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与社会发展_教育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与社会发展_教育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对中国教育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面对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趋势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及时对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趋势是以学科的分化为基础的。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分支也越来越多。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超出500门以上, 技术学科有400种以上;应用技术的名目更多,总的学科多达2000种以上。 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同时,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日益加强,在分化的基础上趋向综合,经过综合又分化出新的学科。许多研究对象,只凭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难以取得成效,需要多学科的联合研究。例如,新兴的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都是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领域。

现代科学的综合发展趋势,还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汇流上。现代科学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生态、环境、人口、资源、交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以及经济规划、制定法律、兴办企业、开发新产品、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等问题,几乎都需要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通力协作。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社会实验和社会工程,这对我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有力地推动着跨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来,使传统教育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制定新的教育政策,即发展系统化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对传统的教育体系、结构、功能进行全面变革与调整的必然结果。

第二,面对全球信息革命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应充分重视教育在信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效益。在目前的全球信息革命中,我国是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如在信息基础方面,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已达95%,我国还不到5%。 家用电脑普及率美国达50%,我国目前还不过千分之几。我国的电视和广播普及率较高,达到80%以上,但还达不到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9%的高水平。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信息化硬环境(如网络)的建设不可能在全国一下子铺开,必然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也就是说,首先要集中力量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搞好示范工程,并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由于教育系统集中了我国高科技的大量人才,又是全国总体文化水平和现代化意识最强的领域,是最大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因此,以我国高等院校和中科院为核心的教育科研网必将成为我国的示范网络和试验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企事业单位培训人才的基地。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教育系统是一支主力军,是丰富的信息源之一。全国有1200多所大学、600多个学科,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丰富的信息库。特别是那些与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信息,不仅对中国的学者和公众,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全面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必将是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产生新的飞跃的过程。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重要战略地位。300 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英国在18世纪首先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英国的传统教育举世闻名。可是,从1850年开始,英国很快被德国超过了。主要原因是英国后来忽视了科学与教育。德国虽然开始比较落后,但非常重视教育。1830年以后,德国有很多科学家从英国、法国回来发展科学与教育事业。德国特别注意学习法国,建立了大量专科学校,这些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后来成为技术骨干。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儿童入学率达97%,而英国不到50%。英国绅士轻视科技,轻视科技人员。而德国的王公们却争相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造就了大批知识分子。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怪事,英国人帕金发明了人工合成染料技术,但缺乏对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当时德国大学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超过英国4倍,因此化学合成工业成了德国的优势, 占领了世界市场的80%,挣得大量外汇。1880年,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1895年,德国各行各业产品的产量压倒英国,从此,世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向德国。德国用了40年(1860—1900)时间走完了英国100 多年所走过的路,实现了工业化,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哪个国家就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其焦点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中国要繁荣昌盛,要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认识的一个飞跃,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依靠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发展经济,走了一条投入多、产出少、效率低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大之后,党中央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个方针是我们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应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依靠教育和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第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知识经济时代深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迫切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不仅公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许多经济管理干部对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一大批现代经济管理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我们只有从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育,才能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才能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真正奠定基础。

三、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应突出以下三大课题:

第一,突出当代教育新特点,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从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看,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正在呈现如下新特点:

(1)接受教育的终身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知识更新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据估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五年后就有一半陈旧,十年之后则基本过时。因此,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受教育逐步成为人们终身的追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更新教育”等多种形式。终身教育就是对这些新的教育形式的归纳。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中国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终身教育的任务,是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一体化,从孩子出生后不久的“感知觉教育”,到年老退休后的“度晚年教育”,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的完整的教育序列。终身教育将大大促进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教育结构的综合性。 当今的世界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运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具有高度综合的创造才能,传统教育培养单一性的专业人才的作法,已不适应今天的形势。当代的系统化教育必须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变单一性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当代中国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冲击和熟练工人需要量的增长,我国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职业高中、特殊教育专修学校、业余大学、开放大学、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成人教育等形式得到普遍重视。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又创造了不少新的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等。

不仅如此,当代科学技术还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现代化的教室、光学投影设备、电声录音设备、电视录像设备等,已开始运用于教学实践。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开创了电化教育的新时代。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由于卫星通信、电视教学、录像技术等技术手段同电化教育技术相结合,对当今我国社会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频道的家用电视系统,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情报检索系统、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终端相连,使教育迅速普及到家庭,扩大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第二,突出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具有经济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功能、社会智囊功能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释前两大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起源于劳动。 在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育对经济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劳动的复杂程度与教育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据统计,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所消耗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大约是9∶1;在中等程度机械化的情况下,这种比例为6∶4,如果实行高度自动化,这种比例就倒置为1∶9。显然,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受教育的要求越高,劳动者在生产上所产出的价值也越大。二是教育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注:参见《计划未来科学学与科技政策专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按照他的“人力资本学说”, 可以用公式计算高等教育经费的收益率,其公式如下:

(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

─────────────────────────

高等教育经费

日本参照舒尔茨的方法,计算过1930年至1955年这一段时间教育投资的收益。其推算结果表明,在日本国民收入的总增长部分中,约有25%是由于增加教育资本而取得的。

当前,充分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有效地保证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 的比例在整体上逐年增加,以保证本世纪末教育投入占GNP的4%目标的实现(注:参见《成功调控稳健开局——1996中国发展报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2)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 教育不仅传递社会中的生产经验、技能和科学知识,在劳动力的再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还进行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因此,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代中国,高校担负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它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原因有三:其一,高校不是一般的社会单位,它所担负的教育职能,本身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并能够对搞好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基础性和支持性的作用。教育是奠基精神文明的母机,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其二,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地方。高校这一特点的直接结果是,涉及把一批代么样的人输送给社会。这些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将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三,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方,同时又担负着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任。高校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政治素质状况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上可见,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仅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为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第三,突出中国教育的“未来”意识,促使中国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界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开始重视中国教育的“未来”,纷纷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综合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视角,可阐释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

(1)信息化社会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21 世纪的信息化社会,将会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教育功能将会得到极大的强化。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走进每个学校与家庭,学校教育将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各种学科的教学软件系统将会被广泛开发与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系统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来联网。与此相适应,信息处理教育在各个学习阶段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师将积极并灵活地运用各种信息媒介机器与教材,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的普及加强了自学的魅力,“开放型学校”有可能出现。

信息化社会不会使学校消亡,计算机再高明也不能取代活生生的教师。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玩游戏机荒废学业等问题也会产生。如何防止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如何建立有效的能利用所有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体系,将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国际化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理解教育景观。随着现代交通、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交流的扩大,地球变小了,各个国家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而长期生存与发展,各国向国际社会开放并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已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特征。

新世纪的国际化社会会对中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景观将会出现,由经济往来为龙头的文化教育往来将日趋频繁,教育将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首先,外语课程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的课程会使用更多的外文版教材。其次,教育机构将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开放。21世纪的中国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甚至是技术,也会招聘更多的外国学者来任教,校园内的国际化色彩会更加浓厚,国际学校会大量出现。再次,国际理解教育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了解和掌握国外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与风貌。这就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国际精神的培养。

当然,国际化不是“西化”,并不是丢弃中国教育的特色。在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注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也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

(3)科技化社会将呼唤“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21 世纪的科技化社会,将呼唤人们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中跳出来,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超越自我的世界。80年代末,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该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波尔就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

在科技化的21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将更注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主题,道德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课程将普遍开设并得到强化,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精神与国际精神。

(4)城乡一体化社会将普及“社区教育”。随着都市农业、 都市经济、都市文化、都市生活的发展,随着城市和农村距离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社会的空间将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将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充实、丰富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社会,将把教育纳入社区发展规划中来,并通过社区教育把本社区的劳动后备力量培养成为振兴社区经济的实用人才,从而使社区教育成为社区繁荣昌盛的积极推动力量;各社区将普遍设立社区学校或社区学院,以负责社区的教育工作;社区教育的对象不再限于青少年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社区成员;社区教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官民结合的“管教教育”,而将扩展为包括扫盲教育、法制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科学教育、生态教育、艺术教育,企业和社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家长联谊会”、“学校董事会”、“企校共建联合会”等组织将普遍设立,从而使21世纪的中国社区教育以其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及时性的特点,为社区发展,为城乡一体化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与社会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