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圈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的生态解释_生态系统论文

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生态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生态学论文,景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3)01-0095-05

一、引言

区域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1],是对空间要素在地理上的分布、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因而,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成为空间结构研究的本原。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区位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至更加体现区域性的核极理论、轴(带)理论和成长三角、区域增长极等空间结构理论,都是立足于地理学探究空间要素的分布与流动,是在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基础上对产业要素、经济发展形态的综合考虑。

生态既包含空间要素,更具有空间结构的特性。不论是何种意义上的空间结构,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同律动的结构特征和规则约束。对某种产业而言,生态学中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与区域空间结构中产业的发展形态有着某种规律性的契合,但是这种联系并非自然天成,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调节。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旅游景区及围绕旅游景区运行的各空间要素的空间组织关系,尤其是景区与景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旅游景区空间具有与生物群落空间相类似的属性。过去几年里,理论界也较集中地表达了这方面的观点,如张序强等将旅游地的生态关系划分为4个基本类别和7个具体类型,将旅游地生态关系与生物生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对比[2];董雪旺从竞争、互利共生(共生、互助)、偏利共生(即共栖)、寄生、捕食等种群关系着手,提出要发挥景区间互利共生效应,杜绝寄生现象[3];钟俊将共生理论引入到旅游发展中来,指出旅游共生作为一种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或是一种更优化的竞争合作机制,具有实现全局共赢的特质[4];李向明提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新概念,由生态学生态位理论提出的营养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三个层面,衍生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三方面涵义,即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5]。这些研究都在努力尝试着发掘生态学与旅游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但多是就空间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展开,鲜有从结构本身来探索景区在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的整体布局。

随着城市的组团式发展,对旅游圈的研究热度从未停歇,但对这一概念和理论本身的探讨却显得十分薄弱。其中,阎友兵、李辉恒对旅游圈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不仅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还明确指出实施旅游圈战略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有利于旅游圈内部竞争关系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提升[6]。相比之下,旅游圈的实践运用成果则丰富得多,集中表现为对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思考。但本文认为,旅游圈应该是更加宽泛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域的集合,是由旅游客流推动而逐渐形成的空间区域,即旅游圈是空间竞合关系得到极致发挥的结果。因此,对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是理顺旅游圈内各景区之间的竞合关系,寻求互利共赢,从而推动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与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相关的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在诞生之初,是为了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关系,但随着人类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步加深,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参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又参与到经济活动与社会运行之中,按照人类自身的经济需求与社会意愿来调控自然子系统的其他组成,并已然成为“生态系统生物构成的第四元结构”[7],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拓展,能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提供生态学理论的解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样可以成为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关键词。

(一)种群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是个体通过种内关系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种群间关系成为种群维持自身组织秩序和自我调节的主要驱动力,传统生态学将这种关系划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如表1[8]90。

在几大作用类型中,互利共生是种群关系最理想的状态,也因此常常成为衡量空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群落

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群落中的每个物种在时间、垂直和水平的三维结构中,都处于不同的位置,生态学理论用生态位(niche)来描述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或者说是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在群落中,物种对资源的直接竞争逐渐演变为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合作和依赖,进而形成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这一原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同样适用,也因此被用来解释和指导市场竞争、资源开发等问题。

(三)生态系统

如果说种群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群落强调的是种群与种群之间关系的话,那么生态系统则是对种群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融合,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物种越丰富,能流传递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结构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和其他所有自然界的系统一样,是一种开放型系统,能够通过一定的中介实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系统则是在市场的调节下实现平衡。

三、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与生态关系的契合

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更新,并逐渐形成系统内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既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也是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动力机制上的稳定。而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存在某种契合关系,一定旅游圈内的景区同样寻求供给和配置上的平衡,即结构和动力机制上的稳定。

(一)结构本身的契合

在生态系统中,生命体所需的能量是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碳循环—生产者”不断循环,能量的形式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着从有机物—无机物—有机物的转变与轮回,而无论是在能量的循环传递还是在能量形式的变化中,都伴随有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从构成要素和要素关系来看,自然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从结构的表现形式来看,个体是最基本的生命元,并由种群、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一起构成生态系统,而由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生物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关系;从结构的功能来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其三大功能,如图1[8]183。

图1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

而在旅游圈景区群落空间结构中,旅游发展能量的表现形式是以旅游流及由此产生的旅游经济收入为表征,沿旅游客源市场—景区及各旅游相关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和第一、第二基础产业—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循环。旅游客源市场是所有旅游发展能量的提供者,在以景区为核心的结构系统中,是旅游能流的生产者。旅游圈景区群落和其他旅游相关生产企业,则是整个景区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系统中的消费者亚系统部分,一方面消费和吸收旅游能量和旅游营养,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以满足其“游”的愉悦,另一方面利用其所获得的旅游收入向其他旅游支持产业、基础生产产业辐射其影响;同时,在消费者亚系统内部,旅游相关服务业借助于与景区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联动效益,共同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并成为消费者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业属于产业关联很高的服务性行业,其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与旅游要素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之外,还有赖于一般的生产和服务市场,即由工业、农业、其他服务业等组成的基础生产和服务业市场,这部分生产和服务市场并非专为旅游业服务,但却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基础产业市场按照市场信息要求将一部分旅游资本转化为社会资金,融入资本的循环运转中,另一部分则作为旅游能量积累重新回到旅游客源市场,是景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图2。

图2 景区空间结构系统模型

在景区空间结构系统的运转中,景区生态系统同样具有三大结构功能,即物质与服务的循环、能量的流转与增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旅游客源市场(生产者)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将社会资金转变为旅游景区及旅游相关行业(消费者)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及旅游相关行业通过向其他服务行业、第一和第二基础产业(分解者)购买其他社会产品,将旅游收入转化为社会资金,并部分回流到旅游者手中,从而实现能量流动。同时,在此流转过程中,社会资本实现了增值。而物质与服务是一个反向的流动过程,景区及旅游相关产业既向旅游客源市场提供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也会从其他服务行业、第一、第二基础产业获得其他的产品和服务,这个过程就是物质与服务的循环。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有关旅游消费、旅游供给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一直贯穿整个系统,成为系统得以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性指导。由此可见,景区生态系统也具备独有的结构功能。此外,旅游业发展环境为这一系统的流畅运转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包括旅游目的地所背依的市场、政策法规环境、社区居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具体到结构的表现形式,单个景区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横向看,旅游圈旅游景区按照类型划分成若干种群;纵向看,旅游景区分属不同的规模等级,由此形成类型不一、规模不等的景区群落,在以旅游客流为营养形式的食物链中相依相生,并与旅游发展环境一起构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景区空间结构。

(二)优化动力机制的契合

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来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也正是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各种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及输出的任何变化,并保持结构、功能和能量入出上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社会经济动力学认为要素的集中与分离是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经济学中对集聚经济效益产生的集聚力和扩散经济效益产生的扩散力的分析,更详细的解释了这对主导性的作用方式对空间结构的影响[9]。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景区作为基本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在旅游者旅游需求、旅行成本、旅行距离等因素影响下的集聚力和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环境下形成的扩散力(如图3),推动着景区在一定空间上的数量、规模、类型等方面的变动,从而导致空间结构在形态上不断演化,直至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相对聚合或离散的空间结构。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力的平衡,并反馈为空间结构新一轮的波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形成是集聚力和扩散力共同博弈的结果。

图3 要素对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和离散的影响

此外,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动力机制的是,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优化不仅仅是有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组织演变,更重要的是依靠外部机制,如区域旅游发展政策、景区经营管理行为等,它们是影响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外部机制是通过管理制度鼓励或制约景区在数量、类型、规模、区位等维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旅游圈旅游景区整体空间结构。

四、生态学视角下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启示

生态学不仅仅重视对生物个体的研究,更重视群体的特性,如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内部各物种与环境的能流循环等。由此也逐渐凸显出生态学中系统、整体的研究视野,而这正是研究旅游圈、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所必需的。同时,将生态学对物种及其环境的研究引入到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中来,可以借鉴生态学对自然生态规律揭示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能更加系统、整体地分析旅游圈景区结构特征和景区关系,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也更加强化了旅游学科跨学科的特性,丰富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

(一)就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调整而言

生物种群、群落间的生态关系衡量标准也可以运用于旅游圈景区间关系的评价。要优化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首先就要优化景区之间的关系。旅游圈内景区的空间关系主要是指两个方面,即竞争与协作。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不争的事实,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几败俱伤,良性的竞争可以激发市场,促进共同发展。旅游圈内景区之间要拥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就必须推动整个景区群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社会根植性,在基础设施、客源开拓、人才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建立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而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还应正确对待内部的竞争,理顺景区的生态位,利用景区类型、规模、空间位置、开发的时间序位等要素[5]的差异,调整景区生态位,在服从区域共有的旅游定位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形成“错落有致”的旅游圈景区群落空间结构。

(二)就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调控而言

尽管生物生态结构和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动力机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但其运行原理是一致的。生态系统通过物种的数量变化来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物种越丰富,系统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越强。这对优化旅游圈景区群落的空间结构而言具有启示意义。

旅游业是非常脆弱的行业,景区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生产者,直接承担了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要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单个的景区显然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优化景区群落空间结构。旅游圈景区群落空间结构优化不仅包括对旅游产品及产品组合的水平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线路安排的垂直结构的优化,更是对景区、其他旅游发展要素、旅游环境协同的集群结构优化[10]。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生物食物链模型可推导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景区空间结构的系统模型(如图4),可理解为:生产者——旅游客源市场(对应绿色植物),消费者——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相关产业(对应动物的取食),分解者——其他服务业和工农业(对应微生物的进一步取食)三个环节。由此可见,旅游圈景区个体的成长及其生态关联构成景区群落成长的食物链,由众多景区种群构成的景区群落则构成旅游圈景区成长的食物网。旅游圈景区食物链与食物网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指引下,将以旅游客流为表现形式的营养传递到各个景区种群景区群落,并依据景区与旅游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来决定营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等,以此推动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对旅游市场需求而言,由特定旅游者群体构成的“旅游流”的变化,必然导致旅游圈内景区群落结构在形态上的演化。对旅游圈内的景区群落而言,旅游产品越丰富多样,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会越复杂,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系统也就更加趋于稳定和均衡,更容易形成集群式景区群落和有机的景区生态系统。同时,旅游圈景区集群又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旅游对区域经济联动功能的发挥。而对其他服务业和工农业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旅游市场规模,并通过旅游需求传导为景区空间结构的变化。

图4 旅游圈景区生态系统结构化模型

注:A、B代表景区类型,a、b、c表示景区规模等级

五、结语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的一种趋势和推动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生态学理论以其特性成为旅游学界深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学理论中的种群、群落和系统的层次性与地理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的基本要素布局有着相近的对应关系,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更加强调内部的协调和均衡。总之,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为特定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思路。

收稿日期:2012-09-28

标签:;  ;  ;  ;  ;  ;  ;  ;  

旅游圈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的生态解释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