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乐东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历史和环境,很多城市注重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对历史、文化、名人等内容进行宣传和展示,一定程度推动了文化公园的发展。但我国文化公园发展时间较晚,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成熟,进一步导致我国文化公园景观缺乏合理设计,进一步引发布局不合理、参与性不佳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际项目,讨论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法,以期为我国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提供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快,要联系城市发展速度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城市文化公园景观建设开始得到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但是,在目前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规划中,一般缺少合理的设计理念,造成文化公园时常发生雷同的问题,与城市文化特色高度不符,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对应的原则设计城市文化公园景观,并以此为根据,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
1.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地域性原则
世界公园大会宣言提出,设计建设公园的基础是该地域的文化与景观,保证其包含历史、文化特色,整体表现地域的文化财富。因此,设计规划文化公园时,必须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人文景观等得到规划各个元素。
(2)协调统一原则
设计文化公园景观时,必须对其整体规划,在设计过程中贯穿公园的特点。同时,结合景观设计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高度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
(3)创新原则
由于城市文化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在设计景观时要突出创新与改革的特点,使文化公园体现独特且新颖的主题性。
(4)可持续性原则
建设城市文化公园的宗旨是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在设计景观时,强调城市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设计历史文化的城市公园时,除了彰显教育、科研功能外,还要为今后发展创造存在价值。
2.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步骤
2.1了解城市的自然条件与环境
我国存在严重的地区文化差异,城市的发展背景也不一样,如此决定在设计文化公园景观时要紧密把握城市的文化特点。比如,江南水乡充沛的水资源是其自然优势,地处湿热的区域,在设计景观时需高度融合水文化,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了解城市的人文资源。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特色,历史不仅见证了城市建筑的改变,还是城市文化的积累。设计人员需从细微角度客观分析城市的发展痕迹,同时更好认知城市文化,只有系统设计公园景观才可以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
2.2制定景观总体设计方案
设计文化景观时,需明确设计整体方案,为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应对设计资源全面收集,结合这部分资料反馈,科学设计与规划文化公园。首先,应结合公园和附近区域的内部联系,以明确整体方案。每个公园都要设置大量的出入口,主要是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同时在公园附近设置围墙或透空栏,明确进行标记。其次,文化公园还要系统规划地形和道路。设计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彼此呼应的效果,或者与后期改造环境充分适应,在设计观光路线时要正常疏导人流,避开狭小的空间区域,防止观光中的游客产生压抑情绪。最后,设计文化公园时科学布置动植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例如提及薰衣草自然与普罗旺斯联系在一起,在普罗旺斯的公园中,随处可见薰衣草,客观反映了植物紧密联系城市文化。所以,设计文化公园时,在醒目的规划位置摆放表达城市文化的动植物,有利于游客轻松了解公园的主题象征。
2.3丰富的景观布局
细节决定成败,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评价景观设计的主要标准。在准确把握城市文化公园整体设计方向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公园景观的布局设计。比如一个公园有较好的总体景观,但存在一个突兀的部分,就难以融合整体风格,甚至产生不佳的印象。所以,设计公园景观时,必须注意处理细节部分,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设计景观。
3.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
文化公园景观的主题服务包括文化艺术形式的雕塑、建筑、植被、公共设施等,公园景观有机融合自然景观,以打造一个文化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和自然景观的世界。
3.2平面规划布局
结合历史与自身的地理因素,文化公园的中心是滨水景观带、滨水植物和文化景观元素的融合,打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设置核心区为开放性的文化参与公共空间,周围区域设计比较安静的空间生态观光林,并插入一部分有趣的动感空间。文化公园的中轴线是护城河,两边对称,整体稳定、结构清晰、形态自然、阴阳交融,强调丰富的自然区域,突出彼此交换的空间特点,形成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空间。
3.3经济技术指标
文化公园建筑容积率、密度与绿化率基本达到指标要求。总建筑面积为25013平方米,与总体规划基本相符。绿化率为60%,达到规定的要求。地面规划300个小车停车位,100个大车停车位,在高峰时段满足停车的需求。
3.4功能分区
本次项目划分为八个功能区,两个滨水景观带。功能区与主次轴线同步贯穿。北侧区:游客服务区、文化休闲区、文化艺术区、休闲绿化区,南侧区为文化体验区、休憩商业区、文化历史区、文化运动区。总之,充分尊重自然和文化,遵守生态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划分文化公园的各个部分。
3.5景观与流线组织
通过前期设计文化公园的道路与景观,努力打造轻松舒适的场所。以东西南北方向设置轴线,横竖对称设计空间,平衡布局,向公园的景观节点系统有效贯穿。道路与水体依附,不断变化曲折,公园周围是城市道路,沿滨水景观设计园区主干道,一条横向贯通的道路节点和中心岛,中心区域集中了动态景观节点,周围散布了静态景观。
3.6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节点
游客服务中心:
造型元素来自于外部设计,方正之间,变化万千,建筑设计与文化意向紧密联系。建筑风格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文化在空间上形成凹凸有致的层次感,对视觉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主要通过设计语言传递文化的故事,采取暗示的方法彰显主体文化内容。
设施上确保游客的询问设施、展示宣传、休息、环保及洗手间,功能上达到游客的基本需求,在划分空间上包括服务区、办公区、展示区等。总之,突出人本思想,强调为人服务的理念。
文化艺术馆:
为文化艺术爱好者与艺术家提供文化交流、艺术创作、文化展示的平台。从婴儿到老年都可以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馆选择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利用石块的装饰强调自然张力,通过建筑与水的关系,增加了建筑的观赏功能,人们可以亲密接触水。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突出了自然生动性。
图3 文化艺术馆
文化攀岩:
该区域是运动延伸区,为市民创造了休闲的场所。文化攀岩墙的主要设计元素是文化汉字,沿滨水广场交错布置,附近与座椅树池搭配。攀岩形成全新的设计效果,为公园增加了设计亮点。
亲水驳岸:
通过拼接文化的方式,重新组合文化设计图案,产生水面装饰,同时也是亲水平台。镂空效果对边界进行柔化处理。由不规则的方块边缘延伸出文化,突出了空间的层次感,强化了景观的形态美。亲水驳岸凭借文化合成图案,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进一步协调人与环境的空间关系。
3.7设施分析
园林的景观设施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不仅达到基本的实用功能,还与整个景观环境融合,发挥了美化环境、提升人们审美情趣、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对游客进行引导,分割与连接空间。文化公园景观设施与文化设计元素分别体现出文化的形态特征,达到高度统一、造型简单的目标,突出了景观的视觉效果和舒适的景观氛围。选择舒适的木质材料作为景观凳,搭配清新自然的绿色植物,积极融合环境,弱化硬质的线条,形成舒适的环境氛围。在布置景观灯时结合功能需求合理设计局部细节,弱化灯光效果。
图4 亲水驳岸
图5 公共设施效果
3.8植物选择
基于自然层面选择植物,主要为了创造丰富的绿色地貌。空间层次的向导是生态特点,适合种植一些乡土树种与花卉,减少人力成本的浪费。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植物种植有效强化了节奏与氛围。同时植物边界与纹理对水体方形边缘有效适应。
形:设计植物造型方面突出文化特点的绿篱与立体绿化。
色:颜色方面高度统一,一方面颜色充满变化,搭配植物的原则即深浅变化。
季相:四季均保证有景可观,综合应用四季景色的变换。
种植方式:部分广场在烘托氛围的区域中采用植物的形式,突出较强的规则性并保持平衡和稳定性。植物布局要求合理搭配建筑、水景和植物的生长习性。
线条:方正、平直与均匀的草地线条符合文化的审美特色,部分区域必须弱化方形边缘。
4.结束语
论文作者:罗霭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文化论文; 公园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植物论文; 自然论文; 空间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2期论文;