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蒋红梅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蒋红梅

蒋红梅(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小学 四川 资阳 64130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8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话题。现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语文美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美已显得非常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进入作品的美妙情景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享受文本带给我们的美。如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就是这样充满诗意的一个名篇。文章以散文诗般的笔墨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在教学中,可分几个步骤让学生诵读: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之美。

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也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颗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息息相关,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是怎样?风又怎样?雨水又是怎样的吗?庄稼又是怎样的吗?你们想了解这些情景?”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去了解。

三、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的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才能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和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才能感染学生。

四、合理安排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顺序的安排也很重要。顺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顺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地采取变序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算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实事,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

经过我多年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我总结出以上的几点有效性,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时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精彩。

论文作者:蒋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蒋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