奸,甚至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与华尔街的交易商合谋操纵股市、盘剥股民的大量丑闻,使美国的所谓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神话陷于破产之中。最后,第三个“神话”——美国的“生产率高速增长”的神话也已岌岌可危,今年5月7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第一季度美国的生产率增速“以年率计算达8.6%”,创19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生产率增长速度由原未公布的5.2%上调为5.5%。事实上,在衰退期间大批公司赢利水平下降,甚至破产倒闭。据统计,去年在标普500强之内的大公司税后利润下降者近50%。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劳动生产率却能够创纪录地大幅增长,真正是天下奇闻!美国劳工部的这一耸人听闻的宣布,甚至使久经事故的美联储主席老格也感到不自在,不得不发表评论:如果不是某些统计环节出了故障,这么高的生产率也是不能持久的。看来,有过学者经历的格林斯潘,对于包装信息,还是有些分寸的。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美国当局编织“生产率创纪录增长”的神话的当儿,美国当局又先后干了两桩既违反其“自由贸易”理念,又触犯全球众怒的事:一是加征高达30%以上的钢铁进口税,其二是通过农业补贴法案。既然“生产率高速增长”,又何须不惜背弃被美国当局标榜为基本价值观的“自由贸易”理念,甚至冒全球之大不韪,去干上述两桩蠢事呢?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美国当局为提升国内消费者、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经常发布各种虚假的误导经济信息,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但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不能持久的。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就有媒体叹息:“还可以相信谁?”企业自己发布的利好信息是不可信的,位列五大会计事务所的安达信、安永等监审机构,以及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等也不可信,美国当局定期发布的经济信息更不可信,美国上上下下笼罩着商业诚信危机!所以,今年四月美国当局宣布第一季度GDP和劳动生产率双双超高速增长的话音未落,华尔街的道指、纳指双双应声下跌:几天之内,道琼斯指数跌破万点关口,纳斯达克指数跌至1574点的新低。近一个时期以来,股市跌势一发不可收拾:至7月初,道指跌至9007.75点;纳指跌至1358点,为5年来最低;标准普尔指数跌破1000点,以948点报收,为1997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比刚刚遭受“9·11”打击后的惨状还要惨。

三、靠对外发动战争来缓解经济危机,是饮鸩止渴

“9·11”事件,给衰退中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乍看来,是一次偶然性的恐怖袭击事件。深入分析,就不难看出,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某些矛盾尖锐化的反映;也可以说,是美国长期以来推行“单边主义”、谋求全球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乃至文化霸权的必然结果。“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扯起“反恐”大旗,先是“用斩牛刀杀鸡”,动用重兵,惩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由美国人自己豢养起来的打手拉登恐怖集团;继而又纵容以色列沙龙集团在“反恐”名义下,大举入侵巴勒斯坦,在中东重燃战火。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暂时得手后,又企图恣意扩大“反恐”范围,部署对伊拉克用兵。

最近,美国当局采取了以下几项引人注目的措施:一是调整谋取全球霸权的战略,用“先发制人”取代“封锁——制裁”;二是大规模增加军事预算,加紧研制、生产先进军事武器;三是放宽联邦调查局的权限,允许联邦调查局对因特网、国内图书馆,以至政治组织、教堂进行监视调查。这几项措施,已经将美国推入了战时体制。由此,不禁使人回想起了冷战初期的“麦卡锡”时代。所不同的是,50年前的“麦卡锡”时代,是对共产党及左翼人士的白色恐怖;而当前,则主要是针对伊斯兰信徒的。敏锐的日本学者指出:“美国正在发动针对穆斯林的第四次世界大战。”[3]日高义树在这篇文章中分析说:“今天布什总统和美国推进的战争不仅仅是针对恐怖主义。从历史上说发生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把冷战算作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那么21世纪的新的世界大战,就是第四次世界大战。”[3]他援引布什政府的战略本部国防委员会成员、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话说:“在世界范围对美国发起挑战的是那些称为穆斯林好战分子的穆斯林武装。……这次的世界大战,……是一部分穆斯林过激派对美国的人道主义的战争。”[3]。基于这一判断,“布什总统及其身边的人所设想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攻击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建立新政府以重建国家。第二,瓦解沙特阿拉伯王室的独裁体制,建立新国家。第三,支持伊朗的民主政治集团,改变宗教势力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体制。第四,迫使叙利亚裁减军事力量,建立新的国家体制。”[3]而且,施莱辛格预测,“恐怕将会有4任和5任总统牵扯到这次战争中。”[3]也就是说,这场由美国人主导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持续20~30年。日高义树同美国当局的核心层有着很深的交往,他的分析,绝非纯系猜测、空穴来风。

我们姑且不论当前由美国当局所发动、主导的这场战争是否可称为“第四次世界大战”,也暂且不论这场战争是否会如施莱辛格所预测的那样将要持续二三十年,还是回到本文的正题——目前的战局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在美国,战争的耗费是统计进GDP增长指标中的,而美国今年第一季度购买军火的开支,又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增长9%的基础上,飙升19.6%,创35年来的最高纪录。这,当然会对GDP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美国当局来说,一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敌对方到底是谁、在哪里,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国外?二不知道战场在哪里,是在美国的纽约,还是在华盛顿、洛杉矶,抑或在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美国驻外机构?三不知道敌对方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四不知道敌对方使用什么武器,是使用常规武器、生化武器,甚至使用“核脏弹”?总之,敌人藏在暗处,令人防不胜防!正因为如此,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联邦调查局几乎每天都发布恐怖袭击警报,令美国上下持续惶恐不安。据《华盛顿邮报》的最新民意调查,由于担心恐怖袭击,已有11%的居民讨论要离开华盛顿,另有5%的居民也在考虑搬家。华盛顿不安全,纽约当然更不安全了;其他的地方安全吗?也不尽然。如《华盛顿邮报》还报道:约有40名“基地”组织成员于数周前乘坐一艘藏有大量武器的货船潜入美国境内,准备对洛杉矶发动袭击。一时间,洛杉矶如临大敌,到处进行搜捕,警报至今尚未解除。更有甚者:6月19日晚,因一架不明飞机误闯入华盛顿上空限飞区,导致白宫人员进行紧急疏散。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理查德·谢尔比6月16日说:“目前令人担忧的不是本·拉登和其他核心头目,而是‘基地’组织的许多成员已经向全世界扩散,他们正在世界各地试图重新集结,并向美国发动致命的攻击。”美国人今天这种惶惶不安之状,真有点类似当年美国轰炸朝鲜、越南、南斯拉夫、伊拉克等国家时,平民百姓东躲西藏的凄凉景象!

在今天的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居民尚且要纷纷“出逃”,资金“出逃”的速度绝不会亚于居民“出逃”的速度。“9·11”事件后,纽约市、州政府虽然“贴钱”挽留大企业,许诺向愿意留在曼哈顿商业区的公司的每名员工提供1000~6000美元的资助。但即使如此,诸多大公司仍不领情,纷纷撤出纽约。不仅纽约的资金在外逃,全美各地均如此。据美国商务部6月6日公布的数据,2001年外商在美的直接投资重挫60%;据美国财政部7月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4月份美国的外商投资额大幅减少为,380亿美元,较3月份的665亿美元下降了43%。据美林公司近期对欧元区基金经理人的调查,认为应当减持美国股票的人所占比例,由5月份的23%劲升至30%。这一趋势如果发展下去,美国经济将面对更大灾难。据统计,至2001年底,外国人持有1.7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和3.2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公司债券。“现在40%的美国财政部证券、25%的美国公司债券和13%的美国股票都为外国人持有。”[2]如果这些外资均竞相“抽逃”,美国经济不可避免要发生“血崩”!近几个月来,美国当局虽然一再发布经济利好的信息,无奈消费者和国内外的投资者不相信,致使华尔街不仅股市熊气迷漫;美元汇率也一路下行,与世界各主要货币比价的跌幅已超过8%,而且跌势尚无缓和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外资正在“出逃”,美元的强势地位岌岌可危,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比原先预计的要暗淡得多。前不久,美国政府某要员曾挖苦其盟友日本的经济是“车厢经济”。现在看来,美国人发明的这一桂冠将要戴到自己的头上了。

总而言之,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对外发动战争,对于衰退中的美国经济,结论只能是:饮鸩止渴!

四、美国经济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迷状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一年多来美国当局治理衰退的“三板斧”,实乃“药不对症”。当然,我们并不想因此就得出美国经济学界不高明的结论。一般说来,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问题,大多在经济运行的层面、在如何增加、聚集财富方面做文章,有的同志十分形象地称之为“赚钱的学问”。而当前美国经济衰退的深层原因,恰恰在美国经济制度层面,在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萧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美国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经济的宏观运行,主要仰仗“看不见的手”。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推动,哪个行业、什么产品赢利,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就向哪里流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信息技术全球领先,美国的IT产业及相关联的软件行业、信息服务业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市场摄取了巨额超额利润。在差不多整整10年之内,“看不见的手”推动大量国内外资本涌入美国的IT产业及相关产业,最终既酿成IT产业、网络行业的大量泡沫,又使与民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传统产业、实体产业急剧萎缩、空心化,使美国的经济结构蜕化为一种寄生的“畸型”结构。至新旧世纪之交,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欧洲、亚洲许多国家的IT产业异军突起,打破了美国的垄断,IT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对于美国人来说,突然变小了。于是,生产能力本已过剩的、一个时期以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信息产业的泡沫迅速破灭,信息产业的大批工厂和网络公司破产,危机不可避免,最终将整个美国经济推入衰退深渊。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同样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当然,这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是以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就当前的美国经济危机而论,I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均将通过大批企业、公司的破产倒闭而破坏掉,而且必须“彻底”,也就是”探底”;待产业结构在低位上取得新的平衡后,整个经济才有可能逐渐爬升,即复苏——当然,还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中有些是蛮幽默的,他们把经济衰退期间以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称之为“创造性破坏”。我们当然也不必“太过小气”,不妨也称其为“创造性破坏”。不过,有两点是不应忽视的。即:其一,只有走完“创造性破坏”全程,衰退才能触底。从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来看,似乎距离走完“创造性破坏”全程还有一段距离,就是说,衰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二,衰退触底后,并不意味着经济转入复苏。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衰退史表明,衰退触底后,有五种发展前景:一是"V"型,即很快转入复苏;二是"W"型,即经历双谷底后转入复苏;三是"U"型,即探底后在低迷景气中徘徊二三年后进入复苏;四是"L"型,即探底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低迷不振,无力复苏;五是"J"型,即探底后马上转入低增长。

目前美目的经济衰退探底后如何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最主要的有三点:第一,能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找到可以取代90年代的火车头产业——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以带动整个经济复苏。关于这一点,至少目前尚未现出端倪;第二,能否尽快解决弥漫全美乃至全球的美国商业诚信危机,稳定住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以缓解资本“外逃”,进而保住美元的强势地位。近一个时期以来,华尔街为挽救金融市场的颓势,稳住国内外投资者,各交易所纷纷制定、发布新规则、新条例,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堵塞“漏洞”。这一“亡羊补牢”的举动,是否动真格,能否见实效,尚有待观察。而且,即使有关方面想“动真格”,但在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背景下,类似的欺诈行为要彻底解决,也决无可能;第三,美国以“反恐”名义对外、主要是对伊斯兰信众的战争结局如何。美国当局从其国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的战略利益出发,在“反恐”问题上,混淆正义斗争与恐怖活动的界限,实际上,正如日高义树所分析的,将近十亿穆斯林、至少是将被他们称之为“极端穆斯林分子”的近4亿伊斯兰信众打入“恐怖分子”行列,对他们发动“十字军远征”,其合法性本身就值得怀疑。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对穆斯林世界,还是对美国自身,后果均将是灾难性的。俗话云:“利令智昏”。被称霸全球的欲望所驱使的美国当局,目前很难坐下来反思这一点。所以,即使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战局的发展绝不乐观。据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做出如下判断:衰退中的美国经济在走完“创造性破坏”全程、即探底后,取"V"型、"W"型及"J"型复苏的可能性极小;而取"U"型、"L"型前景的可能性极大,且走"L"型前景,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低迷状态的可能性最大。

[收稿日期]2002-07-15

标签:;  ;  ;  ;  ;  ;  ;  ;  ;  

为什么美国当局为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不起作用_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