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CT灌注成像研究论文_郑超,夏黎明,刘书田,张克文,吴海军,姚陵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3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诊断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34例脑出血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灌注成像检查,并对脑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对侧镜像区的主要灌注参数进行记录,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分别对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的各项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可见对侧镜像区的rCBV、rCBF均显著高于血肿外层区,高于血肿边缘区,高于血肿中心区,而MTT则呈相反规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程度进行判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

脑出血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其属于脑卒中的一种,但与其他的脑卒中亚型相比,脑出血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而脑出血后血肿的发生是造成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并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1],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对其局部周围脑血流的变化情况进行积极的探查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T灌注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通过灌注参数对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2],为脑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本文就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34例脑出血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诊断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34例脑出血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属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且发病后24h内入院接受治疗,经脑部常规CT诊断,可见其血肿并未入破入脑室系统,且无二次脑出血发生的情况。患者均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行亚急性期或者慢性期CT血流灌注检查。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脏、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血栓或其他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脑血管畸形、外伤性出血、肿瘤性出血以及脑梗死后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前有使用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药物的患者。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其中,男23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4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3.3)岁。从症状出现到行CT灌注扫描的间期在7-27d之间,平均时间为(16.9±3.3)d。患者均意识清晰,且经常规CT监测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逐渐吸收变小。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CT血流灌注成像检查,检查仪器为用GE LightSpeed VCT型64排1128层CT扫描仪,做好头颅的固定工作,先对患者实施脑部平扫,设置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为150-310mA,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5mm;然后经肘静脉注射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和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5ml/s,对其实施动态容积扫描,延迟期5s,扫描矩阵为512×512,FOV为160mm×160mm,连续重复扫描40s,获得容积数据,获得容积数据。然后将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并使用配套的Perfusion 4软件对其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参数图,分别对血肿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以及对侧镜像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进行记录。其中,灌注图上的血肿边缘区指的是CT平扫获得的与血肿边缘距离在1cm以内的脑组织区域;血肿外层区指的是与血肿边缘距离在1cm以上的脑组织区域[4]。在不同区域设置感兴趣区(ROI),并测量其CBF、CBV、MTT等参数,以大脑中线为镜面,画出对侧镜像区,通过患侧/健侧的方式对相对灌注参数值rCBV、rCBF进行计算。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的各项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可见对侧镜像区的rCBV、rCBF均显著高于血肿外层区,高于血肿边缘区,高于血肿中心区,而MTT则呈相反规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3讨论

本文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计算,发现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三个感兴趣的灌注图像则呈阶梯式分布,以中心区域的血容量和血流量最低,通过时间最长,提示该区域的灌注损伤程度最为严重;而血肿边缘区和血肿外层区与对侧镜像区在脑血容量、脑血流量的比较上均有明显降低,但平均通过时间又明显延长,反映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同样有组织损伤的发生。周洁洁等[4、5]的两篇研究中均对各项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的低灌注程度与和其与血肿边缘的距离之间呈负相关性,血肿周围不同区域,脑组织的灌注程度不一,血肿边缘区的血流灌注程度与血肿外层区相比更低,提示血肿边缘区受占位效应、血液成分等的影响更为严重,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治疗,长时间的低灌注状态可能对损伤组织的恢复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其神经功能恢复。通常,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结构完整,虽然呈水肿进行性加重状态,但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可逆性[6]。通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其低灌注损伤程度进行判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汉成,李杰,陈俊莲.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动力学CT灌注成像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8):1162-1164.

[2]张微晗,王振松,甘洁,等.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1):86-88.

[3]袁芳,刘丽君,郭磊,等.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CT灌注成像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13,28(6):501-503.

[4]周洁洁,陈伟建,杨运俊,等.CTPI评价亚急性期脑出血后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10):753-755.

[5]周洁洁,李建策,李瑞,等.亚急性期基底节区血肿周围组织的 CT 灌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18(7):101-103.

[6]苏民,黄冠宇,武等峰,等.早期控制性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再扩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5(41):25-26.

论文作者:郑超,夏黎明,刘书田,张克文,吴海军,姚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CT灌注成像研究论文_郑超,夏黎明,刘书田,张克文,吴海军,姚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