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海斌1.2,孙立江1

李海斌1.2 孙立江1

(1青岛大学医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2莱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山东 莱州 261400)

【摘要】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的表达,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膀胱癌和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中CD147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膀胱癌患者中CD147阳性率为71.2%。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CD147阳性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47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研究,对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及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膀胱癌;CD147;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167-02

膀胱癌为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物来评估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复发趋势等。CD147又称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ducer,EMMPRIN),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是一种新的细胞表面粘附分子[4]。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膀胱癌和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中CD14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及复发趋势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选自2015年1月~10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膀胱癌病人52例,膀胱癌术后膀胱镜检膀胱组织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1.2 方法

1.2.1试剂与仪器:免疫组织化学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用仪器为莱卡 BOND-MAX。

1.2.2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的表达, 用已知CD147肾癌阳性标本做对照,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

每张切片由两名事先不知临床资料的病理科医师读片两次以上,CD147染色阳性表现为细胞质或细胞膜出现棕黄色。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CD147在膀胱癌及膀胱癌术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例膀胱癌患者中CD147表达呈阳性者为37例,15例为阴性,阳性率为71.2%。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1例为阳性,5例为阴性,阳性率为16.7%。 两组数据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膀胱癌发病率男性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发病率在第十位以后[5]。膀胱癌的发病因素多样,是复杂、多步骤的病理过程。膀胱癌重要的特点为易复发,复发后肿瘤恶性程度有增加趋势[6]。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判断膀胱癌恶性程度与复发趋势的分子标记物。

CD147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之间,刺激肿瘤相关的内皮细胞分泌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CD147也可以作用于邻近的肿瘤细胞组织,相互诱导以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释放并降解基质[7-8],从而对恶性肿瘤的进展起促进作用。既往研究表明,CD147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很少,在肝癌、前列腺癌、肾癌、胆囊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因此可将CD147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强弱的分子生物学指标[9-12]。但CD147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报道较少。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CD147在膀胱癌及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D147在膀胱癌中阳性率达71.2%(37/52),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中阳性率为16.7%(1/6)。这一结果表明CD147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分子标记物。

本研究用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做为参照物,一方面与膀胱癌中CD147的表达阳性率做对比。另一方面,试图通过监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CD147的表达,来提高膀胱癌复发的早期诊断率。目前无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CD147阳性与膀胱癌复发趋势之间的联系,尚有待进一步探索。CD147可能有助于膀胱癌复发的判断,以利于临床医师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Parkin D 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 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

[2] 李连弟,张思维,鲁凤珠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 [J].中华肿瘤杂志, 1997,19(5):323-328 .

[3] 陈万青,张思维, 邹小农等.中国1990-1992年膀胱癌死亡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肿瘤, 2005, 14(8) 517-521.

[4] Bisw as C,Zhang Y,DeCastro R,et al.The human tumor cell-derived collagenase stimulatory factor(renamed EMMPRIN) is a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 in superfamily. Cancer Res,1995, 55(2):434-439.

[5] 郝捷,陈万青.膀胱癌-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97.

[6] 陈清标,毕学成,何慧婵等.CD147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临床研究[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3):273-277.

[7]Kanekura T,Chen X,Kanzaki T.Basigin(CD147) is exprressed on melanomacells and induces tumor invasion by stimulating produc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by fibroblasts [J].int J Cancer,2002,(4):520-528.

[8] Sun J,Hemler ME.Regulation of MMP-1 and MMP-2 production through CD 147/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interactions[J]..Cancer Res,2001,61(5):2276-2281.

[9] Michele C,Medigan A,Kingsley J,et al.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matrix metalloprteinase inducer protein ino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8,57(9):1367-1379.

[10] Wu W,Wang R,Liu H, et al.Prediction of prognosis ingallbladder carcinoma by CD147 and MMP-2 immunohistochemistry [J].Med Oncol,2009,26(2):117-123.

[11] Li HG,Xie DR,Shen XM, 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 of paxillin,syndecan-1 and EMMPR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10):1445-1451.

[12] Sier CF,Zuidwijk K,Zijlmans HJ,et al.EMMPRIN-induced MMP-2 activation cascade in huma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Int J Cancer,2006,118(12):2991-2998.

论文作者:李海斌1.2,孙立江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CD14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海斌1.2,孙立江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