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DSA、3D-DSA及3D-CTA分别诊断颅内动脉肿瘤的准确性差异分析论文_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

陈爱桂 王春财 贠红雨 王小春 赵振元

(河北省迁西县人民医院 河北 迁西 064300)

【摘 要】目的:分析2D-DSA、3D-DSA及3D-CTA分别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疑似颅内动脉肿瘤患者,均分别采用2D-DSA、3D-DSA及3D-CTA诊断,以介入或手术确诊结果为依据,基于SPSS21.0软件分析三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差异。结果:经手术或介入方法确诊100例疑似病例中有92例(112枚)为颅内动脉瘤患者,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显著高于2D-DSA及3D-CTA,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明显高于2D-DSA,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最低,3D-DSA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3D-CTA,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2D-DSA;3D-DSA;3D-CTA;颅内动脉瘤;准确度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30-02

颅内动脉瘤为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类高发疾病,主要是通过多种诱因导致动脉肿瘤破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等多种重症症状致病,且严重者可致死亡[1]。早期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为临床有效治疗动脉肿瘤的关键。当前临床主要以2D-DSA为诊断的金标准,但研究证实DSA诊断为有创性,可引发并发症状[2],而CTA诊断以无创性,安全性高,图像清晰为优势也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检验。本次研究就100例疑似颅内动脉肿瘤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DSA及3D-CTA诊断,并与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了各自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的差异,现将详细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疑似颅内动脉肿瘤患者(均表现为蛛网膜下出血或剧烈疼痛等疑似颅内动脉瘤的症状),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6.3±12.1)岁,所有患者使用于2D-DSA、3D-DSA及3D-CTA造影,并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协议书。

1.2造影方法

三组患者依次进行3D-CTA、2D-DSA及3D-DSA造影诊断,依据手术或介入方法确诊结果计算各自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并做组间比较。具体检查方法如下:3D-CTA采用Philips公司的64排螺旋CT机,于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经计算机工作站的多层技术处理获得3D-CTA的造影图像;2D-DSA及3D-DSA均应用Philips生产的高压注射器及大型DSA机,其中2D-DSA经Seldinger技术穿刺引径椎动脉或颈内动脉进行造影,取侧位,前位及后位影像,如若情况需要也可取斜位造影影像,3D-DSA则旋转立体式造影取得影像,并在3D工作站处理重建后显影。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经双盲方法分别对三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判定。

1.3造影结果评定

所有患者经介入或手术方法进行确诊,依据确诊结果分析3D-CTA、2D-DSA及3D-DSA分别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做组间比较[3]。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处理及比较均应用SPSS21.0软件完成,其中计量数据如患者年龄等以“x±s”表示,给予t检验;计数数据如表1、表2及表4中检出率的统计以“%”表示,均给予x?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确诊的颅内动脉瘤一般情况

经介入或手术方法诊断,100例疑似患者中确诊共有92例(112枚)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12枚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比较中:以前交通、后交通及大脑中部数目为多,以椎基底部最少,其它还存在于小脑下及颈内位置。从动脉瘤直径大小来看,以肿瘤直径位于3~9mm和10~15mm的最多,分别为33%、26.8%,以>21mm的最少为8.0%,位于<3mm和16~21mm范围内的分别为17.9%和14.3%,见表1.

注:a表示与2D-DSA诊断方法比较,p<0.05;b表示与3D-CTA诊断方法比较,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位于蛛网膜下腔中的Willis动脉环上的动脉血管,其主要致病机理为,由各种诱导因素共同作用引诱动脉瘤破损,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从而引发脑埂塞、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脑出血等高致残致命性疾病[4]。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若患病后不进行治疗,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75%。第一次出血后是死亡率为40%,第二次出血后死亡率为60%,第三次出血后存活率几乎为零[5]。早期确诊并给予及时治疗措施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当前临床主要以影像学中2D-DSA的诊断方法作为判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随着人们对颅内动脉瘤及影像学的认识加深, 3D-DSA与 3D-CTA开始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6],而本次研究就2D-DSA、3D-DSA与 3D-CTA分别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 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最高,3D-CTA次之,而2D-DSA诊断的准确度最低。

2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为:对动脉血管进行穿刺注入造影剂,设备显像颅内动脉血管的生理结构及系统分布,从而判断动脉肿瘤是否存在、大小、形状、位置及与血管的相互关系[7]。大量研究证实: 2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较高的分辨率,且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尤其对于直径低于3mm的动脉瘤)。而且当前2D-DSA已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8]。2D-DSA造影动脉瘤的影像能够清晰的显示肿瘤的血液来源及与血管的相关联性,从而对于手术及介入治疗起到显著的指导作用。尽管如此,由于人体内血管系统的分布复杂性,在使用2D-DSA诊断时,并不排除个别被血管缠绕阻挡的肿瘤无法明确诊断,导致漏诊,另2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为有创操作,步骤比较复杂,操作危险性大,可引发血管痉挛、穿刺部位肿胀、脑梗死及动脉瘤再次出血等多种严重疾病的可能。因此临床使用2D-DSA诊断时应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酌情选择,谨慎操作。3D-DSA则是在2D-DSA诊断的基础上采用转立体式造影取得影像,并将取得的2维造影影像通过计算机的三维工作站,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而更加清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位置、大小形态、生理解剖结构、血管及周围肿瘤的相关性[9],相比2D-DSA造影方向的局限,有了更大的进步,因此当前很多临床在对颅内动脉血管诊断时,已不再将2D-DSA作为金标准,而是多使用3D-DSA进行诊断,尽管如此,2D-DSA仍作为3D-DSA诊断的基础为临床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

由于DSA诊断方法的有创性具可引发多种严重神经内科疾病的危险,所以不少临床检验开始将无创的MR及CT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0]。3D-CTA属于CT造影中的一类,近年来以操作步骤简便,无创等优势开始在颅内动脉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3D-CTA造影动脉图像除了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性质、位置及与血管相关性,还能够明确诊断出动脉瘤的出血、脂核面积、钙化及破损脱离情况,对颅内动脉瘤的控制及治疗有显著的辅助作用[11]。田飞等在相关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研究中得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达85%以上,准确度也在80%以上,而且该种诊断方法无创,安全性高,能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参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代替金标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另也有研究证实:3D-CTA能够明显显示肿瘤与供血血管及周边其它肿瘤的位置关系,为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清晰的参考依据,但是该种诊断方法对肿瘤所在动脉内的血液流通情况不可清晰显现,由此对较小肿瘤的诊断存在局限,也不是很理想的诊断方法[12]。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对于肿瘤直径<3mm的肿瘤,3D-CTA与2D-DSA诊断无显著差异,对于肿瘤直径≥3mm的动脉瘤3D-CTA诊断方法较2D-DSA诊断更具明显优势,而无论<3mm还是≥3mm的动脉瘤3D-DSA诊断方法均较3D-CTA及2D-DSA有显著优势(p<0.05),且最终3D-DSA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3D-CTA及2D-DSA分别诊断的准确度,差异显著,由此综合可见:2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最低,3D-DSA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3D-CTA,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红法,张栋,刘一之,等.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6):8-10.

[2]田飞,陈文荣,郑伟武,等.3D-CTA 结合 DS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3(7):4-5.

[3]工洪生,赵佩林,工长卿,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2, 34(11):1613-1615.

[4]黎雪琴,罗洪亮,刘文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的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25-128.

[5]石鑫,姜梅,郝玉军,买买提力,成晓江,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69-04.

[6]曹杰.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3-06.

[7]郭建新,冒平,牛刚,赵婷婷,丁辉,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21-04.

[8]Hwang SB, Kwak HS, Han YM,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 Is bone subtraction necessary[J] Eur J Radiol, 2011, 79(2):e18-e23.

[9]何文根,谭显西,赵兵,诸葛启钏,陈伟建,李连进,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10,37(3):191-05.

[10]戚跃勇,邹利光,陈轶,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 CTA 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8):737-738.

[11]朱旭成,魏建军,张扬,等.三维 CT 血管造影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23(3):154-156.

[12]李滋聪,邓亚敏,黄建强,等.DECT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81-86.

论文作者: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2D-DSA、3D-DSA及3D-CTA分别诊断颅内动脉肿瘤的准确性差异分析论文_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