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近代史中的几个问题_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论世界近代史中的几个问题_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史论文,浅谈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指导

编者按:为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本刊约请部分熟谙中学历史教学的专家撰写的系列教学指导文章,将从本期起陆续刊登。北师大教授刘宗绪先生《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从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角度,概述了世界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工人运动、民族民主运动、殖民主义的历史。

人们常说,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才成为一门科学。既称科学,那是因为它如实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内在有机联系,也就是客观规律。若非如此,自然称不起科学。如实准确,就是实事求是。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它的科学性决不在于尊奉某些公式、套语,而在于实事求是地解释历史现象。公式、结论应是从分析历史现象中得来。“论从史出”就是这个道理。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真谛。

认识历史,解释历史,首先应该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制度、方针、政策、意识形态等等,凡有利于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便是应予首肯的,否则便相反。这其中,自然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现象。表象与实质、短期与长远、感情与理性、个人与群众等等诸多因素交错其间,分辨起来也非易事。于是又有一条必不可少的标准,那就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已被历史的实践证明了的东西,自然使人有把握做出相应的结论。由此看来,能够体现历史科学性的,最为重要的应该是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这两条。据此去认识和解释历史,大约可以更接近科学,或者径直达到科学的境界。

本文便是出于这些考虑,尝试着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也即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近代史,阐述几点粗浅的看法,主要涉及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关于社会转型、19世纪的历史潮流、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等问题。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时期的历史。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得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则是在16世纪首先诞生于尼德兰,到17、18世纪又出现于英国、美国、法国。直到19世纪初期,世界上只有这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前资本主义诸社会形态之中。这时的资本主义还只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没有机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它还不具备彻底改造全社会的能力,更谈不上改造世界。在意识形态上,体现资本主义倾向的是理性运动,以人的理性对抗上帝的意旨;以人的自然权利对抗封建的王权、神权和特权;以法制对抗专制;以提倡科学知识对抗蒙昧主义;以哲学唯物论对抗神学迷信;以经济自由的学说对抗专制特权的暴虐干预……总之是以反封建作为核心。从资本主义产生到19世纪初,可看作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属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

19世纪初期至70年代,可视作近代史的第二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个阶段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工业革命虽于18世纪后半叶发生在英国,但是在欧美各主要国家展开,却是在19世纪初,尤其是在1825年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的禁令之后。

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使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成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奥匈帝国、俄国、日本等国家,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国也发生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与革命。

一个从未有过的空前的历史现象出现了,那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个世界体系的形成,除包括上述一系列国家跨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外,还包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各地有大片领土遭受资本主义各国霸占或控制这样两个因素。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那时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至于世界大片领土被霸占,自然是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罪行。但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便明确指出了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历史使命。由此看来,处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世界,强行被纳入资本主义的控制之下,第一次使世界连成一气,纵然手段残暴,但从宏观上看,毕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大进步。

正由于工业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类社会的这种从未有过的演变,而这一演变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历史课题,于是近代史迈进了它的第三阶段,大体持续到20世纪初期。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最终使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以最新科技成果为依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机时代带进了电气化时代。生产力的令人目眩的飞速发展,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新工业、新产品的出现,提出了对经营管理的新要求。正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了。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经济模式终于形成。

在政治上,出现了以美、英、法为典型的民主代议制国家,实行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掌权的政治领域中的竞争机制。这实际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而以俄、日、德为典型的,保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则主要还是以专制主义治国。但是,这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德日两国后来走上法西斯道路,失败后仍然实行了民主代议制。俄国则发生了十月革命。

至于19世纪以来发生的民族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形势的变幻迷宕,都是在上述资本主义演变的背景下进行的,无不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

这就是近代社会即世界近代史的框架。但愿这种解释较为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更贴近科学。

近代社会取代传统的古代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社会转型的巨变。如果不计入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也有数千年之久,若以之与只有几百年的近代时期相比,在发展速度、文明程度上,两者差异之大实是难以言宣。由此更可见这次社会转型的意义之巨大和深远。倘使仅仅说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了另一种剥削制度”,那是无法说得清楚的。约略说来,至少在下面几个关键性的方面,是应该特别予以重视的。

第一,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常被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那个“足”字决非富足之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何来富足?“自给自足”是说它基本上不进行商品交易,衣食住行之所需,自己都可生产出来。因此,自然经济下的生产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并不面向市场。这种封闭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迟滞缓慢。商品经济则恰恰相反,它为出售而生产,面向市场乃至海外市场,是开放性的。而且,由于是在市场调节中求生存与发展,那就无法避免竞争。竞争促使着生产者必须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并不断创造新产品,故而发展很是迅速,与自然经济相较实不可同日而语。

商品经济有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首先是所有制上的自由。在封建制度上,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却是有条件的等级所有制,各级土地所有者都对其上级领主负担义务,反过来,封君对封臣则拥有权力。而资本主义则要求产权上的自由,即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其次是经营上的自由。商品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双方,都要有选择的自由、谈判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签约的自由。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商品市场经济。上述种种自由的总前提,则是人的自由。如果没有人身自由,又怎能有真正的经济自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要自由、要平等的口号喊得那么响亮,为什么将自由、平等、财产权、安全等要素,界定为天赋人权的基本内容。可见,自由与人权的宣传并非是什么伪善的骗局,而是商品社会来临时必定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自由,不论是经济自由还是人权自由,都不能依靠什么人的恩赐或庇护,只能靠法律来保证。故而近代社会的又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法制。没有专制,没有特权,没有比法更高的意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正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特权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个主张提出时,其含义包括:立法上的平等,执法、守法、受法律制裁或保护方面的平等,这一切都不分门第等级,概莫能外。尽管这一切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具有相对的意义,但在主导方面它是全新的,是与传统的古代国家针锋相对的。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始终不失其光彩。

依法而治的国家,必须是代议制国家。议会政治、责任制内阁、司法独立,便成为近代国家的特征。至于是否保留君主制,那只是个形式问题,对于国家的基本特征丝毫无损。立宪制度下的君主,要么是受法律制约的依法行事的国王,要么是驾空了的有名无实的国家元首。

以上情况就解答了为什么一切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几乎都强调立宪的真正原因。

第三,公民取代了臣民。既然是依法治国,废弃了人治,家族的国家也就变成了民族的国家。从古拉丁文NATIO (“一个出生物”)脱化而来的NATION 一词,经过长期的演变,到近代社会来临时, 已具有了“国家”、“民族”、“国民”等多重含义。在近代,一切国家机构以及军队、警察等等,都不再是“王家的”,而是“民族的”了。人本身也同时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尤其是中古,深印在欧洲人脑海中的,首先是基督教普世主义,其次是居住之处的狭隘地域观念,最后才是国家。就是说,第一是上帝的奴仆,第二是某地(甚至某村)人,第三是某国人(或许根本不知)。到15-17世纪西欧各国走向统一,消除了割据状态,建立起专制君主制度,王权胜过了教权,人们这才树立了国家观念,但是“国”与“君”还混为一体,“忠君”与“爱国”是一回事。故而全国的居民都是国王的臣民,对王命必须效忠和服从,成为天经地义之事。那时的平民百姓何曾想到过自己也要做国家的主人?

法治的代议制国家的出现,改变了普通人的地位,再加上启蒙思想家的宣传,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起了变化。

在长期的古代社会,历来是得天下者便坐天下,还要世袭。而近代社会却是首先定下各种制度、法律,执政者则交由选民投票来择定。破天荒第一次以投票来选举当权者的群众,这才品味到了公民的身份与以往当臣民有多么大的不同。还有相伴而来的言论、集会、信仰等等自由权利,废除等级制度带来的身份平等,无不使人体味到,公民是负有义务也享有权利的,于是对国家、民族大事的参与意识油然而生了,同时也逐渐尝试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竞争的机制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社会的来临,也是一种人的解放,将人的价值提上了日程。

以上这几方面的巨变表明,近代社会对生产力发展的容量与适应能力,比古代社会大得无法比拟,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无可争议的。它固然伴随着剥削与奴役,但是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代价,这原是一种规律,也没有什么需要大惊小怪的地方。而且,即使是在剥削与奴役方面,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度总比古代奴隶制、农奴制要文明些。

到19世纪初年,资本主义度过手工工场阶段,开始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法、德、俄、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展起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了广泛传播。19世纪是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由于这两大事件的作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19世纪交错运动的三大潮流,在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方面都是如此。

自由主义指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和思潮。从20年代起,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运动。30年代有法国七月革命及比利时革命与独立的胜利,又有英国的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40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主导地位。在欧洲大陆则爆发了大规模空前的1848年革命。50-60年代,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法兰西第二帝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实行第二次国会改革,在欧洲以外则有美国内战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到这个世纪的最后30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国会改革以及教育改革、官制改革、社会改革等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将王政派、教权派打击下去;美国则健全了两党制,对整个社会起了制衡作用;甚至半专制的德国,也在90年代一度有过自由主义的尝试,东方的日本首次颁布了宪法。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表明,资本主义必将取代封建主义而主宰世界,已经成为定势。在三大潮流中,自由主义占有主导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主义也从当初以人权为中心、以反封建为目标的思潮,发展成包括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学说在内的能够影响国策的导向性理论。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才形成的。追求民族复兴、 自立自强是它的宗旨。 20 年代希腊的独立斗争, 1830年比利时独立,1859-1870年意大利统一,1864-1871年德意志统一,1830、1848、1863年波兰的几次起义,东南欧各地的革命斗争,都具有民族主义性质。

亚非拉的民族运动则是反侵略、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除去拉丁美洲各国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争得独立而外,最重要的当属亚洲的革命风暴。不过,不论是印尼的爪哇起义、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还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都还属于中世纪类型的旧式民族运动。它们表现了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精神,给了殖民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它们都缺乏全新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纲领,仍带有改朝换代的特点;领导者也多是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来,随着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运动才逐渐具有了新的特征,演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有效法西方、建立近代社会的目标与纲领,领导者也改为民族资产阶级或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的代表人物。印度国大党领导的运动,中国的百日维新等等就是如此。到20世纪初出现的亚洲的觉醒,那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同时,古巴及墨西哥的革命也具有这种性质。由此可知,资产阶级性质的自由主义运动毕竟是当时的主要潮流,它同时影响着民族主义运动。顺带提及,“亚洲觉醒”的根本含义,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不具有这种性质的运动似不宜列入其范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大约便是如此。

工人运动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诞生,随后工人阶级便开始了反抗斗争。19世纪的工人运动,在特点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在70年代之前,运动基本上是自发性的,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政治斗争,还以暴力手段为主。70年代后,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组织程度提高,并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织工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直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都体现了前一个阶段的特点,要求共和制,争取普选权,直接建立自己的政权,以暴动、起义作为斗争手段。巴黎公社可说是这一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总结,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各种特点。此后,最常见的则是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劳动保护等等为主的罢工斗争,诸如1886年美国的芝加哥大罢工、法国德卡兹维尔大罢工等,均属经济斗争。政治上则是建立政党、工会和利用已有的公民权利参加议会竞选,属合法斗争。总之,街头起义已极为罕见了。

造成这种阶段性差别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刚刚取代手工劳动在生产关系方面还存在许多旧的痕迹。那时的资产阶级仍然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用加重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雇佣童工、女工等等残暴的手段。在政治上,适应于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也未及实行,统治方式还是以高压政策为主。新诞生的工人阶级更谈不上享有民主权利,就连工业资产阶级也受到一定压制。正是这种背景,使工人群众既非常困苦,生计无着,又地位低下,求告无门,怒极而起时,带有自发性、暴力性和政治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显示的科学技术的威力,终于使资产阶级看到,效率才是最好的生财之道。与其以残暴手段压榨工人,还要担当激起工潮、蒙受损失的风险,不如投资科技,改进设备,靠质量和效率在市场上称雄,既可稳住工人,又能获取更大利润。而且,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提高素质。这就不能不给工人提供较前要好一些的生活条件。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同时,政治上的改革,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也使工人全部或大部享有了选举权等公民权利,甚至有的国家还规定了罢工权利。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也合法地建立起来。凡此种种,使工人运动演变为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并加强了组织性,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难索解。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对工人的剥削手段十分残暴,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动也颇为激荡,暴露出不小黑暗面,于是各类寻求解脱的社会主义思潮蜂起,形成不少流派。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固然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但它并未能取代其他各流派,而只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理论派别。随后,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逐渐结合,1864年诞生了第一国际。在第一国际中,也是各派并存,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都有不小影响。实际上,直到70年代中期,工联主义在英国、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在法国、拉萨尔主义在德国,其影响都还是占主要地位的。在这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传播日广,威信迅速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法国工人党(盖得派)的建立,俄国劳动解放社的成立,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第二国际初期的活动,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世纪最后二十几年是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的时期,到80年代末已有14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第二国际建立后,适应工人运动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的特点,制定出很多有关的决议和策略,成绩明显。

当时在西欧、北美,确实处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并日趋繁荣的时期,不存在革命或起义的条件。因而在社会主义理论上,也便出现了一种主张渐进的思潮,特别是关于和平过渡的主张,即以通过选举,争取在议会中的多数,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其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探索。绝大多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本意是好的,并非大奸大恶。他们的不少见解,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对的,当然也有错误之处,尚需认真研究。

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有其内在的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制、生产集中到垄断等等阶段,其规模和组织形式总是越来越大,后来更有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说到底,这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结果,决不是人为因素所硬造出来的。垄断形成的直接原因,便是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更大的优势。首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多是劳动者,其发明成果多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织布机的发明者,均为工人、工匠,即便是造出蒸汽机的瓦特,也是机械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各种发明,诸如发电机、内燃机、化工产品、汽车、飞机等等,却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科学成果较之经验总结,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英国,过了约半个世纪才在各国真正开展起来,多半也是引进英国的机器,以至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多元化的,其中德国人、美国人的发明尤多,这就使它在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上更具优越性。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若干国家尚未最后完成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便已开始了。这种时间上的交叉,也为相对落后国家在成果的选择上提供了方便。最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后来也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中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范围则是在重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方面。重工业才有能力武装轻工业与农业,显示出来的能量要大得不可比拟。

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日益集中,造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由此可见,垄断现象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巨额的资金需求、制造程序的复杂多样(如汽车制造)、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等等,都要求联合进行生产,垄断组织其实就是一种新出现的经济联合体,一种超大型企业。其次,垄断组织的形成,多半都是通过兼并或操纵而实现的。兼并就是以强吞弱,以大并小,或者说弱肉强食。其手段或许很残忍,但毕竟是竞争的结果。一般说来,强者大半是经营管理上精明,科技上领先,设备上先进的企业。弱者则相反。因此,这是优胜劣汰。而且,先进者吞并落后者之后,必将对它进行改造。在相当程度上,垄断形成的过程,也是先进改造落后的过程,有积极意义。再其次,作为超大型企业的垄断组织,资金雄厚,技术改造的力量更强,有条件建立信息网络,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比起以往的独家企业确有更大优越性,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由于企业的庞大,分支机构众多,就需要科学的管理。正是这种情况,使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泰罗制理论的出现,福特公司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这一切当然并不排除垄断造成的各种矛盾和弊端,但它以科技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指针,确实是现代经济模式成型的体现。

这种生产力大发展,带来了社会状况的大变化,出现了众多的社会利益集团,包括工业的、农业的、各垄断集团的、各阶级阶层的利益集团。它们各有各的意愿和主张,矛盾复杂。同时,公民意识也随之增强,人的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观念纷纷表达出来。为稳定秩序、保持发展,就必须对这些复杂的矛盾给予调整。英、法、美诸国以自由主义方式调整,将竞争机制引入政治生活,给各种意愿和主张提供渲泄口,有发表出来的场合和机会,靠竞选定结局,保持了社会的长时期稳定。俄、日、德等国以专制主义手段强行稳定秩序,而由于这些国家从未经历过一场真正的、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旧传统甚为浓厚,因而专制主义仍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奏效于一时, 经济也能快速发展。 这就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两种类型。可是,不管哪一种类型,当时都还囿于传统的对外政策,以武力扩张地盘,占领市场。因此就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搞得剑拔弩张,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可见,那一段时间是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交错存在的局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生产力发展上的“第三次浪潮”,局面才又有改观。

当时美、英、法实行的自由主义的调节方式,实际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专制主义的秩序只是暂时现象。因此,从总体上说,在近代史的终结阶段,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是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模式成型的阶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世界近代史中的几个问题_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