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审计的前沿_审计风险论文

浅谈社会审计的前沿_审计风险论文

社会审计学科前沿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简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一篇综述性文章,介绍了几个社会审计学科前沿,思想主要的来源于与学术同行的讨论。虽然本文是介绍性的,但仍然是学术性,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能有三个地方:第一是其综合性,基本上将与社会审计相关的研究前沿做了一个概括。第二是认为除非在审计概念体系、审计基本假设、审计本质特征方面的认识有实质性进展,否则目前学者们设计的种种审计理论结构最终的命运是幻灭;换一种说法,只要上述三个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审计理论结构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反过来说,也就是理论结构是不可能被预先设计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结果,理论结构由那些构成它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所规定,因此只能在各个要素的发展成熟之际才能定型。第三是其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倾向,认为学科前沿的研究应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建议包括进来。

一、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会计界与审计界人士公开承认目前对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和广阔的空间。这种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审计理论大厦远未建立,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建筑这座大厦的建筑材料——例如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缺乏和不完善。段兴民(2003)认为“审计假设从提出到现在,见解颇多,各执其见,各有其论。既表明了审计假设研究的繁荣,也说明审计假设内容的广泛性且没有形成主导性观点或基本认识”、“与(审计)假设相联系的审计概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前后联系的概念相似,但在不同的审计理论体系中,各概念的含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笔者曾经对“审计风险“这个审计核心概念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国内外有四大类的审计风险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歧异,在四大类大概念之下还有各自从属的数十种小概念。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尚且如此,其它概念的状况可想而知。但这种不成熟状态也意味着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概念体系。沈征(2001)认为应包括十个重要审计概念,它们分别是:受托责任概念、审计独立性概念,合理的职业谨慎概念、审计职业道德行为概念、审计法律责任概念、公允反映概念、审计证据概念、审计意见概念、重要性概念和审计风险概念。

(二)审计基本假设。任何理论的假设条件决定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结论。具体来说,任一理论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包括了三个环节:提出假设条件、逻辑演绎或者数学推导、最后得出结论。假设条件一经确定,结论也就确定,因为演绎过程或者数学推导过程的结果是唯一性的,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逻辑推理或者数学演绎的错误,由一定的假设条件必然得出一定的确定结论。平常人们所进行的理论争论很多时候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与精力,因为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层开争论,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目前国内外审计理论界所提出的审计假设五花八门,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审计假设。这可能是审计这门学科的最大问题所在。

(三)审计本质特征。审计服务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审计服务购买方的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不是内生性的,而是来自于外界(例如,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债权银行或外部股东)的强迫,被审计单位本身不存在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但存在着内部审计的需求)。审计服务的真正需求者是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例如:投资者、债权人、税务机关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审计服务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产品,既不同于一般的产品,也不同于共用品,而且与法律服务、医疗服务等专业服务也不同。

(四)审计理论结构。很多学者强调这一点并且构筑了许多审计理论结构,笔者的观点却与之相反,因为只要上述三千方面研究得到实质性进展,审计理论结构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否则,人们事先设计的审计理论结构就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式的空中楼阁。也就是说,除非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目前学者们所设计的审计理论结构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最终的命运是幻灭,而不仅仅是“被证伪”。

二、审计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是初步的和零散的,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或者在一些领域尚存在着空白,或者具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同时主要偏向国家审计,而不是社会审计。

(一)理论界发表了零零散散的文章,主要集中在:1.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与发展;2.中注协的角色定位与功能;3.对部分西方国家的审计市场管理体制的初步介绍与简单比较;

(二)偶尔也涉及1.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2.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等内容。

(三)审计管理体制研究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在中国的当前,审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在宏观上与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国家财税体制的健康运行、宏观经济风险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在微观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法人结构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产权交易、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四)审计管理体制的研究应包括以下一些重要方面:1.审计市场管理理由的经济学分析,包括审计服务的外部性、事务所的市场权力、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确定性等的研究。2.审计市场的环境分析。包括基本经济结构、基本经济制度、商业环境、法律环境、中外审计市场坏境比较和其它环境分析等研究。3.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与纪律等方面的研究。4.可能的市场管理措施。包括税收和补贴、产权变化(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兼并与合并)、法律、法规与其他规范、市场准入(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认定等)、管理机构(例如,财政部的会计司)、价格管制(例如审计收费的最低限价)、行业诚信制度与信息提供(例如诚信档案的建立与公布)、政府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为什么是民间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而不是政府来提供审计服务呢?)5.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6.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包括它们各自在进行行业立法、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审计准则和审计规则、制定执业标准与职业道德和纪律,以及各自在日常市场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7.市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由上述各个要素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具体而言,包括市场管理的目标、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监管模式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三、风险基础审计研究

(一)评价商业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式(风险基础审计)正在日益兴起,有望成为继全面详查、抽样检查与制度基础抽样检查等各个审计方法之后的第四次里程碑式的审计方法体系。之所以商业风险得到重视,是因为:

第一,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想公允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就必须将我们的视野拓宽去关注它的生意,例如:它所处的行业结构、市场竞争态势等等。

第二,对被审计单位商业风险的评估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估计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大小程度与被审计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政策、管理风格、运营机制等密切相关,而商业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等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风险。

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商业风险的评估有助于审计人员将其工作范围从对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扩大到对非财务数据方面进行前瞻性展望。

诚如2000年5月份,由来自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审计准则制定者和学术界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所编写的《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发展》中所指出:“研究指出了审计方法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趋势,加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商业风险’更为清晰的考虑。”

为什么人们会大大提高对商业风险的关注程度呢?原因可能在于“今天审计已经具有了一种社会职能。从社会角度出发,将审计范围局限于会计数据是极不妥当的,审计应满足社会公众了解企业业绩水准的期望,对企业管理行为或业绩进行评判(David Flint,1998)。”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商业风险的内涵与外延:商业风险应包括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些种类等。

2、商业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区别。商业风险是一种内容性风险,而审计风险是一种程序性风险,它们可能在两个方面有重大区别,一是对被审计在评价单位总体财务状况时它们各自的影响的内容和方式可能不同,二是对它们进行评价的方法可能不同。

3、商业风险的评估方法。人们已经意识到难以运用原来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法来评估商业风险,但是标准化的商业风险评估方法尚未形成。

4、如何在审计意见中表达商业风险:如何披露以及披露程度。

5、如果需要披露,那么事务所在这方面的审计责任又是怎样呢?

四、审计市场的特别是与资本市场相关部分的实证研究

审计市场的、特别是与资本市场相关部分的“大样本统计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考察的审计行为和会计信息与股价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学者(沈征,2001)认为,研究的主题在目前主要包括:(一)审计目标的实证研究;(二)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三)审计信息的实证研究;(四)审计师意见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五)审计道德的实证研究;(六)审计失败的实证研究;(七)审计准则的实证研究;(八)会计准则对审计影响的实证研究。

五、公司治理结构与社会审计的关系研究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兴趣和重视是国际性的和高层次的,已经成为许多政治领袖和政府首脑的日常话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历史性的原因是清晰的,现代公司在现代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另外一个可能是衍生性的原因是引起“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詹姆斯·B·斯图尔特,1999)的金融市场波动几乎可以在瞬间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而使之陷入政府垮台、人民破产、社会失序的悲惨境地。

普遍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和社会审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基石。以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假账丑闻和其他国家公司假账丑闻凸显了上面三大基石的动摇。公司治理结构未能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未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社会审计未能保证公正地位以提供鉴证服务。

这一列丑闻以及丑闻背后的实质性故事的影响将会是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实际上,这种影响将大大超过网络经济的崩溃、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和世界性的非典瘟疫。人们不得不再次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一个制度如此完善的经济体系里,会出现这么多的、大面积的、涉及各方的造假?占优势的意见认为关键在于公司治理结构,良好且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保证经理人员的权力受到应有的约束,良好且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将保证经理人员的“偷懒”和“机会主义”等动机在源头上就得到引导。另外,在理想情况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管辖着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其健全和有效,保证会计责任的恰当履行;倘若会计责任被正当履行,那么,社会审计就无须也不会卷入审计失败之中。针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社会审计的研究将是一个难点和新的热点,看起来似乎应该至少包括: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目前学术界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公司治理目标,一是“股东至上主义”,另一是“利益相关者主义”,但是到现在为止无论哪一个都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程度。这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公司业绩考核和评价与激励计划的问题,目前在公司激励和业绩考核评价上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纯粹技术性的层次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倘若我们不能清晰地设置公司目标,如何能够清晰地提出进行业绩目标?又如何进行考核?如何进行评价呢?又如何能够进行激励呢?

(二)审计的功能。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第三方组成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关系里,事务所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仅仅是提供鉴证功能,还是风险缓冲器功能呢?

(三)审计究竟为谁服务?假定是为上述三角关系中的第三方服务,为什么公司要为此付费呢?假定是为了公司服务,审计为什么要被强加这么多的社会责任呢?

(四)在目标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否与审计具备一致性呢?

(五)为什么审计由市场中的企业来提供呢?而不是由政府或者准政府机构来提供呢?

标签:;  ;  ;  ;  ;  ;  ;  ;  ;  ;  ;  

浅谈社会审计的前沿_审计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