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已经启动了重要的改革今年推出的“直接报告制度”将挤出“国家数据”中的“本地水分”,并采访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叶榛_国家统计局论文

国家统计局已经启动了重要的改革今年推出的“直接报告制度”将挤出“国家数据”中的“本地水分”,并采访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叶榛_国家统计局论文

国家统计局启动重要改革,今年出台的“直报制度”将——挤掉“国家数据”中的“地方水分”——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统计局论文,水分论文,新闻发言人论文,制度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末年初,国家统计局宣布: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7.8%。

这7.8%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在新的一年,作为国家基本数据的采集部门,如何将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集结成可以换算的数据?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

7.8%是怎么算出来的?

记者:1998年我国经济实现了7.8%的增长,这一速度在全球仍然处在领先的地位。能否解释一下7.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叶震: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体到微观,从某个方面讲,是经济增加值,即产品数量乘以产品价格的总量,扣除各种消耗,再扣除价格因素,就是增加值。这个增加值有正数也有负数,各产业的增加值汇总,形成全国的经济增长总量(即GDP),体现在百分比上,就是经济增长速度——7.8%即来源于此。

除了用生产的口径统计经济增长速度外,还要从分配的角度,如投资、消费、出口等,来进行总体平衡,生产与分配的数据应该大体吻合。

国际上还通用以电力消耗来检测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工业增长了,通常电力消耗也会成比例地增长。去年我国的这两个数据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电力增长速度慢。我们为此进行了一项专项调查,发现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关掉了一些能耗大的小型企业,二是能耗低的通讯、计算机等高等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达到年增长26-60%。后来查询,日本在80年代经济增长的时候,也出现过相似的现象,他们的能耗增长呈负数。

记者:工业产品,其增加值比较好理解。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怎样计算呢?

叶震:举个例子,比如一家宾馆,它的收入包括住、吃、娱乐,它的开支有水、电等,两者之差,构成毛利,即经济增加值,包括工资、利润等。所有商业部门的增加值,计算方式是统计“购销差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利润不是增加值,增加值还包括工资部分。

记者:去年国民经济以7.8%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国家统计局同时公布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去年同企亏损面似乎还略有扩大,达到40%强。这是怎么回事?

叶震:企业亏损,主要原因是产品没有卖出去。不过,库存的产品,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经济总量的一部分。1998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低迷,全国企业损失利润300亿元,销售成本上升700亿元。

记者: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是去年产生的新一届政府的“一个目标”。国家统计局最后公布是7.8%,比政府预定的低0.2%。你们有没有遇到来自上面的压力?

叶震:没有。中央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统计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有人口和土地的统计,那时地方瞒报数据是杀头之罪。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统一口径的数量化管理越来越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依据数据决策比会“拍脑袋”更为重要。去年,中央政府增发1100亿元特别国债的决策,就是在一系列统计数据中进行的选择。

“虚报”数据的屡禁不止,激出国家统计制度的重要变革

记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已经成了近几年屡禁不止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行的“层层上报”的统计制度不无关系。与其下大力气禁止“虚报”和不断给地方报上来的数据“挤水分”,恐怕不如在制度上想想办法。

叶震:今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就将开始运行“5000家大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你听说的这些问题届时会得到制度化的解决。

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叶震:一般来讲,各企业都有生产计划部门,除为企业经营服务以外,还承担着填写“报表”、为统计部门服务的义务。以前,企业将报表只报到地方,地方汇总以后再报到国家统计局。有些地方政府为突出自己的政绩,常常出现“虚报”现象。今年“直报制度”推行后,所有涉及到的企业,其填写的报表都将一式两份,一份送地方政府,一份同时直报国家统计局。这样,地方虚报数字便失去了意义。

统计方法的滞后,确实会影响政府的决策

记者:美国著名中国历史问题专家黄仁字,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提到,中国自宋朝以后,商业开始发达,流动人口大大增加,结果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行政难题,即国家不能在“数目字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了。而他判断,正是当时统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央政府采取了“重农轻商”的政策。

叶震:统计方法的滞后,的确会影响政府的决策。

据我所知,国家统计局的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手工汇总简单拼盘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对国民核算制度进行改革,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第三个阶段是计量方法的引进,可以实现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今年国家统计局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以往的统计方法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抽样调查技术的运用进程,主要包括建立各省市区工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企业名录,作为开展抽样调查的抽样框,完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等。

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经济数据层层上报制度的抗干扰能力,近年来确实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是利益格局多元化,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复杂,上报制度本身的执行遇到阻力;二是为体现地方政绩,虚报现象日趋严重。

而抽样统计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弥补两点:一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过去一个乡镇有的只有一个统计员,各项指标都要统计,出错的概率大;二是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小型企业、小型商业、以及村以下的经济实体缺乏系统的统计,使这一块在国民经济中很难体现出来。用抽样统计还有一个好处是,投入少,自上而下,可以深入到很多新的经济现象的认识误区中,用局部推断整体。

记者:不过,抽样调查,往往会遇到拒访的问题。

叶震:对于国家基本数据的调查,法律规定公民、法人单位都有向国家提供真实情况的义务。对于探索性的研究,我们也需要赢得被调查者的理解和配合。这和世界其他国家基本相同。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制度有何异同?

记者:您能否比较一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制度?

叶震:其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长,市场运行规则健全,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统计介入实际经济生活的“切割点”,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论证工作,以保障数据的通用性和连续性。

其二,西方国家统计方面的机构设置有集中和分散两种。集中统计就是国家设统计部门,我国就沿用了这种体制;分散统计就是国家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统计的职能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比如美国,政府各部都有普查局。

另外,西方各国地方政府都不管经济,中央政府的调查机构直接和企业联系,在美国没人知道各个州的GDP,而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都是抓经济,每个乡镇都要算出GDP来。

标签:;  ;  ;  ;  

国家统计局已经启动了重要的改革今年推出的“直接报告制度”将挤出“国家数据”中的“本地水分”,并采访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叶榛_国家统计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