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者人格及其塑造_双重人格论文

论领导者人格及其塑造_双重人格论文

论领导者的人格及其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者的人格,从广义上讲,指依据领导者的职业要求和角色规范,通过领导者的活动展示自身价值及其尊严的行为倾向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指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领导者的人格都是指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通过优良的行为表现优良的人格。领导者人格中所强调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一贯的自觉行为,即行为整体;不是无规范的行为,而是按照领导者职业道德最高标准所要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不是支配他人的行为,而是自我践行的行为,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

领导者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影响力。这种自然影响力是由示范力、凝聚力和投射力所组成的。示范力是指为群众做榜样、做表率,以行载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由于群众对领导者的表率行为看得见、摸得着,也由于领导者的“身先士卒”,因而对群众就形成了直接影响,成倍地放大真理和榜样的力量。凝聚力是领导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体现的真、善、美,对群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般说来,领导干部的表率行为总是不断地向周围散发自身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时,群众就会产生由衷的亲切感、敬佩感、信任感和信服感,群众就愿意接受他的主张和建议,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跟着他干事业。投射力是指群众把领导者的模范行为与领导者所代表的党和国家联系起来,通过领导的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讲,能否使群众相信党和跟党走,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和人格魅力。总之,优良的人格是领导干部高素质的根本体现,是新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领导者严格自律努力塑造自我的重要目标。

实事求是地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由于人们的独立、自主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也由于领导者的领导活动面临着自身非权力因素和群众对权力因素淡化的严峻挑战,多数领导者对人格的重要价值不仅认同,并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然而,也确实存在着少数领导者人格贬损和扭曲问题,具体表现为双重人格。

——言行严重脱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起来夸夸奇谈,做起来却稀松平常。群众把这种人称之为“车轱辘把式,光说不练”。

——心口完全对立,即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完全是两码事。嘴上讲的是马列主义,心里想的却是个人主义;嘴上讲的人民公仆,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当官做老爷;嘴上讲的是当官就不要发财,心里想的却是如何非法聚敛金钱;嘴上讲的要艰苦奋斗,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安逸享乐……如此等等,恰如其分地注释了口是心非。

——对上对下截然相反。对上惟命是从,投其所好,送其所要,当面讨好,肉麻地奉承吹捧,表现出十足的奴仆相。对下则满脸“阶级斗争”,为官一任为霸一方,动辄训斥、欺压百姓,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

——圈子里圈子外大相径庭。圈子里称兄道弟,无事不说,无话不讲。所谓的贴心话实质就是牢骚话或小道消息。圈子外一本正经,满嘴官话、套话、假话,显得很“马列”。

——有无监督判若两人。有监督积极肯干,充分表现自己;无监督消极怠工,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毫无责任感与事业心。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种人最会干面子活”。

双重人格决不止上述几种表现,但仅从上述表现中就不难发现,双重人格不是偶然的、短时期的甚至是无奈的自我保护,而是一种严重的、长期的、有意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对立。伟大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矛盾是本我与超我的对立,即本我所追求的快乐原则,在超我所体现的社会文明对本我的压抑和剥夺面前,一旦发生冲突,自我的人格就会发生分裂,变成双重人格,严重者成为精神病。应该说,弗洛伊德关于双重人格内在矛盾性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化的倾向。因为双重人格的发生及其形成决不仅仅是对本能的压抑,而更多表现为主体自身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价值追求与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大量事实证明,领导者一旦步入双重人格的深渊,其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就会丧失殆尽,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为此,无论从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上,还是从高质量的领导工作上,都应把塑造优良人格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政治任务。

塑造领导者的优良人格,应包括自我塑造与组织培养两个方面。自我塑造主要是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淡化名利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力戒懒惰安逸,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理想的人格目标,是指依据领导者的职业要求和角色特点所确立的并通过自我努力向往实现的高尚完美的人格。人格目标是人生方向,指引人走向人生的辉煌;人格目标也是人生标准,规范人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人格目标还是人生巨大动力,激励人战胜艰难险阻,朝着既定人格目标迈进。大量事实表明,领导者有无人格目标,其事业追求、工作标准、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充分说明,理想人格目标是领导者塑造自我优良人格的发端。但据调查表明,有相当多的领导者对人格目标“很少想”或“没有想过”,也就是说,领导者更多的是想如何去教育别人,而很少想如何教育自己。即便是人格形象较好的领导者,也对人格目标和人格理论知之甚少,在人格追求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为此,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人格理论和我党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明确人格对自我人生价值和实施领导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地自觉地确立自我的理想人格目标。确立理想的人格目标,一方面要在人格总体上确立人格标准和人格追求;另一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理想人格目标的具体化,即把理想人格目标转化为具体形象。如,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等领导干部的伟大人格作为自己的楷模,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仿效榜样,激励自我,为实现优良的人格而不断努力。

严重的名利思想是双重人格的思想根源。有些人为什么明知人前背后地阿谀奉承、报喜藏忧和违心做事不对,却始终执迷不悟?究其原因,还是以个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某些好处为目的,其实质还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从这个意义讲,凡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者必然是人格扭曲和变态。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那些淡泊名利者,才能处处慎思、事事笃行,始终追求和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为此,各级领导要想获得优良的人格,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坚决克服名利思想,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言与行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双重人格中言行不一的根本症结是有些领导者说到做不到,不能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的道理是浅显易懂的,凡领导者都会明了其内在含义和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做不到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图安逸,害怕艰苦。俗话说“一懒出百症,一勤驱百邪”。懒惰是人格的致命弱点,它总是与享受结伴而行,追求享受者必然懒惰,懒惰者也必然以享乐为人生目的。领导者一旦染上懒惰的恶习,就会变得尖滑、漂浮,不仅在艰难困苦面前不能勇往直前,就是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拈轻怕重,只说不做,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口头革命派。为此,向懒惰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成为领导者人格自我塑造的必然要求。克服懒惰的毛病,既有个提高自我认识的问题,也有个实际行动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工作实践活动中的养成。

领导者的人格总是自我塑造与外在雕琢的有机统一。因为人格自我塑造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同时由于人格素质是干部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和上级领导也有责任帮助下级领导提高人格素质。提高人格素质有多方面工作要做,但依据目前领导者人格素质的现状和优良人格的形成过程,至少应在人格选拔、人格教育、人格监督、人格榜样等环节上下功夫,以便逐步形成人格塑造的系统工程。

人格选拔是指对各级领导者的选拔应注重人格素质,也就是要把人格素质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在“源头”上把好关。选拔干部的要求应是德才兼备,在德的方面既要强调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也要强调人格素质。在目前新形势下,突出强调领导干部的人格素质对于干部队伍建设和实现“四化”大业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应按照人格素质要求确定领导干部的人格标准,依据标准分解为若干内容,把标准和内容纳入考核体系。明文规定,凡不具备人格标准者不能进公务员队伍,不能提升,不能进领导班子。要把组织考核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和公认。人格考核依靠少数人很难掌握真实情况,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因为领导者的领导活动,总是与群众发生联系的,群众也必然会对领导者的人格做出评价。另外,群众对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投机分子,对那些只做表面文章和到处讨好上级的干部从心里反感,恶劣印象颇深。只要我们充分发扬民主,真心实意地走群众路线,谁人格优良,谁人格低劣,就不难发现和做出客观的评价。

人格教育是指对各级领导干部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人格影响的过程。从目前各级党校培训内容来看,缺乏专门的人格教育是普遍现象。在干部队伍中,所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人格问题,不能不说与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直接相关。为此,各级领导必须认清人格教育是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干部的学校,既可把人格教育与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一道进行,也可单独设课专门进行。人格教育内容包括人格理论、人格意义、人格标准、人格环境、人格现实差距、人格塑造等内容,但其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解决对人格的认识问题和人格的深层次问题。最近,笔者曾对被培训的90名中层政工干部进行专题人格教育,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围绕双重人格的表现、危害、原因以及自我如何防止双重人格来塑造优良人格等问题,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解剖分析,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同志反映:“这种整风式的人格教育,使学习进入思想、进入工作,使我们不仅懂得了人格理论,更重要的是评价了自己的人格,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去塑造自我的优良人格。”能否搞好人格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学风问题。那种到党校学习就是“养养神儿、弄弄词儿、办办事儿”的学习风气是决然无法获得人格真谛的。

人格监督是把人格作为干部监督的重要内容,运用组织和行政手段来规范约束领导干部的人格行为,使之符合理想人格的要求。近些年来,随着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对领导干部在政治、道德、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监督已有明显进步。但至今还没有把人格问题明确地纳入监督内容,致使领导干部人格问题长期缺乏他律,严重影响人格素质的提高。因此,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明确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包括对人格的监督。要不断检查领导干部的人格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严重者要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实行人格监督除专职干部监督外,还必须建立班子内部的监督机制和群众的监督机制。因为领导者存在的人格问题一般都比较隐蔽,上级部门很难查觉,但是要隐瞒班子成员和群众就十分困难。虽然有些领导者很会糊弄上面,投其所好,弄虚作假,而有些上级领导就愿意吃这一套。但他们不能把班子全体成员和所有群众都笼络好和收买好,有些群众就不吃这一套。所以,在班子内部要建立一二把手对班子成员的人格监督和班子成员对一二把手的人格监督机制,还要建立专职干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进而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人格榜样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为领导干部树立优良人格形象,使他们学有榜样;二是上级领导要成为下级的人格表率,为下级做好样子。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格的生长与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的影响说到底主要是人际环境的影响。上级领导者是下级的直接影响源。为此,各级领导者一定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用自身的优良人格引导和影响下级。

标签:;  ;  

论领导者人格及其塑造_双重人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